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來
在元代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陶瓷,尤其是“青花瓷”大量輸往國外,對世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習慣,更是促使了世界陶瓷的發展,帶動世界陶瓷業的發展走向了多元化的方向。
青花瓷與它的外銷
青花瓷是景德鎮四大名瓷之一,是中國陶瓷的典型代表,是具有民族語言的一個陶瓷品類。其發色幽藍,瓷面光潔滋潤,以素雅高潔的形象得到世界的青睞。溯源而上,青花誕生于宋代,在元代時開始出口國外,產生世界影響力。
青花是一種鈷顏料,最早是從國外引進的,最早是西亞地區制作玻璃器的金屬材料,在宋代被引入中國,中國陶瓷工匠嘗試在陶瓷上用其作為繪畫顏料。在中國陶瓷史中,元代是陶藝藝術的分水嶺。在元代之前,中國陶瓷的審美是以造型為主的,如宋代的陶瓷器皿,以純凈的釉面質感和造型的考究為尊。在元代之后,中國陶瓷開始走上以繪畫為主的道路,畫面的構圖、發色、技法都是審美的元素。這其中,便是以“青花瓷”為分水嶺時期的典型代表,從元代的構圖滿密到明清時期畫面清新,甚至還結合釉上彩成為“斗彩”。青花瓷以它純凈的色彩,素雅的形象成為中國陶瓷藝術的一顆璀璨明珠。
元代時期,游牧民族開放包容的性格促使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海上絲綢之路”開辟于漢代,但是開始繁盛是在宋元之后,通過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要港頭輸往國外。元代統治階級發現西亞民族以藍為尊,視藍色為圣潔之色,首先將青花瓷通過海路銷往這些伊斯蘭國家,果然受到極大歡迎。畫面根據伊斯蘭教的諱忌,通過開光將畫面分割為多個部分,視為限制了鬼怪的符號;根據伊斯蘭教“尚九惡七”的習俗,畫面往往分為九重裝飾帶,不見七重;根據伊斯蘭民族的飲食習慣,即喜圍桌群食而不分食,將陶瓷器皿都做的比較厚重碩大,諸如此類。而元代統治者卻并不喜用瓷器,以金屬器皿為尚,足可見青花瓷最初的生產并不是為了滿足本國的需求,而是為了外銷而生的。
隨著青花瓷在中西亞地區的受歡迎,在滿足國內的需求外,明清時期的青花瓷外銷更是達到了鼎盛,輸往了更遙遠的歐洲國家。據《明史》記載,與明代進行青花瓷貿易的共有89個國家,累計1046次。在西方的歷史記載中,可知17、18世紀以來,歐洲市場隨處可見中國青花瓷的身影。
輸出亞洲之路
據考古證明,中國陶瓷外銷最遲出現于唐代,當時是作為特產隨絲綢輸往國外的,主要以離中國較近的朝鮮、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在中國與日本交界的海域打撈的沉船中找到了大量的中國陶瓷遺骸,可作為佐證。為滿足外銷的需要,當時一些窯廠,如長沙窯就是專設以生產外銷瓷的。
在青花瓷傳往亞洲這些國家之前,伊斯蘭人民使用的是一種軟制陶,胎質粗疏,易滲漏液體且不易于清潔。
離中國很近的日本,很早就和中國有貿易往來,也早在奈良時期便開始仿效中國的瓷器。從奈良三彩到青瓷,日本有許多如加藤四郎、伊藤五郎等陶藝家親身前往中國學習陶瓷技藝。在中國青花瓷輸入之后,日本有田窯仿效明代青花瓷,在學習的基礎上增加日本本國的民族特色,開辟了自己的青花瓷藝術,之后還銷往歐洲與中國青花瓷競爭市場。
在中國青花瓷輸往亞洲這些國家,如伊斯蘭國家的宗教文化通過青花瓷的需求影響了中國的陶瓷藝術,元代青花的滿密裝飾,一些伊斯蘭文字的裝飾成為這一時期的特殊紋樣,西番蓮、扁菊等紋飾都豐富了中國陶瓷裝飾的元素。明代永宣時期又受伊斯蘭地區金屬器物的影響,制作了抱月瓶、天球瓶、雙耳扁瓶這類有濃郁波斯及伊斯蘭風格的器皿,極大地豐富了中國陶瓷造型的種類。
輸出歐洲之路
不僅是對亞洲國家的影響,青花瓷在17、18世紀大量輸往歐洲,對歐洲國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明清時期中國對西方的瓷器外銷》一文中,學者指出“到17世紀晚期,中國外銷瓷的歐洲市場開始完全形成,18世紀歐洲國家甚至在廣州設立貿易機構以方便陶瓷更方便的輸往歐洲”。由于青花瓷的傳入,瓷器開始成為歐洲人民常用的日用器具。
最早的青花瓷應該是通過中亞傳入歐洲的,歐洲人民接觸到遙遠東方的文化,驚嘆于東方文明的發達。在當時的歐洲,詩人寫詩贊美青花瓷,集市上熱銷青花瓷。顯貴以擁有瓷器為傲,不愿意將瓷器收入櫥柜中,而是作為墻面裝飾擺放在接待室,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修建特里亞特瓷宮,普魯士皇宮建筑了世界著名的“中國瓷器廳”。甚至因為中國“青花瓷”的影響而出現一種特殊的“克拉克瓷”。克拉克瓷意為“來自中國的精美瓷器”,典型風格特征是胎薄、中心紋飾為人物或動物紋樣、口沿處分為數個扇形或橢圓形的開光。這種特殊的瓷器源于荷蘭語的“kraken”,因為17世紀荷蘭是海上霸主,是與中國瓷器貿易最大的歐洲國家。這種精美的瓷器既洋溢著東方傳統文化藝術的特色,又有濃郁的西方異域風情,可謂是東西方文化合璧的結晶。
烏里奇·皮奇在他的《瓷器——德國及歐洲接受中國文化的一面鏡子》中提到中國青花瓷對德國邁森窯的生產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不僅是學習中國青花瓷的構圖、圖案,更是結合本國的特色,將某一紋樣進行發揮設計出新的邁森紋樣。
青花瓷單方面的從中國傳入歐洲到歐洲人主動來樣定制,一方面帶去了東方文明,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陶瓷藝術,另一方面也反哺了中國陶瓷藝術。受西方繪畫的影響,琺瑯彩和粉彩的發明又傳入世界,影響了法國,孕育了“洛可可藝術”。
中國陶瓷藝術上下幾千年歷史,積累了極精湛的制瓷和繪瓷技術,在與世界交往的道路上,不僅帶去了中國的陶瓷文明,更是帶去了中國的文化精髓,溝通世界,影響和交流生生不息。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