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舒瑞
(北華大學,吉林 吉林 132013)
【摘 要】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人們生活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密切,頻繁的信息流、物流和現金流通過互聯網平臺加以實現。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生活和工作依賴的平臺,并逐步深入到人的精神層面。近年來,我國不斷強化對互聯網思維的認識、創新和發展,并適時地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互聯網思維方面的論題。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和先鋒,大學生在互聯網思維方面的塑造情況不僅關系到學生自身的長遠發展,同時也影響到我國社會發展實力和競爭力的提升。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對大學生互聯網思維的塑造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大學生;互聯網思維;塑造
前言:
互聯網技術的豐富和發展使得互聯網突破了計算機和技術層面的內涵,延伸到了行業間的發展和人類思維模式的改變。在互聯網技術的橋梁聯系下,物聯網、信息網等網絡方式逐步形成并向網格化發展。互聯網平臺的創新發展也為大眾創新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和信息支撐。在這樣的背景下,互聯網思維逐步形成并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愈加重要的功能。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力和推動力,其對互聯網思維的認識和內化程度成為大學生創新教育中重點關注的話題。
一、互聯網思維的特點
互聯網思維是在互聯網技術和功能不斷發揮和提升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對現階段信息化社會發展規律的重點思考和論斷。具體來說,互聯網思維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二)公平性
所謂的公平性是指在互聯網平臺上,無論主體之間存在多大的差距,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都能夠自由地獲得自己想獲得的信息和資源。除此之外,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來實現自己所掌握資源的分享和綜合利用,打破了傳統的信息部隊稱問題,降低了信息獲取的成本。
(二)思想性
互聯網思維作為一種基于互聯網技術應用的思維方式,更多地是通過各種想法和觀點來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作用。當然,互聯網思維是在一定互聯網知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這些思想內容通常會與實踐有關聯,是對現有模式和思維的改革和創新。同時,互聯網思維作為一種人的主觀想法,其科學性與現實性需要通過實踐發展來加以驗證。
二、塑造大學生互聯網思維的路徑
互聯網思維作為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思維方式,在促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學校學習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和提升自己的互聯網思維,為將來的社會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注重計算機知識的學習
互聯網思維作為一種思維和管理方式,其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要對計算機知識有所掌握,能夠根據社會發展進步的程度來適時調整自身的思維內容和方式。因此,對于大學生來說,重要的就是要掌握系統化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對互聯網的發展有一個全面而清晰的認識。當然,術業有專攻,知識的學習要注重精而專,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情況下,社會和企業更加需要一些諸如軟件開發、編程測試等類人才。
(二)參與相關互聯網技能比賽和培訓
在開放式的環境下,大學生除了有坐得住、耐得住寂寞的鉆研特質以外,還要注重通過各種方式來提升和展示自己的計算機技能。一方面,學生要把握每年國家和地區句型的計算機知識技能競賽,通過參與比賽來提升自身對知識和技能的認識,明確自己的發展目標;另一方面,學生要盡可能地參加一些互聯網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培訓,把握社會發展的主流,使自己能夠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與時俱進。
(三)參與校企合作項目,積極鍛煉自身能力
相對來說,學校更加注重學生系統化知識的學習,而企業則更加偏重于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近年來,一些院校開展的校企合作項目在綜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也證明了這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價值。因此,大學生要積極性參與校企合作項目,通過到企業實驗室實踐學習的方式來豐富自身的互聯網知識,通過對企業一些業務的了解感受互聯網思維的前沿性和重要性。
(四)注重互聯網思維的發展
互聯網思維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發展指導思想,近年來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普遍關注。諸如“互聯網+”等新的發展模式層出不窮。而互聯網的本質是技術,其作為一種手段只有通過與具體項目的結合才能夠實現價值。因此,學生要在平時多關注互聯網模式的創新和發展,對一些思維模式方面的創新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把握,為將來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打下基礎。
三、結語
互聯網思維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來加以支撐。對于大學生來說,學校系統化的計算機知識學習為自己奠定了堅實的理論知識基礎,而相對比較缺乏的便是相關的實踐能力。因此,學生在培養自身的互聯網思維過程中,要平衡知識與技能的關系,做到兩者均衡發展。同時,除了計算機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以外,還要具有思想方面的覺察力和敏感度,這方面的技能需要學生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步提升認識,從實踐中加以感悟和理解。
【參考文獻】
[1]黃升民,劉珊.“互聯網思維”之思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02):1-6.
[2]潘國剛,郭毅.“互聯網思維”產生的原因和特征研究[J].互聯網天地,2014(0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