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克勒門第一次走進百樂門的舞臺,百樂門和克勒門同樣是上海的文化名片,今天“克勒門文化沙龍”來到了上海的標志“百樂門”,活動依然保持著活潑的形式、生動的見證和高雅的藝術品位,用獨特的方式呈現了百樂門八十多年的興衰,探討了百樂門于今日上海的意義。精彩表演、歡樂的舞步帶大家走進了那個傳說中的“百樂門”,那個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海上舊夢。
百樂門到底是誰造的
有關百樂門的誕生,在1933年11月5日的《申報》上有這樣一段文字:“本埠自大華飯店停歇以后,各界仕女每感缺乏相當地點,以供交際宴會之需。茲有紳商巨子,糾集巨金,籌建百樂門大舞廳兼設飯店(PARAMOUNT BALLROOM and HOTEL)于滬西,興建至今,已屆一年。”
其實,百樂門的出現與滬西大華飯店的停業,以及海上舞潮發展到一定程度,舞客對超大豪華舞廳的需求有一定關系。 追訪檔案資料,有關“百樂門”的創辦人通常會涉及兩個人:一是浙江南潯富商顧聯承,二是晚清名臣盛宣懷的七女兒、常州巨富盛愛頤。
第一種說法是南潯富商顧聯承除了在滬涉足百貨、珠寶等行當外,還置有不少房地產。他獨具慧眼,見滬西一帶相對荒僻,地皮較東部更便宜,便投資70萬兩白銀,向靜安寺購置了一片寺屬地產,在其上興建百樂門。第二種說法是盛愛頤在父母死后,按照中國傳統大家庭的做法,女兒是分不到遺產的。但進入民國以后,女子地位不斷提高,盛七小姐又西化很深,便訴諸法律。與幾位兄弟打了幾年官司后竟分得150萬兩現銀遺產,便和丈夫撥出60萬興建了“百樂門”。
兩種說法都流傳甚廣,不過專家近期在上海檔案館找到了幾份資料頗能說明問題,這些資料包括上海商儲銀行對經營百樂門的大成公司的調查表,以及公司的列表等。從這些資料中可歸納出這幾條:百樂門由一家叫“大成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運營,百樂門的房主是顧聯承先生,他同時又參資了大成公司,是該公司重要的股東和董事。而盛愛頤則通過丈夫莊鑄九出面參資了大成公司。要知道,當年大家族之間的聯姻是很多的,百樂門的誕生和運營所牽涉到的人基本都是遠近親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就有了百樂門的本錢。所以,要說百樂門到底是誰造的,最好的答案是“南潯富商和常州巨富們的集體杰作”。
顧家人說百樂門
南潯富商顧家,祖上是從事絲綢貿易的,被稱為南潯的“四大象”之一(“大象”是指家產達到1000萬兩白銀的人家,在南潯有四大家族)。顧家第一代顧福昌先生從南潯到了上海,成為一個非常有名的買辦(據說顧先生故去的時候法國、美國和英國的領事館都舉辦了相當規模的紀念活動,可見其影響力!)。由于經常和洋商打交道,所以自家的生活早已經洋派起來。顧家在南潯老家自建的洋樓內就有一座舞廳,專供交際和娛樂。
然而天有不測風雨。由于當時顧家的第二代和紅頂商人胡雪巖之間有生意往來,而洋人對胡雪巖有些恨,就故意設了一個局,造聲勢說歐洲的生絲很緊張,胡雪巖知道消息后就囤了很多生絲,最后發現是陷阱,損失了好多錢。這場失利把顧家也牽連其中,于是顧家就把南潯的這座舞廳賣給了同為南潯“四大象”之一的張家(即張靜江的家族)。
顧家的第三代領軍人物就是顧家威的爺爺顧聯承,顧聯承是銀行大股東又涉獵房產娛樂等領域,有著非常好的投資眼光。當時他看到大華飯店的關閉,娛樂場所的缺失,又看到了滬西的前景,于是就在靜安寺附近建起了百樂門。顧先生說最后一次來的時候現場正在拆彈簧地板,那時候不懂,但現在回想起來他可能看到的是一層汽車的彈簧,不得不感嘆中國人的建筑智慧。
時隔60多年再回“百樂門”,顧先生探訪了百樂門的每一處細節。這次的改建是盡可能復原當年的樣子,看著爺爺當年希望的“成為上海地標,為大上海增光添彩”的百樂門,顧先生連說“太美了”!
傳說中的彈簧地板
百樂門的最大亮點就是二樓大舞池的彈簧地板。其彈力之柔度,屢經試驗,令人有登仙之感。跳舞的人都知道,舞池的地板不可過硬,不然會疲勞,最好是略有彈性,地板由于載重會跟著舞者的節奏輕微顫動,使人感覺步伐輕盈舞姿生動。三樓的玻璃小舞池則使用玻璃地板,玻璃磚約為2寸見方,每片可載重10噸以上,下面有五色電燈千盞,跳舞時流光從下面打出,令人目眩神迷,如若仙境。
設計師楊錫镠將其特點歸納為三點:
1.地板全部面積要具有同等彈力,不能中央過甚四周不足。
2.僅僅載重部分會因跳躍而顫動,其余四周未載重的地板不受波及。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地板某處跳動時,站在較遠處的人不受顫動的波及。
3.地板顫動的振幅最小不得少于八分之一英寸,最大不得超過半英寸。
百樂門的聲音
百樂門之前,上海灘的舞廳駐唱樂隊都是外國人,而百樂門卻誕生了中國第一支爵士樂隊“吉米金樂隊”。作曲家陳鋼在這一部分中介紹了這支樂隊的創辦人吉米金先生。一段于去年離世的百樂門最后一位鋼琴手俞敏昭在“克勒門”的視頻錄像令人感慨無限。而樂隊的最后一位貝斯手、95歲的鄭德仁先生的登場更是讓人驚喜不已,當他拿起指揮棒指揮樂隊的時候,全體觀眾致以最熱烈的掌聲。鄭先生站在舞臺上,當年的那個百樂門又回來了!
攝影:林秉亮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