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清陳正蓮
(黔東南日報社,貴州凱里556000)
從黔東南實踐看“新聞扶貧”
——以《黔東南日報》“訪‘兩山’話脫貧”欄目為例
□李田清陳正蓮
(黔東南日報社,貴州凱里556000)

“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月亮山、雷公山地區(簡稱“兩山”)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當前,黔東南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堅拔寨的沖刺期,為打贏“兩山”脫貧攻堅戰,營造強大輿論氛圍,《黔東南日報》2016年策劃推出“訪‘兩山’話脫貧”欄目,固定在一版倒頭條位置刊發。
該欄目于2016年8月1日正式啟動采訪,8月8日刊發開篇稿件,12月29日刊發結尾篇,前后歷時5個月,分別由3名骨干記者承擔采訪和寫作任務。他們深入“兩山”的從江、榕江、雷山、丹寨、臺江、劍河、錦屏、黎平8個縣40個鄉鎮110個極貧村寨脫貧攻堅一線采訪,與那里的苗、侗等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悲同喜,如實記錄下“兩山”群眾的真實生活,前后行程達5000余公里。欄目組3名記者在大山深處爬山涉水、近乎冒險的采訪,換來的是72篇鮮活、生動、接地氣的現場短新聞,講述了72個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脫貧故事。
這是一次成功的新聞策劃,也是新聞扶貧的一次有益嘗試。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黔東南州委書記李飛躍,貴州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局長楊慶武在閱讀該系列報道后,分別進行了批示,給予了極高評價。李飛躍的批示是:“黔東南日報社‘訪兩山話脫貧’系列采訪文章有血有肉,生動鮮活,希望繼續努力,講好黔東南故事。”楊慶武的批示是:“黔東南日報社‘訪兩山話脫貧’欄目影響大、成效好,望努力打造成‘走轉改’品牌欄目。”
《黔東南日報》推出“訪‘兩山’話脫貧”欄目,配合脫貧攻堅這一“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開展深度宣傳,以“縱向談變化、橫向談思路,當前談努力,困局談突破”為報道主線,是順時而動、順應時勢的需要,因而主題重大,意義非凡,影響深遠。
“兩山”是黔東南州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主陣地。“兩山”地區覆蓋丹寨、錦屏、黎平、從江、榕江、雷山、臺江、劍河8個縣60個鄉鎮945個行政村95萬人,目前貧困鄉鎮53個,貧困村649個,貧困人口34.9萬人,貧困人口數量占全州貧困人口28.4%。近幾年來,黔東南州落實科學治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理念,制定和實施“兩山”地區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以小康目標為統領,實施“六個到村到戶”和“六個小康建設工程”,精確瞄準、分類推進、定向施策,突出社保兜底、扶貧生態移民、教育扶貧、產業扶貧、基礎設施建設五項重點措施,努力增加貧困群眾收入。
《黔東南日報》推出“訪‘兩山’話脫貧”欄目,通過一線聽民情、現場看變化,尋找脫貧亮點,展現扶貧成果,記錄群眾期盼,回應各界關切,既對“兩山”地區的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營造聲勢,又為全州上下共同打贏這場戰役凝心聚力、鼓勁加油。
“兩山”脫貧攻堅是各級領導和群眾時刻的牽掛。月亮山、雷公山“兩山”地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是貴州省扶貧開發重點區域之一,也是黔東南州脫貧攻堅“硬骨頭”。
《黔東南日報》推出“訪‘兩山’話脫貧”欄目,記者進村寨、進田間地頭、進村舍農戶,陸續報道“兩山”地區脫貧攻堅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好成效,同時也調研工作短板,客觀反映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使各級領導及時了解“兩山”地區的情況,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和參考,使精準扶貧政策更有針對性。
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黔東南是貴州脫貧攻堅主戰場,“兩山”是黔東南州脫貧攻堅的“硬骨頭”。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黔東南日報》啟動“訪‘兩山’話脫貧”之行,該系列報道在省內外引起的轟動和效應也是廣泛而空前的,對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和指導意義。
黔東南是一個民族自治州,也是全省乃至全國重點扶持的貧困地區,《黔東南日報》啟動“訪‘兩山’話脫貧”之行,聽從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令,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積極探索地方黨報“新聞扶貧”的新模式。這種特殊的扶貧方式,既為各級各部門更好地關心“兩山”、了解“兩山”、支持“兩山”提供大量的一線信息,又通過反映“兩山”熱點問題和存在的困難,如村級公路建設、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農民就醫難、貧困家庭子女上不起學等等,引起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視,督促解決。
《黔東南日報》啟動“訪‘兩山’話脫貧”之行,與群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在長達5個月的時間里,欄目組3名記者爬山涉水,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甚至危險,只身走進“兩山”腹地采訪,“兩山”8個縣53個貧困鄉鎮649個貧困村,他們跑了40個鄉鎮110個村,而且很多是鮮為人知、鮮有人至的極貧村寨。穿行在山里田間,吃住在村民家里,與村民嘮農事家事脫貧事,所經之處令基層百姓歡欣鼓舞。不少村民都說,從來沒有見過這樣面對面、心貼心采訪的記者。他們將自己的心里話都掏出來,說給記者聽。
在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減弱,發行量和收聽收視率下降的背景下,《黔東南日報》開辦“訪‘兩山’話脫貧”欄目后,讀者爭相傳閱每期報紙,閱讀量明顯增長,傳統媒體的優勢進一步得以凸顯。實踐證明,“訪‘兩山’話脫貧”欄目的推出,為互聯網環境下重拾傳統媒體優勢和自信探索了有益經驗。
“訪‘兩山’話脫貧”欄目每天推出記者在“兩山”脫貧攻堅一線報道,把一條一條“活魚”端上版面,用筆觸把群眾的呼聲、愿望、要求反映在報端上。一方面,通過對“兩山”脫貧攻堅現場的再現,詳細地展現事件與人物的生動細節,讓報道“動”起來、“活”起來,做到既有深度和高度,又有鮮活度和溫度;另一方面,報道以小見大,通過一個村、一個家庭、一件小事,反映“兩山”地區脫貧攻堅的重大新聞事件,起到“一滴水見太陽”效應,從小中折射新聞事件的本質,小中摸到脫貧攻堅脈搏,小中達到引人入勝的佳境,讓主旋律唱得更為響亮。實踐證明,以主旋律引領社會輿論走向,這是信息化時代傳統媒體不可替代的優勢所在。
一張報紙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它與讀者的“粘合度”上。“訪‘兩山’話脫貧”欄目順應信息化時代傳受交流的新特點,倡導平民視角、平等交流、平實文風,很多報道就像親朋之間的聊天,報道新聞像敘述身邊的故事,報道典型像介紹自己的朋友,親切自然,潤物無聲,克服了一些傳統媒體居高臨下的習慣做派,這是“訪‘兩山’話脫貧”欄目廣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實踐證明,傳統媒體只有放下身段、變換視角,拜人民為師,向實踐學習,進一步拉近與普通受眾的距離,增強親和力和感染力,才能真正提高傳統媒體的傳播實效。
“訪‘兩山’話脫貧”欄目所發稿件大多為千字左右的現場短新聞,篇幅短小,文筆樸實,現場感強,比如《“瑤浴”燈籠高高掛》《玫瑰之“約”》《楊阿妮的“蝴蝶夢”》《王德志走了“蓮花運”》《山路彎彎盼脫貧》《“脫貧誓言碑”上的156個簽名》《水上黨支部》,這些作品用清新、輕快、生活化的語言,反映“兩山”地區群眾在脫貧攻堅中的心路歷程,給黨報注入生機和活力。實踐證明,只要記者不斷增強采訪作風,不斷改進報道文風,來自基層的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就會源源不斷地涌向報端。
(編輯: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