
摘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集區,歷史厚重,音樂文化豐富。據傳,小涼山彝族是從大涼山經椅子埡口遷徙至此,逐漸發展成現在的馬邊、峨邊、金口河等一帶。本文即以四川省樂山市管轄范圍內的小涼山彝族為研究區域,根據筆者多年考察的口述史資料,從彝族歷史文化出發,研究彝族喪葬儀式及其儀式音樂特征;并與祭祖儀式中親人哭喪調比較得出:小涼山彝族的親人哭喪調歌唱音域比較窄,大致在七度或八度之內,即在四度框架上再上揚一個四度。調式特征多限于商、羽或兩者調式混合,“角”音和“羽”兩音占據要位等形成傷感的音調,與彝族人“怕羞不怕死”的樂觀生死觀形成明顯對比。
關鍵詞:小涼山彝族 喪葬儀式 喪葬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9-0030-03
位于中國西南地區的四川省境內,居住著一個承載了上千年歷史文化,擁有自己語言文字和歷史,也擁有著獨特的民族信仰和傳統風俗的民族——彝族。據傳,小涼山彝族是從大涼山經椅子埡口遷徙而來,逐漸發展為現在的馬邊、峨邊以及金口河一代。然而翻閱各地縣志并無大小涼山記載,只是從地理上有人將“黃茅埂以西,安寧河以東的地區稱為大涼山。把黃茅埂以東至金沙江畔,北至大渡河,包括雷波、馬邊、峨邊三縣以及屏山縣的一部分地區稱為小涼山”[1]。其實小涼山區域內還有金口河、雷波和云南寧蒗等地區?!懊駠哪辏?935年)六月雷波改隸樂山第5區專員公署,防區制結束。1956年1月雷波縣自樂山專區劃出改隸涼山彝族自治州。”[2]現在人們習慣認為雷波就是大涼山。所以,從雷波歸屬地的幾經更改可知,小涼山之說可能是為了區分涼山州和其周邊彝族而界定。當然,不管何種說辭,小涼山已成為馬邊、峨邊、金口河一帶慣用稱謂。因此,本文研究范疇以樂山市管轄范圍內的小涼山彝族為主,并以彝族歷史文化為出發點,研究彝族喪葬儀式及其音樂特征。
一、小涼山彝族歷史文化概述
彝族族源十分復雜,分布又廣,元明清時期已遍布云、貴、川三省。據彝族民間傳說和《送魂經》記載:“彝族從滇東北進入涼山的路線,是從云南永善縣的大屋基渡過金沙江,沿美姑河而上,到達涼山中心地帶的利美莫姑(今美姑縣)……一段時間后就分道揚鑣,古侯向東,曲涅向西沿著不同的方向在大小涼山定居下來”[3]。彝族祭祖儀式“尼姆撮畢”中的《指路經》,如“……阿卓挖托起,尋路往前趕,來到林木莫姑地面上。林木莫姑起,尋路往前趕,來到羅洪藝尕(美姑大橋)地界上……向前移一站,站在羅洪藝尕地面上尋路往前趕,來到駟藝魯姑地界上……站在納甲潔烏地面上,向前移一站,尋路往前趕,來到慕孜伙果地界上……向前移一站,站在莫啰藝曲泉水邊,尋路往前趕,來到茲子普烏(云南昭通)地界上…站在天地相接處,向前移一站,尋路往前趕,來到額慕普古祖界上。額慕普古這地方,乃系遠祖發祥地,此乃祖妣亡靈棲息處……”[4]等,講述祖先亡靈歸祖路線與上述說法大致吻合[5]。也有人認為義諾土語區彝族與戰國時盛極一時的“夜郎國”有一定淵源關系,只是夜郎國存在了三百年即被漢朝所滅,歷史文獻也無從考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小涼山一代彝族是“古候”“曲湟”的后裔是多人認可的說法。
二、喪葬儀式程序
傳說,彝族不僅是鷹的后人,神的使者,也是火的民族。彝族自古實行火葬并已經形成一套古老的火葬禮儀?!疤瞥纬墒健队详栯s俎.境界》記載舊牢(即今)貴州省石阡縣) “木耳夷”之喪葬習俗時說:“‘木耳夷,人黑如漆,以鹿角為器,死者曲而燒之,埋其骨。明朝天啟《滇志》:‘羅婺葬用火化。乾隆《貴州通志·通志·地理》記載:‘倮倮,……扛尸焚于野,招魂而葬?!盵6]在民國《西昌縣志·夷族志》、嘉慶《雷波縣志·夷俗》《東川府志》《云南志略》等都有彝族實行火葬的習俗。喪禮根據亡者年齡、生前級別地位、家庭貧富狀況等決定其規模。一般情況,有子嗣老年人的葬禮最為隆重。
(一)喪葬程序概述
1.遺體整理
彝族人死亡,一般都要進行遺體整理。當死者即將斷氣時,由家人或鄰居在死者嘴里放上一小塊金或銀(含義是死者滿腹都是錢財,靈魂到天國時不致因無錢而到處游蕩索取害人,漢族人去世后也會口含銅錢)。再用白酒或熱水給其凈身,一般在死者去世前已給其穿好壽衣。突然病故或者出車禍等死者,則給其一身彝族服裝即表示凈化遺體。如果是過年期間死亡,家人則不得哭,要把遺體整理放好,待過年完畢后再哭。
2.奔喪
現在通訊發達,一般不再舉行報喪儀式,彝族諺語“親族再不好,聞哭聲就來”。親友得知后,自動盛裝前往吊唁,鄰居也成群結隊跟隨前去。據考察,彝族在過去社會,吊唁隊伍臨近死者家不遠處,就要鳴炮打槍;死者親屬嚎啕大哭,喪家聞聲后也立即鳴炮或打槍回應,并派出盛裝的迎喪隊伍持劍舞刀前往迎接。吊喪隊伍入屋開始嚎哭,邊哭泣邊唱述死者的生平事跡。現在彝族某些地方還保留著集體唱喪歌的傳統,往往連續數日(如大涼山越西彝族的“阿古格”[7],是其祭祖和喪葬中常用的哭喪調)。唱喪歌多為青年人組成,分列于屋內兩側,一人領唱眾人合,內容主要述說遠古歷史、萬物的產生、人類的由來、追述死亡之源與病因等,唱腔悲涼,聲調哀婉,引人幽思。
3.出喪
彝族喪葬禮儀特別復雜,出喪時間需請畢摩擇吉日吉時。一般選擇在清晨,兒女親友圍尸而坐哭泣。待時辰到時,將尸體移至屋外,請畢摩念誦《指路經》,給亡靈指路歸祖。然后,畢摩在尸體旁用黃色招魂母雞給子女們進行招魂儀式,以免子女因思親太甚靈魂跟著亡者走。完畢,眾人齊聲嚎哭,由家族中的男人們將尸體抬至火葬地,眾人跟隨送到目的的,送葬隊又一次嚎哭后,留下負責火化人員與部分親友陪守,其余人員緩步離開返回事主家,開始給前來參加吊唁的人員按賓客為上的規矩分酒、肉食。對于喪葬彝族有一套特別的禁忌與規定,這些規定約束著人們在喪葬中的行為規范,如“死者火葬之日,本村忌下地勞動;死者尸體忌諱被狗、貓觸及,否則會變成妖怪害人;還會從尸架起身作亂。忌用燒人木叉亂剁尸體。死者會不安寧。忌諱死者面容瞪目張口和伸腿,要在完全停止呼吸前給以整容、整形”[8]等等。
(二)喪葬音樂與祭祖哭唱調的比較
彝族不僅哭嫁,也有哭喪。“扯格”[9]一般出現在壽終正寢、子孫滿堂、經濟富裕家族老人去世的葬禮上。而小涼山彝族目前存在的是《阿莫俄》,即人死之后,奔喪親人的哭唱。音調悲傷、婉轉、悠長,是筆者聽過涼山彝族所有儀式音樂中較為悲哀的一種。
如下譜例1:《阿莫俄》
歌詞:
阿普越喊越消失,斷氣混成了一陣風,斷肉將成一堆灰,斷筋將成一堆碳,內臟將成一堆土。有去再回的只有布谷鳥,前面蛇月走,后年豬月來,有死再生的只有路邊草。前年蛇月枯,后年雞月生……
(演唱和翻譯:婁茍羅鐵 錄音記譜:路菊芳)
《阿莫俄》采用音階調式比較特殊,出現了#sol-do-re-mi-sol五聲音列,基本圍繞mi-do-#sol、mi-sol的固定進行。由此,《阿莫俄》調式建立在D宮系統內。每句以節拍自由的呼喊性哭腔開始(見第1小節),然后以一個自由拖腔下行結束(見第3小節)。上下樂句起落音和節奏型相互呼應:第一句以mi起腔婉轉拖腔,第二句以re音開始,依次循環;且除了第一句落音由#sol滑到sol音結束(見第4小節),其他各句均逐漸下滑落音到#sol(見第8和第12小節),形成一種極不穩定感。重復音型、二度和三度音程多次出現,音域跨度較窄。旋律線的下行進行和#sol的尾音拖腔,烘托了強烈的悲痛情感。
通過上述分析,再將其與彝族祭祖儀式中親人哭唱調進行對比,如譜例2《阿普阿瑪跌》[10]
譜例2:
(記譜比原唱高小三度)
(哭唱:阿洛阿枝及其妹妹 錄音記譜:路菊芳)
《阿普阿瑪跌》基本樂句為七字句,由“一開一合”兩個韻節構成,一字一音,只是句尾拖腔(見1-2小節)。旋律進行趨向同于喪葬調《阿莫俄》,均以哭喊性音調開始,只是前者由于是男性哭唱且喪葬場合,音調情感更加直爽、豪放;后者音調相對婉轉,且以商-羽環調性框架,先揚后抑的旋律線表達女性特有的悲傷情感。
總之,彝族人通過自己獨有的方式緬懷著先人,強化著族群記憶,并以不同的音樂形式代代相傳。喪葬儀式音樂雖不如過去豐富多樣,但其保留下來的音聲依然具有彝族傳統音樂的音律軌跡和結構特征:首先,小涼山彝族的親人哭喪調歌唱音域都比較窄,大致在七度或八度之內,即在四度框架上再上揚一個四度。調式特征多限于商、羽或兩者調式混合,“角”音和“羽”兩音音占據要位。其次,音樂結構基本保持以樂句為單位的發展手法形成樂段,句首和句尾基本固定,中間變唱。再次,節奏以前短后長的附點節奏型為主,符合彝族語言習慣;節拍不固定,跟隨歌詞多寡而有變化。最后,每首歌多以一個呼喊性的語氣詞起腔,歌詞形象、優美,具有很強的詩歌性。綜上對比分析,兩首不同儀式場域中的親人哭喪調,卻以相似的音樂形態特征烘托人們的悲傷之情。由此觀之,彝族人“怕羞不怕死”的樂觀生死觀和其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掩蓋了彝族人情感中隱藏的悲哀。究其緣由,有待筆者后期進一步研究。
注釋:
[1][3]吉合蔡華,馬布都嫫,烏自輝,莫洛依古嫫:《涼山彝族風情》,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13頁。
[2]四川省《雷波縣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雷波縣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頁和25頁。
[4]吉爾體日,曲木鐵西等著:《祖靈的祭禮:彝族“尼木撮畢”大型祭祖儀式及其經籍考察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第626-629頁。
[5]目前學界不能確定慕孜伙果和莫啰藝泉現在的具體位置,但阿余鐵日老師認為莫啰藝泉可能是云南昭通一帶,額慕普古是成都附近廣漢的“瑪牧河”,從經書記載可知,額慕普古是靈魂歸祖的最終站點。
[6]朱文旭:《彝族火把節》,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8頁。
[7]路菊芳:《四川越西彝族“尼姆撮畢”信仰、儀式和音聲三重關系之探析》,《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第136-144頁。
[8]王昌富:《涼山彝族禮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頁。
[9]“扯格”是一種喪葬樂舞,現實喪葬儀式中已很少出現,很多傳統舞蹈動作已有涼山州長巴莫爾哈改編到《達體舞》中。
[10]路菊芳:《馬邊彝族尼姆撮畢祭祖儀式音樂的多聲形態》,《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第75-90頁。
參考文獻:
[1]四川省《雷波縣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雷波縣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2]曲木鐵西等著.祖靈的祭禮:彝族“尼木撮畢”大型祭祖儀式及其經籍考察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