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光 孫洪剛
在國際格局調整時期,伴隨著中國的崛起,大國之間的國際較量,不僅在硬實力上進行競爭,更需要用以價值觀為代表的軟實力來搶占道義的制高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強提煉和闡釋,拓展對外傳播平臺和載體,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方方面面?!碑敶袊鴥r值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文化思想的有機結合,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與人類共同價值體系的有機結合。當代中國價值觀指導下的中國外交的邏輯體系是:以“文明多元”為基本出發點,以“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理念,以“正確的義利觀”為指導原則,以“合作共贏”為主要實踐途徑,以共同構建“命運共同體”為追求目標?!耙粠б宦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全球伙伴關系網、共同體外交等一系列外交實踐,提升了中國的道義感召力,展現了當代中國價值觀在外交上實現的過程。
從對當代中國價值觀的研究史看,經過了對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溯源、內涵的解析、歷史的變遷及國際傳播的一系列過程。十八大以來,中國當代價值觀正在走向進一步構建和凝練的階段,學術界對當代中國價值的認識也逐漸集中和統一。那么,如何對這一價值體系進行歸納總結,又通過何種方式讓這一價值體系為國際社會所認識并認可,是目前面臨的重要任務。關于對價值觀外交與中國外交價值觀的既有研究中,學者對中國是否應該采取價值觀進行國際交往有著較大的分歧,持中國目前不能以輸出價值觀為目的進行與其他國家交往的觀點認為,這有文化霸權的意味;潛在支持中國運用價值觀進行外交的一種觀點提出中國例外論,即中國與歷史上的傳統大國政治以及霸權政策是不同的,中國在道義、政治、倫理以及秩序等方面存在著道德優越感,均體現出對自身的歷史榮耀以及現實地位的考量。這種價值觀外交的基礎不是自私的利益和戰略考慮,而是有著仁義包容的深厚道德情節,以及天下觀思想下對傳統中華地位追求的動因;肯定中國通過文化和價值觀的對外輸出的外交戰略來“影響”、“吸引”、“說服”別國的觀點,尚需繼續深入研究為什么要在外交戰略運用價值觀等軟實力的輸出,采用什么樣的價值觀、以什么方式進行外交,效果又如何。在中國崛起導致與外部世界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研究以當代中國價值觀為驅動的中國外交,有助于提升中國對外行為的道義感召力,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外交政策和行為的理解和支持,化解中國外交實踐中引發的價值困惑,有效應對發達國家對中國實施的“價值觀外交”,為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理論提供支持。
一、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源流
當代中國價值觀既不拋棄傳統,又不斷追求創新;既不以偏概全,又不一概而論;既是繼承傳統的創新,又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1.當代中國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文化思想的有機結合
馬克思主義哲學蘊含了“世界的多元性和多樣性”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形成了“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思想,當代中國價值觀對二者的結合,形成了“和睦、和平、和諧”的基本價值理念;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包含著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規律,中國道家思想孕育著“相互聯系與依存”的樸素辯證法,當代中國價值觀把二者融合,形成了“共建、共贏、共享”的共同體理念。
2.當代中國價值觀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與人類共同價值體系的有機結合
當代中國價值觀的中國元素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經歷了中國四重歷史傳統疊加化合而來,這四重歷史傳統分別是100多年的民族復興傳統,60多年的社會主義傳統,30多年的改革開放傳統,以及作為上述傳統基礎底蘊的五千年中國文化傳統。當代中國價值觀的世界元素是人類共同價值體系,是人類不同群體價值觀的重疊部分。當代中國價值觀正是中國元素和世界元素的結合,中國優秀文化傳統與人類共同價值體系的重疊共識正如習近平2015年9月28日在聯合國總部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所說,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
二、當代中國價值觀引領中國外交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
1.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誤讀、曲解和偏見
“中國崩潰論”的理論支撐是新保守主義捍衛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提出的“歷史的終結論”。1990年日本防務大學學者村井友秀(Murai Tomohide)在日本保守派月刊《諸君》發表《論中國這個潛在的威脅》一文,從國力的角度分析中國是一個潛在的敵人,這篇文章成為“中國威脅論”最早的一篇論文。1992年后,“中國威脅論”一度甚囂塵上,后又相繼出現“中國責任論”、“中國強硬論”等抹黑中國的國際話語,近幾年西方媒體和學者又把中國所采取的外交實踐以“中國版的門羅主義”、“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中國新殖民主義”加以誤讀。2015年3月6日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在《華爾街日報》發表題為《中國即將崩潰》的文章,預測中國共產黨已經步入其生命的最后階段。以上都是仍然占據國際話語主導權的西方國家從自身的文化傳統、國家利益、思維方式出發,對中國的錯誤認知而形成的關于中國片面、狹隘的想象、理解和言說。
2.外交不僅需要物質交往更需要精神支撐
面對形勢復雜的國際社會,中國要從理論、政策和行動上給予正面積極的回應:一方面,國家間的外交僅僅注重經濟交往是不夠的,雖然各國之間能夠通過平等互利的合作形成相互依賴的伙伴關系,但更需要建立相互認同的情感紐帶,所以,外交行為既要強調利益的共贏,更要強調價值的正當性,只有這樣,才能從利益共同體到責任共同體再邁向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外交不僅是國家間的交往,更是國家內部的人民對另一個國家(包括人民)的情感認同,普通民眾更容易受到情感和道義的影響,一個國家能擔當、重情義、揚正義,才能獲得其他國家人民的情感支持,這是取得國際民意基礎的重要前提。
3.當代中國價值觀指導下的中國外交的邏輯體系
中國在國際格局中所處的地位已非同日而語,因此,非常有必要把當代中國價值觀讓世界上更加廣泛地了解、認識并接受,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世界夢增加道義支持。當代中國價值觀指導下的中國外交是以中國文化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優秀文化傳統與人類共同價值體系、中國外交實踐與當代國際關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現代國際法制為思想背景,是知與行的結合,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這一邏輯體系就是:以“文明多元”為基本出發點,以“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理念,以“正確的義利觀”為指導原則,以“合作共贏”為主要實踐途徑,以共同構建“命運共同體”為追求目標。它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發揚了新中國外交優良傳統,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適應現代國際關系發展潮流,契合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體系。
4.當代中國價值觀引領的中國外交與西方價值觀外交不同
第一,中國外交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在當今世界面臨著深層次思想危機的時刻,中國外交秉持的“崇正義、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既出世又入世”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充分體現出魅力,成為中國外交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外交的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外交領域的延伸和體現,是外交中堅持的基本規范。第二,中國外交所遵循的當代中國價值觀堅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的基本原則。美國所運用的價值觀外交主要訴求是尋求和維護霸權,最終目的是本國的國家利益,中國外交與之最大的不同就是不謀求霸權,永不稱霸;另外,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外交途徑和手段也不同,中國從不采取誘導、脅迫的方式讓別國接受自己的價值觀。
三、中國外交的價值依據
中國外交在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上越發自信,這種自信的來源是價值觀,是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國際權利觀,是以“正確義利觀”為核心的國際責任觀,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的世界價值觀。
1.中國外交的價值基礎: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理念中的“人”不僅只涉及本國人民,同時也包括世界人民,它與西方所謂的人權外交內涵不同。西方的人權外交與以人為本的理念雖然都強調人的利益,但前者強調的是狹隘的本民族國家人民的利益,后者真正注重世界人民的利益;因此前者對內對外采用的是雙重標準,后者對內對外標準一致;前者經常成為強權國家干涉別國內政實施霸權政治的借口,后者一直嚴格遵循聯合國憲章堅持反對干涉別國內政。中國外交實踐中一直貫穿著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與國際社會的認知取向與發展趨勢是一致的。
2.中國外交的價值準則:正確義利觀
一個國家的強大不能僅僅體現在物質實力等硬實力上,更要體現在文化價值觀等軟實力上。中國外交的價值觀在全球面臨著西方價值觀的競爭,如果中國不能占領道義制高點,那么,無論中國怎樣讓利、付出和對外經濟援助,都會在西方的強勢話語體制下顯得別有用心。因此,要形成中國自己的道義話語體系,占領外交的道德高地。中國外交強調義利相兼、以義為先、情義為重,這一理念體現了中國“和合”文化的價值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孔子認為個人的價值觀應該是仁義修身立本,孟子認為國家行為的根本出發點應該是仁義而非利益,合作共贏是道家樸素辯證法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國外交倡導“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這里的義是共同之利,而利則包含應有之義,這是辯證統一的義利觀。另外,中國外交傳統講求對宏觀關系格局的重視大于對微觀利益的關注,就意味著關系決定利益,而不是利益決定關系,這是中國式的處世哲學在外交理念上的反映。
3.中國外交的價值目標:命運共同體
第一,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外交在當代國際關系條件下的創新和發展。在國際格局變革時期,根據對時代主題的判斷與中國國家利益相結合的理論創新,對不結盟戰略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在新時期的理論發展,中國外交提出了命運共同體理念,其所蘊含的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利益高于國家(共同體組成部分)的利益的思想,確立了現代國際關系的新前提。第二,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外交踐行世界人民追求理想的指導思想。這一理念能夠讓各國和各國人民共同保有尊嚴、共同享受發展成果、共同維護安全格局。在政治上以取得互信互尊為愿景,共同謀取和平與發展;在安全上以維護國際穩定為責任,共同抵御風險和挑戰;在經濟上以實現共同發展和繁榮為目標,實現各自的發展振興;在外交關系上以促進民心相通為宗旨,共同促進國際法制更加完善。第三,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外交參與全球治理的新型價值觀。這一理念表達了中國追求和平的愿望,體現了中國愿意與各國共同發展繁榮的責任和使命擔當,展示了中國和平崛起的大國氣概,準確地反映了當代中國價值觀的理想與追求。
四、當代中國價值觀指導下的中國外交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當代中國價值觀指導下,通過踐履各種外交新理念,中國外交實踐的引領能力顯著提高。這些新理念包括:周邊外交的親誠惠容理念、對非外交的真實親誠理念、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正確的義利觀、新安全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上述理念是指導中國與其他國際主體交往的價值準則,同時也是當代中國價值觀在外交上實現的過程。
1.“一帶一路”倡議是當代中國價值觀對世界共同發展的新貢獻
“絲綢之路”是世界文化遺產,在國際上是柔性、美好、和平的價值符號,中國外交通過“一帶一路”的倡議來傳承“絲路精神”,突破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定式,來表達命運共同體的外交新理念,“一帶一路”建設展現出中國當代價值觀的理性、開放、包容、平等、合作等人文主義精神,增強東方文化的親和力和感召力,增進東西方文化和文明的交流與互動,實現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信仰各個國家的共同發展,有利于全球和平發展和世界整體發展新格局的塑造。
2.亞投行和金磚銀行是當代中國價值觀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新貢獻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的設立,與布雷頓森林體系按實力分配機制、世界銀行對貸款項目附加民主改革條件以及不重視發展中國家基礎建設不同。這兩大銀行是按民主化的同行權力規則設立;強調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貸款項目不附加政治標準,不干涉借款國內政;采取本土化原則,各貸款國以本國經驗和需要為基礎提出自己的項目,再由銀行給予支持。這些規定是對國際金融體系與規則的重大修正和建設性補充,體現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全球伙伴關系網的建立是當代中國價值觀對國際和平友好發展的新貢獻
與霸權國家的結盟不同,中國外交運用“和合”這一中國式世界主義價值觀,強調“關系親不親,關鍵在民心”,廣交朋友、廣結善緣、增強國家親和力,這種外交價值觀促進了中國的和平發展。到2015年12月,中國已經與包括全球大國、區域強國和許多重要國際組織建立了至少72對伙伴(戰略伙伴)關系,當代中國價值觀指導下的中國外交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和平友好的大國外交之路。
4.“共同體外交”是當代中國價值觀對世界和諧理想追求的新貢獻
在中國的外交實踐中,把共同體的傳統概念上升為全新的理念,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體系包括:民生上以民心相通為核心的“情感共同體”、經濟上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利益共同體”、安全上以共同綜合可持續為核心的“責任共同體”、文化上以兼容并蓄為核心的“價值共同體”,以及追求休戚與共世界大家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體理念是當代中國價值觀指導下的中國外交通過協和萬邦來努力塑造一個天下太平、世界和諧的理想圖景。秉承著“獨行快,眾行遠”的發展理念和價值情懷,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中拉合作論壇目前已經成為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構建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臺。
〔本文系2016年度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項目“習近平總書記‘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戰略思想及其外交實踐研究”(L16BGJ0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