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星宇+杜俊萍
【摘要】陳淑霞作為當代美術思潮中極有代表性的女性藝術家,相較于其他的畫家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情懷與品格,其油畫作品中具有中國傳統繪畫意境之美。本文通過淺析陳淑霞油畫作品,感知陳淑霞作品中的空靈、韻凈、虛實的意境之美。
【關鍵詞】陳淑霞;繪畫風格;意境
女性藝術的崛起和新生代的出現,標志著當代藝術由20世紀80年代傾訴傷痕與憂患意識的時代,走向關注身邊生活,表達豐富細膩內心世界的個人話語。進入90年代以后,陳淑霞參加了兩個至關重要的畫展,“女畫家的世界”和“新生代”畫展,在其參展作品中,陳淑霞沒有通過宏大的題材獲得關注,而是運用中國化的視覺語言將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物娓娓道來,使得她的繪畫作品平淡卻意味雋永。觀摩陳淑霞的作品,無論是靜物畫、風景畫還是人物畫,都可以感受到空靈寫意、氣韻充盈、虛實相生的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之美。
一、空靈之境
周濟說:“初學詞求空,空則靈氣往來?!睂W詞與作畫一樣,靈氣往來便呈現靈魂生命,這時美感就誕生了。體味陳淑霞創作的風景油畫,使我們不難感受到其空靈的油畫作品與傳統水墨的親緣關系。實而虛,虛而實的用筆,布局上的空靈和極簡的畫面風格,讓陳淑霞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傳統美學中空靈的藝術特征。她將中國的傳統水墨畫藝術風格、形式以及美學思想與西方的油畫材料碰撞與交融,合二為一,并不是簡單局促的堆砌,而是自信成熟的表達。這種碰撞,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使其藝術風格上產生質的飛躍。因此,在陳淑霞的風景油畫作品中流露出傳統繪畫的“水墨性”和空靈之美。
2006年創作的《釋夢》中,仿佛游走在虛實兩境之間。不知道觀賞者游走在畫作的意境,還是作者本身落入自己創造的夢境中。在2006年創作的《日中天》中,顧名思義,如日中天,灰色暗淡的太陽仿佛日蝕一般,深色的海水營造出壓抑的感覺,婉約卻意味深長。2006年創作的《水性》,大面積藍色的湖水,人物在湖水中暢泳,感受到作者把個人情懷映襯在這山水背景之中。2007年創作的《天露》中,陳淑霞不同于其他油畫家的“加法”,而是用極簡風格營造出亦真亦幻的清凈空靈世界。兩個人一艘船,淺淺的灰色調,如同與天際交談,面對于自然敞開了自我的精神世界。無論是《釋夢》還是《天露》,包括2006年創作的《空》,2007年創作的《漫山》等,在陳淑霞作品中,無疑都流淌著東方性,具有東方性的面孔并且情濃意足。在蘇東坡的《送參寥師》中有這樣兩句詩“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①用來形容陳淑霞的藝術作品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因為虛靜能懂得萬物之變化,所以空明才能接納萬事之境界。正如莊子筆下的“無極之境”同樣也是空靈之境。“無極之境”有它的廣度、高度以及深度,在這樣的意境中呈現的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藝術張力,作品展示的是純粹的靈魂并留給觀者以無盡的遐想。在陳淑霞的“無極之境”中,將山石、樹木、河水、船舶等展現出靈秀、氤氳的意境之美,寄托了作者沉潛山林的傳統文人情懷,并留給了觀者空靈清新的世界。
二、韻凈之境
在陳淑霞的人物題材的作品中,描繪對象多是陳淑霞身邊的親戚朋友,場景多選取在室內。畫面中女孩們的面孔模糊,并抹去了面部表情。人物站立著或端坐在明亮抑或昏暗普通的背景下,卻凸顯了鮮明的人物性格與精神特質。東晉畫論家顧愷之,在人物繪畫美學上提出了“傳神寫照”,認為一幅人物畫必須表現其對象的內在神韻,而不拘泥于外在形象,方是一幅成功的美的人物畫。陳淑霞筆下的人物畫筆觸模糊卻氣韻生動,色彩單一卻唯美純凈,凸顯了鮮明的人物性格與精神特質以及藝術家的主觀情感。
在2008年創作的《狂想》中,昏暗的背景下使人物的冥想與天際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背景大面積深色調讓人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力量擠壓著人的靈魂與軀體,在與大自然的溝通上,只能無盡的狂想。在2008年創作的《陽光》又是另外一種感覺,四個女人穿著簡單的上衣或者赤裸著,閉著眼睛,享受著大自然的陽光,使自己的軀體與自然親密接觸融合。在那一刻,仿佛時間也停止,周圍的一切變得無關緊要。在2008年創作的《青春記憶》中,觀者可以與創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青春的記憶不僅是創作者的也是大眾的,形態模糊意味著記憶的久遠,似乎在告訴觀者流逝的不是時間而是我們。在2006年創作的《米家山》,人物與風景結合中,更像是作者的自我修煉,已達到“心遠地自偏”的心境。在發展迅速的當代社會,人們扮演著各式各樣的角色,作品中的女孩們紛紛摘下面具,看到了一顆顆孤獨的心。
三、虛實之境
在陳淑霞的靜物作品中,少有紛繁復雜的事物,沒有宏大的場景,選取的主題多是生活中平常不過的水果與花卉,關注點也多是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樸素而簡單,看似平鋪直敘卻傳達出了水果花卉的靈魂,倔強獨立而又真真切切存在著的靈魂,平淡安然地描繪著常被忽視的生命的美麗。
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提道:“美感的養成能在于空,對物象造成距離,使自己不沾不滯,物象得以孤立絕緣,自成境界?!雹谶@即是為什么當陳淑霞創作《流逝的記憶》時一個玻璃杯和一塊襯布就可以吸引觀者的視線,這很難說清楚,片刻停留,讓往事浮現,體味生活,卻與我們保持著距離。在2001年創作的《青花和馬爹利》中,看上去青花與馬爹利并不相關,但作者卻將它們巧妙地聯系起來,隨意擺放任觀者自由理解。2002年創作的《五個梨》,作品表現了時間的流逝,從完美到殘缺,從新鮮到腐爛,從存在到消失的獨特感受。陳淑霞正是這種不沾不滯的距離感,顯示了作品本身的神秘與質感,使她與其他關注日常生活的畫家區別開。陳淑霞在藝術表現上,常常選擇游離的方式,既是當下,又仿佛遠在天邊,亦真亦幻,在虛實兩境之間游走。讓現代人遠離城市的喧囂,沒有俗物與奢華,傳達出一種祥和安靜、樸素的安詳感。陳淑霞的作品意境仿佛與七百多年前的“元四家”之一倪瓚的風格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正如倪瓚所說“逸筆草草,不求形似”。③兩位畫家的作品天真淡簡,一石一木,卻自有萬壑千巖之趣。
“藝術的本質并不是對客觀世界的摹寫,而是人性的自由發展,是人在審美的形式中實現自我的方式?!雹荜愂缦伎偸遣捎梦赖囊曈X樣式有意無意地用詩性的語言表達著外界的世界,陳淑霞在詮釋對生命與內心的本真理解的同時,也如一縷清風,溫暖了觀者的內心世界,這也是陳淑霞藝術作品具有獨特持久魅力的淵源。
注釋:
①蘇東坡.蘇東坡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②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③葛路.中國畫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④易英.從英雄頌歌到平凡世界:中國現代美術思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參考文獻:
[1]陳淑霞.陳淑霞:今日藝術家[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