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樹山
新課程標準下,政治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更高,如何把理論性強的政治課講得生動、具有實效性、趣味性是對每個教師的考驗。從五個方面論述思想政治課教學,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新課標高效思想政治教學新課標中提出,思想品德課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全面提高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在初中階段,教師要教育、啟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學中要以學生主動參與為前提,以自主學習為途徑,以合作學習、學生為主體探究、體驗、討論為形式,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教學是一個創造性的活動,如何高效地完成思想政治課教學談以下幾點。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
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使思想政治課充滿生氣和靈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它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思想品德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時事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如靈活運用多媒體的音像技術,創設情景導入新課,也能非常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一種渴望學習的沖動,激發求知欲望,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我們可以通過圖表展示一些數據,如國家經濟發展的增長額度;可以通過圖片展示一些變化,如改革開放前后農村面貌的對比,這將使學生的認識更加直觀具體,還如《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時,展示一組動畫:貫通南北的武漢長江大橋,雄偉壯闊的三峽工程,直插云霄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接著提問:上述事實說明了什么?這樣,給學生以鮮明的感官刺激,是學生感到新奇,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中。
二、積極拓展學生視野
思想品德課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點,即理論性強,政策性強,時效性強,針對性強等。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生命力所在。結合教科書的內容,有針對性地講解許多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社會現象和事例,特別是就當今社會發生的大事要事、國際新聞、時政熱點與書本中抽象的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結合。這樣學生不僅接受所學知識,而且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我們學校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充分發揮讀書廊廳的作用,指導學生閱讀各類書刊如《半月談》《中學生時事報》《時事》雜志等;二是每天利用出早操、午休等空閑時間,通過校園廣播讓學生收聽《新聞》《焦點訪談》以及《法治在線》《法律講堂》等欄目,并作好摘記;師生在這種耳濡目染中積累了大量的時事信息,這些時事信息一旦與教材結合就成了最新穎有力的例證;三是通過拓展學生課余生活,提高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興趣。密切聯系生活實際,鼓勵學生做調查報告,如講劃生育基本國策時,要求學生調查自己小區或者是村莊5~8戶的家庭人口增長情況。在調查過程中無形中增強學生的人口危機感,實現教學目標;四是組建學科社團,引領社會實踐。立足本學科,組建社團,通過舉行時事政治競賽、政治小論文比賽、對抗辯論賽、模擬角色表演、現場參觀學習、課前5分鐘演講、辦手抄報、組織熱點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大事、重大省情和身邊發生的事情,培養學生的愛國、愛家情懷和公民素養。
三、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聯系的生活實際,增加鄉土資料,注入鄉土氣息,以提高興趣。中學生對于自己生長的環境自然有一種親切感。引入鄉土教育內容正是滿足了學生這一需要,從而增強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如講高一經濟學宏觀調控中的市場經濟的缺陷時,我就引用“掉渣燒餅”的興衰為例。又如,如何理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高三黨性教育的重大課題,挑選家鄉籍的先進人物,模范黨員干部對學生進行教育,最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他們更感到這些人物可親、可信、可敬。
四、課堂提問要有效
教師提問題要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既不能過于簡單,調動不了學生的求知欲;也不能提得太難,使學生望而卻步。學生的思維與認識對象之間,有一個“最近發展區”,教師設計問題要尋找這個“發展區”,設計難易適度的問題,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愉悅地品嘗思維之花的成果。問題應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具有探究價值,問在疑處、點在惑時,特別是要在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易錯易混點提問。當學生的思維出現障礙時,教師要及時點撥,像疏通河道一樣,把學生的思路理順。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有的放矢,不僅要考慮提什么樣的問題,還要考慮為什么提這樣的問題,要達到什么目的,使每一個問題既為活躍學生思維服務,又利于達成本課教學目標。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建立能夠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評價機制。既要考評學生掌握和運用相關知識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們的思想發生積極變化的過程。”評價絕不是簡單地程式化地說“很好”“錯了”等,而是針對學生的具體想法與做法給予適當評價。評價要適時適度,不夸張。每提問一個學生,都必須通過評價使其有所收獲,使學生走在“在希望的田野上”。
五、調整教學方式方法
為節省教師的備課時間,提高備課效率,減輕教師負擔,我們可以嘗試把教案、學案進行有機統一。以導學案為載體,把學案設計成學生實用的導學提綱,融入教學流程和設計,便于課前預習、課上學習、課后復習;在學生的學案上,教師可以圈點、勾畫,把精講點撥的內容整合在學案上,讓學案成為教師備課的陣地;把拓展性練習納入學案中,形成完整的導學體系。優化課堂結構,進行合理延伸,適當增加教師精講點撥時間,保證優質高效。隨著課時的減少,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交流展示、消化吸收等環節已經不可能在課堂上完全完成,但由于學生自習時間、自由時間的增加,部分環節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可以適當進行前后延伸。教師要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搞好精講點撥;適時調整課堂教學模式,適當增加教師的講授時間,但必須防止回到“滿堂灌”的老路上去。
新課程強調“教”服務于“學”,教師通過與學生合作,依靠學生自主動手活動、實踐、合作與交流去實現教學任務,要求教師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為主線,以學生的眼界去設計教學,預測學生可能的思維活動并設計相應對策。我們盡可能讓學生參與課前備課,收集有關資料。教師只充當參與、促進和指導的角色。這個過程不僅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還能使教師了解到學生的需求,掌握學生的情感狀態,把握學生的現有水平,使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時,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教學方案,以便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真正做到了師生間的信息傳遞和情感的溝通。比如,在講到八年級《同樣的權利,同樣的愛護》這個主題時,讓學生從耳熟能詳身邊事例中收集相關資料,讓學生通過互動實踐、資源共享,展示環節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生將“自我”擺進了教學的內容,成功地塑造自我、展現自我,給心靈以觸動,將知識延伸到課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更堅定了他們的心理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