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注冊會計師作為民間審計的主體,是審計風險的主要承擔者,控制審計風險趨勢緊迫,從根本上控制至關重要。注冊會計師僅僅只是獨立于被審計企業的中介服務,不可能完完全全的了解到企業內部所存在的所有問題;另外,由于審計的過程當中有一些是對財務信息的合法性和和公允性發表意見,這樣的意見存在一定的主觀性;還有,由于注冊會計師本身的職業操守和職業修養,很可能出現舞弊現象,因此審計風險由此而生且無處不在。但是,審計風險通過理論研究和對現狀的探索發現是可以控制的,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提出相應的實質性措施,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1.1 對于審計人員
1.1.1 審計人員的專業素養
注冊會計師作為專業性審計工作的主體,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即使有的人取得注冊會計師資格,但是其本身的專業能力與審計經驗并不能完全勝任工作。
為了盡可能的避免審計風險,注冊會計師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注冊會計師雖然已經取得執業資格,但是仍然要不斷的學習,要不斷的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要不斷的掌握新的知識。第二,注冊會計師在剛剛開始工作的時候,要跟隨有工作經驗的注冊會計師學習,要不斷的積累經驗,這些經驗都是以后工作當中的依靠,也是職業財富。第三,注冊會計師要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要不斷的熟悉會計準則和國際慣例,要熟練的應用各種財務軟件,要不斷的了解各行業情況,這樣才能在工作當中得心應手,更好的工作。
1.1.2 審計人員的職業操守
第一,要有高度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和誠信原則,注冊會計師要在心中時時刻刻記得自己的職業是偉大高尚的,是由于自己的辛勤工作而保證了社會經濟的正常有序發展,如若缺失職業操守,便超過了自己的底線,也違背了自己工作的初衷。第二,注冊會計師不能有小團體的思想,在審計工作中要從一而終,價格的下壓是無法保證審計工作高質量的完成。第三,在審計工作當中,成本是需要考慮的,但是并不是為一只考慮的,在受到委托之后要去想如何保證審計質量,而不是一味的節約成本。
1.1.3 審計人員的獨立性
第一,注冊會計師要有回避制度。對于審計人員的親屬、配偶和子女所開設的企業要進行審計工作的時候,注冊會計師要回避。第二注冊會計師不應參與被審計單位的各種形式的宴請和娛樂,這樣才能避免被審計單位而破壞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第三,注冊會計師應注意避免上層管理人員的授意而出現弄虛作假的情況,上層管理人員雖然回避了,但不排除授意下屬在審計工作過程當中弄虛作假。
1.2 對于審計程序的適用
1.2.1 審計程序的選擇要合規、合理
第一,針對某些項目和科目,國家的審計準則有明確規定的按照規定進行審計。如果國家審計準則沒有規定,則按照行業慣例和行業經驗來選擇合適的審計程序,遇到特殊的則需要靈活處理。第二,針對企業的經營模式過于復雜的,要先清楚的了解企業的實際狀況,以企業的實際狀況為基礎選擇合適的審計程序。第三,在對企業的會計報表以及其他的財務資料進行審計的時候,通過各種合適恰當的審計程序,一定要了解清楚企業賬務的實際情況和實際記載數目,不能含糊。
1.2.2 審計程序的執行要仔細
第一,對于審計程序的執行要做到精確,決不能含糊,因為一旦發現含糊的情況,則很可能會因為這個含糊而形成風險,在以后的環節當中將風險放大,進而影響整個審計過程。第二,對于審計程序的執行要快速,不能拖沓。因為審計是對被審計單位某一個時間點的財務狀況進行審查,如果審計程序的執行過于拖沓,則不能對該時間點的財務狀況進行清除的了解。第三,對審計程序的執行要清晰,不能審了一段時間的某項目,還沒有結束就又開始了新的項目的審計,以免出現混亂。
1.2.3 審計程序的結果要清晰
第一,審計結果的不能出現含糊的字眼,盡可能將所有的審計結果進行制定標準和量化,這樣對審計結果的評價表述的準確性將大大提高。第二,對某項資產的評價就是哪項資產的評價,在同一個文件夾當中,盡可能的避免張冠李戴的情況出現。最后,審計結果的表述要清楚,不能有歧義和誤導的語句出現,在寫最后的評價的審計人員要反復閱讀之后,字字斟酌。
1.3 對于審計證據的收集
1.3.1 審計證據的收集范圍要合理
第一,針對某個項目的審計項目的范圍設置的合適,不能過窄也不能過寬,否則會直接影響審計結果的準確性。第二,審計證據收集范圍要明確,不能出現某個小項目可查可不差,那最后查還是不查,這將很為難審計人員。第三,審計證據的收集目標要明確,準備審查哪個項目就根據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設置審計范圍。
1.3.2 審計證據的收集方法要合適
審計證據的收集方法是審計證據收集過程中的重中之重。方法出現錯誤,則是對審計前期工作的否定,也是對以后審計工作不負責任。經常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收集方法出現錯誤,很明確需要通過函證的方法卻通過賬務查詢,很明確需要抽樣調查的方法卻用了全盤檢查。其次,收集方法沒有采用最優,收集方法沒有錯誤,還有更加適用的方法,但是沒有使用最優的方法,這樣造成的評價不是最優的。最后,收集方法對整個審計證據的收集不完善,如有的收集證據之后有的需要實時反饋,有的審計證據需要最后匯總之后在反饋,如果出現差錯,會造成較大的審計難度和工作量,審計風險因此而生。
第一,在確定審計證據的收集方法的時候,要十分清楚的了解到整個被審計單位的實際的賬務情況,要把審計證據的收集方法完全使用審計的需要。第二,在完全適用整個審計的需要之后,就要在可選方法的范圍之內選擇最優的方法,用最優的方法保證最精確的評價。第三,選取完最優的審計方法之后,要保證整個收集證據的方法是完整和完善的,不能虎頭蛇尾,還要保證及時合理的反饋。
【參考文獻】
[1] 劉靜.李竹梅. 內部控制環境的探討[J]. 會計研究. 2005(02).
[2] 劉安兵.公司治理、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D]. 武漢:武漢大學, 2005 .
作者簡介:王鳳嬌(1996),女,河北秦皇島,河北大學管理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