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楊忠泰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和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化以及企業、產業競爭的加劇,我國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組織得到較快發展。陜西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等6家產業技術產業研究院對運行模式進行了大膽創新,取得到較好成效,但仍存在著理事會會議未形成制度化、聯系分散、目標定位分散、賦予太多功能等問題。應借鑒國內新型研發組織實踐的成功經驗,將地方產業技術研究院功能定位在主要為區域和主導產業提供公共共性技術支撐和服務。
關鍵詞:陜西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功能定位;共性技術
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4-0166-04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地方產業研究院等新型研發組織不斷涌現,有效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快了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并為新時期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經驗,但在功能定位和運行機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陜西省6家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例,試對此作一探索。
一、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展的背景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內陸科技發達省份涌現了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組織,其快速發展,有其客觀的現實需求和條件。
首先,隨著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傳統企業和產業類研發組織在高端人才聚集、激發研發人員積極性創造性、快速跟進服務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發展等方面存在嚴重體制機制障礙,迫切需要經營模式和運行機制的創新。這就為服務產業技術創新的研發機構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從而產生集產品開發和產業創新服務于一體的產業技術研究院。為統籌產業創新資源,加強政、產、學、研、用結合,迫切需要在政府支持引導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產業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聯合共建新型研發組織,形成新的研發機制[1]。
其次,企業競爭由產業鏈向研發鏈前移,新產品研發速度加快,對專業化研發服務需求越來越旺盛。近年來,隨著產業升級和競爭的加劇,企業對新產品研發的重視不斷增強,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發達地區的新興產業領域,其新產品研發節奏不斷加快,對專業化研發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這就為專業化研發組織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其三,高校和科研院所已儲備了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和創新成果。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和發展,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實力大幅度提升,培養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也積累了豐富的貼近市場的高水平研發成果。但由于原有體制機制的障礙,使這些高水平的人才和技術流動困難重重。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化,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現代大學和科研組織機構擴展服務社會功能,直接為企業技術創新和區域產業創新服務,加之市場決定性作用在高校科研機構發展中的日益滲透,促使新型產業研發組織不斷誕生,并為新型研發組織涌現提供了動力和豐富的創新資源。
其四,地方科技創新積極性的提高和地方實力的大幅度提升,為新型研發組織大量涌現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條件。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方財政實力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據統計,2010年地方財政支出73 884.43億元,是中央財政支出的4.6倍之多。在財政科技投入方面,2007年地方也首次超過中央[2]。地方雄厚的財政實力,使得地方政府有更強的資源配置能力,從而由市場自下而上滋生眾多新型研發組織并在地方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下迅速發展。
二、陜西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實踐探索
(一)基本概況
陜西省在國家的長期支持下,其科技教育和區域創新能力一直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是三大科技聚集區(中央科技極、沿海科技帶、內陸科技圈)之內陸科技圈的主要省份。但陜西省科技資源分布存在明顯的國家強、地方弱,高校科研院所強、企業弱等典型的“二元”結構特征,重點高校和軍工科研生產單位科技資源豐裕,直接服務地方組織的地方科技資源稀少。同時,其優勢學科和研發領域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領域,而作為陜西省主導產業的能源、礦產、化工等產業技術資源稀少、研發能力薄弱。從而形成陜西特有的中央與地方、軍工與民用、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由于體制機制的障礙,科技資源和成果與市場、企業“分隔”、“分離”“分散”的“三分”現象嚴重。對此,陜西省歷屆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并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從“八五”時期大力推動高校建設大學科技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到“九五”時期開展“1851”重大科技產業化行動,促進高新區向“一區多園”發展和建設關中高新技術產業帶,創建西安交通大學科技園等4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再到“十一五”全面實施“13115”科技創新工程,組織重大科技專項,組建產學研工程技術中心,建設科技產業園區等重大舉措,收到一定成效,但尚未從體制運行機制上觸及制約陜西省科技與經濟相分割、相背離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癥結。
為此,陜西省借鑒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和江蘇省蘇南工業技術研究的經驗,認為必須改革現有科研體制和運行機制。陜西省選取重點高校作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建立產學研用結合、具有市場運作機制的新型科研組織,于2005年決定依托西安交通大學,由其和陜西省科技廳與西安、咸陽、寶雞、延安、榆林五市政府及西電集團公司、陜西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5家大型國有企業共同出資組建具有獨立事業法人資格的陜西工業技術研究院。此后又依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5家大學,建立了陜西電子工業技術研究院、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陜西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研究院、陜西能源化工研究院和陜西循環經濟工程研究院等5家產業技術研究院。
(二)運行模式創新
產研院在創建初期,陜西省就確立了“政府推動、高校主導、企業支撐、國際合作、市場運作”的建設思路和運作模式。所謂政府推動,就是省市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一定的支持。除了出臺相關政策外,省政府主要領導每年都要主持召開專題工作會議,協調解決產研院發展中的具體問題。所謂高校主導,就是充分利用高校現有研發組織機構平臺和人才及技術成果,依托高校組建和負責日常管理,理事長單位由高校校長或主管科技副校長兼任。所謂企業支撐,就是吸收企業采用會員制,吸引更多企業加盟共建,每個產研院都有近10個龍頭大型企業參與建設。所謂國際合作,就是以世界科技創新趨勢為導向,以國際化發展為方向,引進發達國家技術、人才、成果和國際風險資本,擴展國際合作研究開發領域,幫助企業利用掌握國際先進科技資源。所謂市場運作,就是堅持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用戶需求為倒逼,根據市場和產業需求提供技術成果和服務,遵循市場規律運作。總之,產研院雖不以盈利為目的,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但它不是官辦,不納入政府序列,而是由政府引導,大學、企業、科研機構、金融和科技服務機構等協同創新的新型研發組織。
組織機構方面,產研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下設綜合管理部、資產管理部、創新服務和技術研發等部門,并建立決策咨詢委員會,為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詢服務。其理事會的組成由大學和相關企業會員單位領導及著名專家組成。理事會是產研院的決策機構,負責產研院產業創新發展方向、制定相關政策、籌措運作資金等重大問題[3]。產研院實行“小核心、大網絡”的組織形式,建立網絡化的動態組織系統。“小核心”由產研院自身的核心管理與研發轉化體系構成;“大網絡”即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人員互動,統籌在陜各類科技資源優勢,建立產業創新戰略聯盟,逐漸形成目標協同,不斷發展的網絡化組織管理和技術成果推廣體系。以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為例,其依托西北工業大學,與軍工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組建了“流體換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純超細硅微粒研發中心”等多種技術研發部門,并與西安高新區合作組建了“軍民結合科技孵化器,同時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股份制研發中心。
從產研院的運作模式和組織結構可以看出,其主要特征一是它的公共性與社會性,運營的非贏利性[4]。產研院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企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組織在于其性質的社會性。它的公共性性質是由其研究開發的基礎性和科技服務的社會性決定的,而經營的非贏利性則是由其性質的公共性決定的。二是科技創新、服務的全面性和綜合性,與產業界關系的密切性。陜西產業技術研究院的科技創新及服務工作,切實加強科技創新、服務的綜合性和連續性,貫穿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研究開發、中試、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等創新鏈上、中、下游整個鏈條。
(三)主要成效
經過幾年的發展,陜西產研院在支持陜西重點行業發展、促進產學研結合、實現資源整合和軍民融合等方面做了許多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在裝備制造、能源化工等領域,支撐行業龍頭企業攻克了行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并實施產業化。例如,陜西工業技術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學和西電集團組成的產學研結合體順利攻克了±800KV干式直流套管的關鍵技術,研究并實現了產業化。該項目受到國家發改委、科技部、中國機械聯合會和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的高度重視,項目完成后年產值可達2.1億元;投資3個多億的咸陽套管產業化生產基地已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與航天六院共同開展化工生物裝備的關鍵技術攻關與技術集成,實現了化工生物裝備系列化、產業化,填補了國內空白,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2.8億元,整體項目獲得航天企業債券2.7億元[5]。
二是探索了產學研結合進行項目運作、孵化企業的新模式。首先是根據企業需求,籌措資金建立研發平臺和研發團隊,攻克關鍵技術,或將技術及專利一次性轉讓企業;其次是接受企業委托,整合資金、技術,形成公關團隊攻克關鍵技術,依托科技成果孵化高技術企業,為行業龍頭企業配套產品,拉長產業鏈;第三是組建融資公司,進行資本運作,實現軍工技術向地方轉移。
三是探索了資源整合新模式。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積極整合寶雞、漢中地區以及西安高新區、閻良航空產業基地、西安航天產業基地、西北工業大學科技園及軍工企業等資源,組建產研院分院,搭建行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為提升區域經濟創新能力,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探索了新模式。
四是探索軍民融合新路徑。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整合陜西軍工企業、科研院所資源,組建了陜軍工資源信息庫、“軍民結合科技孵化器”等平臺,聯合軍工企業孵化科技企業,為軍工科技成果向地方轉移,實現軍地對接探索了新路徑。其他成立較晚的陜西能源化工技術研究院、陜西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研究院等也都依托所在高校優勢,通過產學研官合作、創建企業創新孵化器等,分別在半導體照明、太陽能光伏、農產品深加工及陜西地區二氧化碳地下地質封存及綜合研究等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陜西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陜西工業技術研院等6家產業技術研究院在體制機制運行進行了有益探索,其雖然在整合區域科技資源,組織攻關共性、關鍵性技術,科技產業化,孵化科技企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作為新型研發組織,其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1.理事會會議尚未形成制度化,聯系松散,其決策作用未能充分發揮。理事會由依托高校校長兼任,受時間精力和價值觀念所限,往往從高校自身利益考慮較多,更加關注高校自身現有科技成果轉化,從而使產研院工作和研發重點得到削弱,并與省內行業骨干企業(會員企業)亟需的技術研發需求相脫節和錯位。
2.產研院目標定位分散,賦予太多功能,從而難以突出重點,對產研院運行進行科學評價和考核。這是目前產研院發展最突出的問題。從上述陜西產業技術研究院要完成的工作任務可以看出,產研院這一成立不久的新型研發組織,既要組織高校大量科技成果轉化(移)、擴散,又要凝聚行業共性技術、關鍵性和前瞻性技術,組織協調多方面力量進行協同創新;既要孵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新興產業,又要建立自己的研發基地平臺,研發地區、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既要參與和幫助企業建立技術創新機構,又要參與企業研發項目的融資和股份制改造;既要為會員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人才培訓、創新發展戰略咨詢等服務性工作,又要與地方政府合作,在省內地市建立產研院分院,解決地市地方經濟發展的難點、熱點問題及開展軟科學服務等等,從而使建立產研院的宗旨——攻克產業共性、關鍵性和前瞻性技術的目標遠未達到。
3.產研院總體運行效率效益欠佳,遠未達到預期目的。既未有效提供更多產業共性技術,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也未更好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據統計,2010—2015年間,陜西省高校50%以上的科技成果并未在省內轉化,而是轉移至省外。
四、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功能定位分析
借鑒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和江蘇省9家省級工業技術研究院及浙江現代紡織工業研究院的經驗,根據陜西省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實際,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功能定位除了在初建期(1—2年)重視所依托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積累創新力量和創新資源外,在建成期應以服務區域創新和產業創新為主要任務,著力為區域主導產業創新提供公共共性技術支撐和服務。這一功能定位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這是由科技產品的不同經濟屬性決定的。科技產品和技術創新成果可分為公共物品、準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三類。按經濟學原理,為企業研發活動服務,目的是為了獲得競爭優勢所需要的科技產品,屬于“私人物品”,且專用性強,歸企業所用,流動和共享性小;而那些基礎性強、共性強、主要承擔“國家使命”的科技成果,為“公共物品”,介于國家和企業之間主要為地方科技經濟或產業發展服務則屬“準公共物品”[6]。產業共性技術作為在很多領域內已經或未來可能被普遍應用,其研發成果是可共享并對整個產業及其企業產生高度影響的一類技術,它既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公共品,也不具備商業獨占性。由于其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公共品,也不具備私人物品的獨占性,因而很容易出現營利機構和非營利機構都不供給的局面,出現產業共性技術供給和擴散的組織失靈,即單個個體由于個體能力有限不能滿足共性技術開發的要求[7],只能由帶有共性的多個個體聯合的如產業技術研究院來提供。
2.這也是由解決陜西省行業共性技術供求矛盾決定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推動原中央屬應用開發類科研機構改制的推進,陜西眾多的原有行業研究院所轉制后,已經成為獨立企業,與行業內企業成為競爭關系,難以發揮公共性技術服務的職能。另方面,陜西產業尤其是主導產業的共性技術研發組織實際尚未充分建立,行業共性技術提供出現缺位。盡管陜西作為科技大省,建立了不少國家大學科技園,依托重點高校、重點國有龍頭企業建立了眾多的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等,但這些依托重點高校的科技創新基地,其組織性質決定其功能定位都不可能提供地方行業共性技術。例如,依托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三家大學科技園,其主要功能就是孵化大學科技成果,使其成為成熟的成果,或孵化為成熟的企業推向社會,轉化大學科技成果。依托高校的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其功能定位則主要是完成國家使命從事基礎性、前瞻性應用技術開發應用,地方可應用性不大;省級工程技術中心開發技術也多處在技術成果產業化的中、上游,缺少中試環節。依托重點龍頭企業的工程技術中心,所開發技術也多為自身壟斷,難以提供產業共性技術。如在“十一五”時期,陜西省通過實施“13115”科技創新工程,創建91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取得了一些技術含量高的工程技術成果,但這些中心受體制制度制約,大多依托高校,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依然困難;依托企業的又僅使所依托企業得益,產業共性技術開發服務公共功能尚未能很好發揮,技術轉移、行業共性技術推廣等技術性服務收入依然偏低。如工程中心三年的總收入中,中試產品收入約占96%,其中被調查的64家工程中心產品收入共達1 663 484萬元,由企業為依托的中心創造的產品收入達到1 648 431萬元[8],幾乎占到99%,技術性收入微乎其微。
3.這也是國內外產業技術研究院成功經驗證明的。實踐表明,明確的功能定位是工研院等新型研發組織發展的根本保障。傳統研發組織難以發展的一個重要阻礙就是功能定位模糊。由于功能定位不清晰、發展目標多重、要求過多,導致考核指標繁雜,從而致使這些機構和人員都難以適從,難以集中精力從事產業共性技術開發和服務的根本任務。而產研院等新型研發組織的誕生,具有明晰的功能定位,明確了主要考核要求,確保了其健康快速發展。例如,江蘇省多家產業技術研究院主要定位就焦聚于新興產業共性技術開發和應用,突出重點,特色鮮明,獲得了巨大成功。再如,浙江現代紡織工業研究院就是針對浙江省紹興紡織產業中小企業聚集,但企業無力組織產品開發創新的實際需要,在政府的推動下,由輕紡中心與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大學聯合共同成立的。該院成立以來,為當地企業解決了大量共性技術難題,有效推動了區域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寶明,劉光武,丁明磊.我國新型研發組織發展現狀與政策建議[J].中國科技論壇,2013,(3):27-31.
[2] 周華東.新型研發組織運行機制調查及建議[R].調研報告,2012-12-07.
[3] 牛振喜,安會剛,郭鵬.以工業技術研究院為中心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6,(4):40-44.
[4] 胡文國.創建以工業技術研究院為核心的新型技術創新聯盟——以深圳工研院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為例[J].科學學與科學技
術管理,2009,(3):197-199.
[5] 課題組.產學研結合的陜西模式:從陜西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實踐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N].科技日報,2010-07-25.
[6] 楊忠泰.建設以西安為中心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0,(3):78-82.
[7] 朱建民,魏大鵬.我國產業自主創新的現狀、問題及路徑選擇[J].經濟與管理,2010,(1):17-23.
[8] 《在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績效考核和管理創新研究》課題組.在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績效考核和管理創新研究[J].陜西決策咨
詢,2010,(8).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