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冠寧
(江門市新會區人民醫院普外二科, 廣東 江門 529100)
腹腔鏡手術對結腸癌患者免疫功能和應激反應的影響
楊冠寧
(江門市新會區人民醫院普外二科, 廣東 江門 529100)
目的 探討腹腔鏡手術應用在結腸癌治療中對患者免疫功能和應激反應的影響。方法 將100例結腸癌患者按手術治療方法不同分為2組:對照組50例給予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50例給予腹腔鏡手術治療。比較2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及應激反應指標的變化情況,免疫功能指標包括CD3+比值相對計數、CD4+比值相對計數、CD8+比值相對計數及CD4+/CD8+,應激反應指標包括C-反應蛋白(CRP)、空腹血糖(FPG)、白細胞介素-6(IL-6)及白細胞(WBC)計數水平。結果 治療前2組患者免疫功能、應激反應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D3+比值相對計數、CD4+比值相對計數、CD4+/CD8+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CRP、FPG、IL-6、WBC計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與傳統開腹手術比較,腹腔鏡手術治療結腸癌患者對患者免疫功能和應激反應影響較小,更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腹腔鏡手術; 結腸癌; 免疫功能; 應激反應
近年來結腸癌患者數量不斷增長,已經逐漸成為消化道腫瘤中病發率最高的腫瘤疾病[1]。目前治療結腸癌的方法為手術治療,但傳統開腹手術的治療方式,所造成的創傷較大,術后恢復速度慢,而腹腔鏡結腸癌切除手術能夠充分改善開腹手術存在的弊端,加快患者的恢復[2]。本研究通過對腹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結腸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應激反應指標進行比較,探討腹腔鏡手術治療結腸癌患者對其免疫功能和應激反應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江門市新會區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結腸癌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按手術治療方法不同分為2組:對照組(傳統開腹手術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35~69歲,平均(52.13±5.92)歲,病理分期Ⅰ期9例、Ⅱ期19例、Ⅲ期11例、Ⅳ期11例;觀察組(腹腔鏡手術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齡35~68歲,平均(52.08±5.67)歲,病理分期Ⅰ期10例、Ⅱ期18例、Ⅲ期12例、Ⅳ期10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理分期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傳統開腹手術治療,依據患者腫瘤位置分別行橫結腸根治手術、根治性右半腸切除手術或根治性左半結腸切除手術。
觀察組給予腹腔鏡手術治療,依據患者腫瘤位置分別行橫結腸切除術、右半結腸切除術或左半結腸切除術。1)腹腔鏡橫結腸切除術:提起橫結腸系膜,沿結腸中血管左右分支空隙處打開橫結腸系膜,游離系膜至匯入腸系膜上血管根部,夾閉后離斷;由胃結腸韌帶中份向右,沿胃網膜右血管弓外游離至幽門處胃網膜右血管根部,夾閉后離斷血管,繼續向右側離斷肝結腸韌帶,向下沿腹膜黃白線離斷右側腹膜,與內側Toldt間隙相通;于右中腹經腹直肌擴大輔助孔成6 cm切口,保護切口,經此體外整塊切除橫結腸中段右側至15 cm末端回腸及附屬腸系膜血管脂肪淋巴組織;體外行回腸橫結腸端側吻合關閉結腸殘端。2)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首先將升結腸向側牽拉,切開側腹膜,沿肝結腸韌帶并切斷,將腹膜后脂肪、淋巴、盲腸及升結腸等游離至右結腸動脈根部,并在患者右腹部開切口,將右結腸血管分離,將擬切除結腸提出切口外,體外行腸及回腸切除。3)腹腔鏡左半結腸切除術:于腹主動脈前打開結腸右側腹膜,分離左結腸動、靜脈以及乙狀結腸動、靜脈的1~2分支,結扎后切斷,并分離結腸系膜,剪開降結腸及乙狀結腸外側后腹膜,分離左側結腸及其系膜,打開胃結腸韌帶,分離結腸脾曲;分離并切斷結腸中動靜脈左支,切斷附著于胰腺體、尾部下緣的橫結腸系膜根部,體外切除左半結腸,作橫結腸-乙狀結腸端端吻合。
2組患者均在手術后提供腸外營養支持、預防感染及常規護理等措施。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及應激反應指標的變化情況。免疫功能指標包括CD3+比值相對計數、CD4+比值相對計數、CD8+比值相對計數及CD4+/CD8+;應激反應指標包括C-反應蛋白(CRP)、空腹血糖(FPG)、白細胞介素-6(IL-6)及白細胞(WBC)計數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2.1 免疫功能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免疫功能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D3+比值相對計數、CD4+比值相對計數、CD4+/CD8+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2組患者治療后CD8+比值相對計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nCD3+比值相對計數CD4+比值相對計數CD8+比值相對計數CD4+/CD8+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5068.45±11.6272.53±6.5347.68±7.5347.35±6.3922.85±7.6219.53±7.592.15±1.092.65±1.13對照組5068.85±16.7663.42±7.2546.28±6.9237.53±6.0225.05±7.9921.95±6.521.89±1.161.92±0.95t0.136.600.977.911.411.711.153.49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2 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應激反應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RP、FPG、IL-6、WBC計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組別nCRPρ/(mg·L-1)FPGc/(mmol·L-1)IL-6ρ/(ng·L-1)WBC計數/(×109L-1)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503.96±1.293.92±1.206.05±0.875.96±0.871.05±0.131.04±0.115.69±0.966.52±0.88對照組503.92±1.085.43±1.556.09±0.827.53±1.101.06±0.171.35±0.195.62±0.767.62±1.74t0.175.440.247.910.339.840.403.98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在臨床中,腹腔鏡結腸癌切除手術被認為是治療結腸癌的主要手術方式,具有安全性高、術后恢復快、疼痛程度較輕等優勢[3]。此外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結腸癌雖然也具有顯著的效果,但對患者的影響較大,易造成應激反應和免疫缺乏,促進癌癥的發展[4]。根據相關研究[5]可知,抗腫瘤功效與患者免疫狀態關聯較大。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免疫功能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D3+比值相對計數、CD4+比值相對計數、CD4+/CD8+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腹腔鏡手術及開腹手術會對患者的免疫系統產生一定的抑制,但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更小。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應激反應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RP、FPG、IL-6、WBC計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腹腔鏡結腸癌切除手術對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更小。由于腹腔鏡切口較小,空氣與患者內臟的接觸時間較短,有效防止了外界因素對患者細胞的影響[6]。
雖然腹腔鏡手術應用在結腸癌治療中會對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應激反應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并不明顯[7]。綜上所述,與傳統開腹手術比較,腹腔鏡手術促進患者的恢復效果更加顯著。
[1] 韓佳韞,陸念紅,邵勃,等.超聲引導下腹橫肌平面阻滯對腹腔鏡結腸癌手術患者應激反應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江蘇醫藥,2016,41(3):277-280.
[2] 魯德斌,劉西平,胡林忠.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直腸癌療效及對患者應激反應、免疫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6,21(3):289-291,295.
[3] 劉軍輝,張學軍,趙永靈.腹腔鏡結腸癌手術對患者免疫功能和應激反應影響分析[J/CD].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2016,9(2):123-126.
[4] 周大勇,霍占偉,黃海進,等.腹腔鏡聯合纖維結腸鏡手術對早期結腸癌患者Th1/Th2狀態的影響[J].醫學綜述,2016,22(10):2051-2053,2057.
[5] 王競,楊漢良,邵世飚,等.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手術對機體外周血細胞因子及白細胞CD11b的影響[J].浙江創傷外科,2016,22(3):439-441.
[6] 莫波,馬娟,郝志楠,等.結腸癌應用腹腔鏡以及開腹手術治療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比較[J].中國內鏡雜志,2016,11(6):24-26.
[7] 張立明.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對結腸癌患者術后炎癥反應和應激反應的影響[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8(1):43-44.
(責任編輯:況榮華)
2016-11-16
R735.3
A
1009-8194(2017)04-0057-02
10.13764/j.cnki.lcsy.2017.0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