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鵬++楊生海++單肅
摘 要:規范化高校經營性資產監管,是發展校辦產業的關鍵,也是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分析高校資產經營公司當前存在的問題,從規范治理結構和財務監督體系、加強全面預算管理、加強管理隊伍建設等方面給出高校經營性資產規范化管理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國有資產 ;經營性資產;資產經營公司;規范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4-0175-02
我國高校校辦企業的改革及規范化建設工作開始于2005年,十多年間成效顯著,有力推動了我國高校經營性資產總量的發展。高校按照“校企分離,事企分開”的政策,在發展工作中切實施行創建資產經營公司的發展戰略,規避學校風險,為校辦企業的創建管理切實提供了大量經驗。但是,近年來,資產經營公司存在與高校之間權責劃分不清、資產管理混亂以及管理隊伍素質差等問題,難以掌控企業經營自主權和有效調整校辦產業和資本結構,使得國有資產運營效益不高。從2015年開始,教育部對全國部屬高校開展國有資產專項檢查,其中重點檢查高校經營性資產規范化監督管理。在檢查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因此必須保證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步入正軌,健全長效機制,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高等教育持續進步。
一、高校經營性資產相關理論與資產經營公司定位
(一)高校經營性資產內涵
高校經營性資產是指高校在教學科研、校外活動、日常管理等相關工作有序開展的情況下,依照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以對外投資、雙向合作等方式為主要依托,開展投資性活動的國有資產。高校經營性資產具有投資收益及利潤預期,可以直接給高校提供收入來源,除了具備資產的普遍特征之外,還有無形資產占比大、與高校學科優勢建設聯系緊密等特征。
(二)資產經營公司定位與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
2005年教育部為加強高校校辦企業管理出臺《關于積極發展、規范管理高??萍籍a業的指導意見》(科技發[2005]2號),明確規定每一所高校都必須建立專門的公司;在2006年,教育部頒布了后續補充意見,再次強調了依規成立管理公司的立場,表明了加強學校資產管理的決心。建立資產經營公司,可以看做高校校辦產業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標志性事件,是促進高校產業健康發展的制度創新。資產經營公司實際上可以稱為校辦公司與我國高校中的“防火墻”,將學校監督校辦企業方式改革的方式轉變,資產經營公司通過賦權履行出資人的法律職責,憑借其所有的資產對社會各界承擔責任。
資產經營公司的運營資產在我國國有資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據我國《新公司法》追其根本,資產經營公司就是國有獨資公司,是規定建立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學校為唯一股東,不存在股東大會,但在相關法規框架內組建董事會、監事會等部門。從資產經營公司的視角來分析,在健全組織機構保障運行管理等方面,它擔當的是獨立的企業法人;從法律視角來分析,從到成立管理都有法可依,是公司制企業。但是在經營范圍及職責研究中可以發現,資產經營公司企業法人概念非常特別,具體生產經營活動與其職責相脫軌,是以經營資產、股權為載體,促使高??萍汲晒谏a中運用,扶持科技型企業壯大,主要方向是服務學校,從發展愿景來看,這些方向、任務不會改變。
二、高校經營性資產規范化管理存在的不足
在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資產公司對校辦企業的監管和風險防控還存在諸多問題;教育部在 2015 年對高校所屬企業資產管理檢查時,也發現了諸如管理體制機制不合理、抵御風險能力差、行政化管理缺乏科學監管、對校辦企業管理滯后不規范等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經營性資產管理機構組成不合理,監管不力
依照教育部有關要求,高校須組建監督經營性資產的固定機構,簡稱經資委(國資委)。現代企業制度是將所有權、經營權分開,然而不少高校仍然將校辦企業看為“下屬機構”進行管理,設立的法人治理結構不標準。一是資產管理部門雖然設立體制機制以及“三重一大”決策制度,但大多缺乏具體執行標準,也未能建立可操作性的國有資產使用管理績效考評制度,未能有效運行,最終決策混合于校務會議。二是校經資委、董事會、監事會中人員由學校派遣,股權構成較簡單,三會未形成相互制約,從實際情況講,仍是股東操控公司。二是跨部門、專業任職比例較大,在進行決策時,相互影響因素較多,對于提升決策效率有著巨大的負面影響,難以建立有效的多方平衡管理機制。
(二)財務核算規范程度有待加強,預算執行不嚴謹
在現階段,財務問題是做好經營性資產監管的重中之重。高校資產經營公司在獨立核對財務報表時出現一些實際問題,如收入、支出的核算出現失誤。在會計規定中,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實施的制度是收付實現,但公司施行的是權責發生制。目前問題是資產經營公司遵循新的《會計準則》,對公司的各類成本開展核算,不過在資產經營公司的年度報告與審計報告里面,存在合并納入企業不一致,無法完全按照權益法來開展計算,股權的基本構成無法在實際報告中真實體現出來。公司資產的年度盈利目標分解為子目標落實力度沒有足夠重視和準備,導致成本上升利潤下滑,為公司經營性資產的日常管控帶來了不小難度。
(三)對校辦企業管理存在滯后、不到位,歷史遺留欠缺規范
目前各高校在教育部專項檢查中發現的普遍存在問題,一是對長期虧損企業未及時清理,很多企業都是在《公司法》頒布之前設立的,出資人名目繁多,利益小群體多,經營方式不規范,歷史遺留問題較多;二是校辦企業出資不到位,有的是通過學校房屋抵押評估,甚至未投資到賬,企業就辦理了各種證照,產權關系不清;三是企業冠用學校校名全稱,企業改制工作進展緩慢,風險估計不足,無法引進優質資源,對內又無合適方案,導致改改停停,進展緩慢。
三、對高校經營性資產加強監管的舉措
(一)規范資產經營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第一,資產經營公司機構要與高校組織機構明晰職責。資產經營公司法人代表的資格是受法律保護的,其經營、管理的權利,學校無權干涉。學校不能把資產經營公司看做自己的私有財產,對公司的管理行為進行干涉,要嚴格履行高校與公司的委托協議;嚴正聲明高校經資委(國資委)與資產經營公司董事會、監事會的責、權、利,不能左右、阻擾資產經營公司的計劃。
第二,對公司管理團隊的相關責任進行明文規定,合理規范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有規可依有章可循。依據新《公司法》,結合有關規定,對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各自的義務及權利全面考慮,對公司管理團隊的行為給出明晰的要求。要對所屬企業全面進行清理排查,對管理不規范、長期虧損、扭虧無望的校辦企業要實行關、停、并、轉,對與學科建設無關、對教學科研無促進作用或長期不向高校分配利潤的企業要盡快撤出投資。
最后,資產經營公司人員在權責利等方面要與學校的日?;顒颖3忠欢ň嚯x。資產經營公司董事會、監事會的一部分成員可從學校管理階層產生,但比例不可過高;應規避由于人員重復率高、監事不當、管理決策失誤等結構化問題的風險。這樣,不但從形式上建立起科學完善的治理結構,而且從內部加強了治理實效。
(二)健全財務監督體系
在我國,監督高校經營性資產的方式有多種,主要有控股、參股等。對校辦企業要強化監督。資產經營公司的財務監管體制一般由三個維度構成:監事會、內部審計以及財務人員監察,以實現對下屬企業的財務做到嚴格的掌控。首先,監事會的財務督查功能要進一步強化。監事會必須保持客觀性,有充分的獨立行動權,擁有對公司賬務、業務等的檢查權利。反饋歸納對企業的資產統計、負債分析等問題有深入了解,避免經營性資產及其利潤下降甚至流失。其次,委派賬目總監及賬目主管,及時統計資產經營公司財務情況,行使對資產管理公司的監督管理權。最后,企業內部推行審計制度。由資產企業監事會對全資、控股公司的生產經營、發展舉措進行各項審查,承擔各項義務,開展各項業務。內部審計是健全公司財務體系的有效方式,應讓內部審計功能充分發揮,不斷完善內部審計制度。
(三)推進全面預算管理
第一是建立系統的預算管理機制并在運行中不斷完善。構建全面預算管理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從范圍講,資產經營公司及其子公司都要參與,從責任來說,資產經營公司在預算機制編寫中起主導作用,不僅統籌推進,還要做好執行情況、發展狀況的總結檢查;子公司負責具體落實預算機制,做好每一項決定的執行,及時匯報執行情況,為預算編制提供第一手資料,為編制工作夯實基礎。第二是對預算編制的方法持續改進,在確定相關的編制方法時,公司要結合實際跳出條條框框大膽創新,放棄傳統過時的編制方法,勇于采用彈性、滾動等方式相融匯的編制策略。加強對預算執行過程的把控,在市場營銷以及商業談判中,確定預算、嚴格執行、加強控制,依照預算開展各種活動。
(四)加強管理隊伍建設
隊伍的規范化建設在我國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保證經營性資產發揮其真正效益的重點,組建專業能力強、決策水平高、管理手段優、戰略眼光好的管理團隊刻不容緩。同時,這支管理團隊要把學校利益放在第一位,可以運用科學穩健的投資配置,優化各類經營性資產,以實現經濟及社會效益。一要增加人員學習和培訓機會,令綜合素質得以提高。二是制定企業管理章程,明確各方義務、責任、權利,令“人、事、資產”的監督管理達到有機辨證的合一。董事、監事、理事等管理人員需嚴格依照我國法律法規履行義務,實施權利,對企業的生產活動開展有效監督管理,維護股東的切身利益。三要加強管理人員考核,出臺校辦企業管理人員薪金管理制度,通過加強對經營管理人員以及控股、參股企業股權代表考核機制的全覆蓋,將企業收益與管理人員的報酬、職位進步緊密掛鉤,完善團隊的制衡、獎懲及激勵制度,務必確保高校經營性資產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樊鵬,楊生海,單肅.Coso框架下加強高校固定資產內部控制的探討[J].中國商論,,2015,(5):164-166.
[2] 樊鵬.高校國有資產存在問題與對策探討[J].宏觀經濟管理,2017,(S1):74-75.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