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會娟
(安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婦產一區,河南 安陽 455000)
兩種手術方法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比較
欒會娟
(安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婦產一區,河南 安陽 455000)
目的 比較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84例子宮肌瘤患者按不同的術式分為A組和B組,每組42例。A組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B組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觀察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和術后并發癥(切口感染、尿潴留、腸粘連)發生率及復發率、妊娠率。結果 A組手術時間和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較B組短,術中出血量,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組(P<0.05)。隨訪2年,2組復發率、妊娠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開腹較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并發癥少及術后恢復快、患者痛苦少,但兩種術式復發率及妊娠率相當。
子宮肌瘤剔除術; 腹腔鏡; 開腹; 術后妊娠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近年來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1]。以往臨床多采用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肌瘤,雖可有效切除病灶、減少復發,但無法保留患者的正常生育功能。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及腹腔鏡器械的完善,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因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而越來越受到患者的青睞,目前已成為治療子宮肌瘤的主要手術方式之一。本研究旨在比較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
1.1 病例資料
選擇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安陽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84例,均符合子宮肌瘤的相關診斷標準[2],且術后仍有妊娠的意愿,排除不孕癥患者。將84例患者按不同的術式分為2組:A組42例,年齡23~36(29.96±3.25)歲,病程2~6(4.25±0.98)個月。其中漿膜下肌瘤15例,闊韌帶肌瘤17例,肌壁間肌瘤10例。B組42例,年齡24~37(30.25±3.46)歲,病程2~7(4.31±1.01)個月。其中漿膜下肌瘤16例,闊韌帶肌瘤15例,肌壁間肌瘤11例。2組年齡、病程及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A組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復合全身麻醉。麻醉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在臍上端做一1 cm的小切口,將腹腔鏡(德國史托斯公司,型號:STORZ 26003BA)插入腹腔,建立CO2氣腹,置入10 mm Trocar作為主操作孔。在臍兩端的左、右下腹處分別進行穿刺,置入5 mm Trocar建立副操作孔。在腫瘤周圍宮體部注射縮宮素混合液[縮宮素注射液(康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0 U加入生理鹽水20 mL配制成混合液],以促進子宮收縮。采用單極電鉤將肌瘤表面包膜切開。在電鉤深達瘤體后,使用抓鉗夾持肌瘤,瘤體與包膜鈍性分離,取出腫瘤。瘤腔底部電凝止血,根據剝離創面大小進行雙層或單層縫合。將肌層縫合并關閉瘤腔后,縫合漿肌層,并用生理鹽水沖洗手術區域,縫合操作孔。術后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B組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采用硬脊膜外麻醉,麻醉后,患者取仰臥位。在下腹正中部位做一切口,充分暴露盆腔。直視下對盆腔、子宮及附件進行詳細探查,分離粘連。在肌瘤突出處切開肌層,鈍性剝離肌瘤并電凝止血,以荷包式縫合法消除瘤腔,并對切口進行逐層縫合。術后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和術后并發癥(切口感染、尿潴留、腸粘連)發生率及復發率、妊娠率。
1.4 統計學方法
A組手術時間和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較B組短,術中出血量較B組少,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組(P<0.05)。隨訪2年,2組復發率、妊娠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各觀察指標的比較
*P<0.05與B組比較。
開腹手術是最早運用于子宮肌瘤切除的方式,該術式可在直視下有效切除較大肌瘤或發生于特殊位置的病灶,但該術式具有手術創傷大、術中出血量多、易引發切口感染、盆腔粘連等缺點,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
近年來,子宮完整性及腹壁美觀逐漸被關注與重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成為治療子宮肌瘤的常用術式之一。張建紅等[3]認為,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創傷小,更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手術時間和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較B組短,術中出血量較B組少,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組(P<0.05),提示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
子宮肌瘤主要通過以下因素或機制影響患者的妊娠:1)多發性子宮肌瘤或腫瘤過大對子宮造成明顯壓迫;2)導致子宮內膜血供不足,并改變輸卵管正常走行,不利于卵子與精子的結合及受精卵著床;3)機體神經激素調節被改變,且子宮無規律收縮增加等。陸宏等[4]研究顯示,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均可有效切除腫瘤,進而緩解腫瘤對子宮的壓迫,改善血液微循環,促進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恢復,提高術后妊娠率。本研究隨訪2年,2組復發率、妊娠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復發率、妊娠率相當。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雖具有諸多優勢,但尚無法完全替代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原因主要與其手術禁忌證相關,一般認為,以下情況不宜進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子宮肌瘤直徑超過5 cm且3個以上的多發子宮肌瘤;單個肌瘤直徑≥15 cm;子宮體積過大[5]。因此,術前進行影像學檢查、選擇最佳術式對改善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
[1] 黃根華,譚布珍,占伏良,等.漿膜下巨大子宮肌瘤囊性變伴雙側輸卵管積血1例報告[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55(2):105-106.
[2] 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10-313.
[3] 張建紅,楊寶珍,胡玉玲,等.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對比研究[J].醫學綜述,2013,19(16):3066-3068.
[4] 陸宏,劉佳,王曉彬,等.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對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妊娠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12):102-106,111.
[5] 張德喜,馮騏,葛迎春.不同手術方式切除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4,30(12):950-952.
(責任編輯:胡煒華)
2016-10-19
R737.33; R713.4
A
1009-8194(2017)04-0067-02
10.13764/j.cnki.lcsy.2017.0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