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
摘 要:公司登記成立后,股東應該按照公司章程規定按期足額繳納出資,否則,瑕疵出資的股東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主要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通過針對民事責任進行的探討,指出股東瑕疵出資的民事責任類型以及法律規制的方式等。
關鍵詞:股東;瑕疵出資;民事責任;法律規制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4-0189-02
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修改了《公司法》,公司資本制度發生了重大改變,由原來的實繳資本制轉變成認繳資本制,取消了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的規定。資本制度的改變,一方面,激發了投資創業者的投資熱情,降低了企業的融資難度,最大程度保證了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另一方面,對公司監管及利益相關者的保護也提出了挑戰。此次《公司法》的修改雖然放寬了股東出資時間及數額的限制,但并沒有免除股東的出資義務,股東還應該按照公司章程的規定按期足額地繳納出資。實踐中,由于我國市場主體的誠信、自律意識不強,相關制度不完善,所以公司股東瑕疵出資的現象仍時有發生,既損害了公司和其他股東的利益,也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因此,股東瑕疵出資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尤其是民事法律責任。
一、股東瑕疵出資的含義
關于什么是股東瑕疵出資,并沒有法律上的界定,也沒有統一的定義。根據《公司法》第28條、第93條的規定,股東負有出資的義務。股東通過公司章程認繳各自的出資額,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或者非貨幣的形式進行出資。不同的出資形式按照不同的方式進行繳付,其中,貨幣出資要存入公司在銀行開立的賬戶中,非貨幣出資的要按照法律的規定進行財產權的轉移,變更到公司名下。如果股東不按照法律或章程規定的數額、方式和期限進行繳納出資,在公司成立后要承擔補繳的義務,其他發起人對此要承擔連帶責任。因此,股東不按照公司章程的約定以及法律關于出資的相關規定進行出資,即為瑕疵出資。瑕疵出資主要表現為,一是出資數額不足,二是逾期出資。所謂出資數額不足,是指股東沒有按照自己在公司章程中承諾的出資額進行足額繳付,比如貨幣出資數額不足或者非貨幣出資的實際價值低于公司章程所定的數額等。所謂逾期出資,是指沒有在公司章程規定的期限內繳付貨幣出資或者辦理非貨幣出資的財產權的轉移手續。綜上,股東瑕疵出資就是股東對出資義務的違反,這種出資義務來源于法律的直接規定或者公司章程的約定。股東的出資構成了公司經營的物質基礎,形成了公司的財產權,是公司取得獨立法人資格的必要條件之一。股東瑕疵出資必然會影響公司正常開展經營,從而損害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影響交易安全。
二、股東瑕疵出資的民事責任性質分析
(一)對其他股東的違約責任
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設立的過程中,各出資人或發起人會協商出資的數額、出資的形式以及出資的期限,并將這些內容以出資人(或發起人)協議和公司章程的方式體現出來。而出資人(或發起人)協議和公司章程歸根結底是一種合同,如果股東不按照公司出資人(或發起人)協議或者章程按期足額地繳納出資,就應該承擔合同法上的違約責任。在歸責原則上,應該適用嚴格責任,無論瑕疵出資的股東主觀上是否有過錯,都應當對已完成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如果股東瑕疵出資給其他股東(或發起人)造成損失,就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二)對公司的資本充實責任
《公司法》修訂以后,由于資本制度實行全面認繳制,那么在法定資本制背景下提出的資本三原則是否還有其適用的空間呢?答案是肯定的。股東瑕疵出資對公司應該承擔的資本充實原則就源于資本三原則中的資本維持原則。所謂的資本維持原則,是指公司在經營過程中要始終保持資本與資產的相當。認繳制的狀態之下,注冊資本的意義雖然無法與法定資本制時相提并論,但是公司的注冊資本依然對于公司的償債能力具有一定的擔保作用。試想一下,交易相對人在面對一個注冊資本只有一元錢的公司時如何產生信賴感。注冊資本在公司成立以后就轉化成了公司資產,我們現在就是強調資產信用而不是資本信用。《公司法》第28條和93條明確規定了股東對公司的出資義務,沒有按照法律的要求和公司章程規定的出資時間、出資數額以及出資方式實際繳付出資的,就是瑕疵出資,股東應該繼續履行出資義務,直到繳足出資,這就是資本充實責任的基本含義。如果股東仍然不履行對公司的出資義務,違反資本充實責任的,按照《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的規定,公司或者其他股東有權請求其向公司依法全面履行出資義務。
股東瑕疵出資按法律規定應當對公司承擔資本充實責任,需要補繳出資。如果因為這種瑕疵出資已經給公司造成損失,是否可以要求瑕疵出資股東承擔賠償責任呢?比如,股東不按時足額地繳付出資,導致公司沒有足夠的資產用于經營,從而喪失了商業機會,基于因果關系,瑕疵出資股東當然應當承擔對公司的賠償責任。具體到實踐操作,公司應當舉證證明其實際損失,且該損失與股東瑕疵出資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三)對公司債權人的補充清償責任
公司債權人是相對公司而言的,債權債務關系的主體分別是公司債權人和公司。如前所述,瑕疵出資的股東由于違反了公司章程對公司應該承擔違約責任,該債權債務關系的主體就是公司和瑕疵出資股東,那么,瑕疵出資股東對于公司債權人而言,二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就是瑕疵出資股東是公司債權人債務人的債務人,雖然公司法沒有就這種法律關系的求償作出相應的規定,但是完全可以適用《合同法》中關于代位權的有關規定。公司如果及時催收了股東的出資,公司債權人就不能向股東主張清償責任,畢竟股東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是公司法的立法基礎,除非出現了人格否認的情形。如果公司怠于行使對股東的到期債務,損害了公司債權人的利益時,公司債權人就可以行使代位權,以自己的名義要求瑕疵出資股東在出資不實的范圍內承擔補充清償責任。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瑕疵出資出現在公司增資的過程當中,那享有代位權的公司債權人只能是增資以后發生的債權債務關系的當事人。
三、對股東瑕疵出資的法律規制
(一)限制瑕疵出資股東的股東權利
出資是股東對公司的責任,如果股東不能履行自己的義務就享有與已出資股東相同的權利,顯然是不公平的。公司可以限制股東的部分權利甚至解除股東的資格。《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為此提供了法律依據:股東如果瑕疵出資,公司可以根據公司章程的規定或者股東會所做出的有效決議,對該股東在利潤分配請求權、新股優先認購權、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等方面做出合理限制。如果公司對瑕疵出資進行催繳或者要求返還,而股東仍不履行出資義務的,公司可以做出股東會決議解除瑕疵出資股東的股東資格,與此同時依法進行減資。實踐中,有些公司通過公司章程進行安排,對瑕疵出資股東在繳足出資之前行使表決權做出一定的限制。
(二)加強董事、高管對瑕疵出資股東的催收義務
《公司法》對董事、監事、高管設定了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而所謂“勤勉義務”,又叫“注意義務”,就是要求董事能夠像處理個人事務時那么盡心盡力地去處理公司事務,像管理自己財產一樣去管理公司的財產,以一個謹慎的人的勤勉去履行董事義務。當股東出資沒有按期足額的繳付到公司時,董事、監事、高管為了公司利益就應當對瑕疵出資股東進行催收,這當然屬于勤勉義務的范疇。《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對股東在公司增資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沒能盡到催收義務的董事、高管設置了法律責任,這樣的規 定也應該同樣適用于對原始出資的催收義務。如果董事、高管怠于行使催收義務,可以要求其承擔連帶責任。
(三)加強對企業信息公示的監管
作為資本制度改革的配套制度建設,國家推行企業誠信制度,建立了信用信息公示平臺。公司應當如實公示相關信息,其中公司出資的繳納情況就是需要披露的。工商部門可以通過此信息平臺加強對企業及其投資人的監管,將不誠信的企業和個人列入失信“黑名單”,增加其失信成本;與此同時,也便于相對人及時了解企業的真實情況,從而做出理性的判斷,以保障交易的安全性。
為了避免股東瑕疵出資現象的出現,需要在司法救濟、企業的自我約束和外部監督等各環節進行有效規制,以保護公司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俞巍,陳克.公司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后股東責任適法思路的變與不變[J].法律適用.2014,(11):18.
[2] 李歡.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后股東逾期出資的責任[J].現代經濟信息.2014,(22):134.
[3] 楊怡鳴,何偉,曹艷梅.論瑕疵出資股東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的限制與恢復[J].法制與社會.2014,(7):73.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