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綠色產業,已經成為“調結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財稅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持。本文通過對江蘇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深入剖析,總結梳理江蘇財稅金融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情況,提出了促進江蘇文化產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支持政策。
【關鍵詞】文化產業 財稅 金融
一、引言
近年來,江蘇文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增,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發展速度和創新能力均居全國前列。然而江蘇文化產業在發展中也存在著“發展布局不平衡”、“專業人才匱乏”、“產業投資不足”等問題。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完備的財政金融政策的支持,本文結合江蘇實際,在認真分析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基礎上,著力研究提出符合文化產業發展規律的財稅政策建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江蘇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文化產業規模化
江蘇注重利用經濟優勢、科教優勢、開放優勢,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創意引領、金融助推和科技力度,文化產業實力持續壯大。江蘇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以上,IPTV用戶規模、出版物發行業銷售額居全國第一,城市影院票房居全國第二,印刷復制業產值、數字出版產業產值居全國前列。省廣電集團、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省廣電網絡公司入選“文化企業30強”。江蘇已建成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6個、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3個、國家級動畫產業基地3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14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44個。
(二)文化單位市場化
目前全省105家文藝院團基本完成轉企改制,全部完成市縣“三局合一”、“兩局合一”,基本完成市縣文化綜合執法機構組建,13個省轄市全部被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在文化部公共文化建設改革試點工作中,江蘇作為10個地區之一有3家單位入選30家試點單位名單,分別是南京圖書館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試點、蘇州市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試點、鎮江市開展國家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試點;無錫、連云港、泰州市和鹽城市鹽都區列為省級試點。
(三)新興業態科技化
江蘇現有動漫企業300余家,其中36家動漫企業被文化部認定享受財稅優惠政策。近年來江蘇著力打造蘇州創博會、無錫文博會、常州動漫周、南京文交會四個文化產業會展平臺,推動常州、南京、無錫三個國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扶持新興產業、龍頭企業迅速做大做強。
三、江蘇省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產業發展布局不平衡
近些年,江蘇的各大文化產業聚集區在集聚性、規模性、專業性和聯動性發展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發展,在全國有名的文化產業園區嶄露頭角,但總體上還屬于建設初期,重復建設、扎堆建設的現象比較嚴重,造成了文化資源的極大浪費。文化產業園區在發展過程中產業重疊嚴重,貪大求全的發展方式對江蘇文化產業整體發展較為不利,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的集聚性、聯動性不足,未能加強與周邊產業配套協作,未關注完整產業鏈的建立,導致規模效益和集聚效應未能有效發揮。
(二)專業人才匱乏
創新型專業人才匱乏成為制約江蘇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目前江蘇文化人才隊伍總量與質量亟待加強。不僅發展文化產業的人才儲備不夠,而且結構也不盡合理,如策劃、規劃、設計、市場分析人才等十分匱乏,缺少精通文化產業屬性及規律、通曉文化產業核心技術、擅長經營管理的人才,新興文化產業人才總量、結構、素質還不能夠適應產業快速發展的要求。
(三)產業投資不足
盡管財政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資金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但距離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有很大差距,公益性文化設施、場館、場所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部分地區吃飯財政的狀況仍然存在,難以落實文化投入保障機制,嚴重制約著江蘇文化建設發展;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投資效益不明顯狀況依然存在。缺乏有效的投融資機制,文化產業信貸準入政策、準入條件還不完善,文化產業貸款客戶范圍尚小,文化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和民營文化企業的融資、貸款問題更為突出,嚴重制約了江蘇文化企業做大做強。
(四)文化產業集聚發展滯后
文化產業行業組織不健全,缺乏規范統一的協會來加強引導與管理。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大多為粗放型運營管理模式,服務水平低,集聚效應難以體現,江蘇文化資源的部門分割、地區分割、多頭管理依然存在,資源整合難度較大。
四、江蘇省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政策
(一)江蘇省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財稅支持政策
1.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從2007年開始,江蘇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從2007年的1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2.9億元,通過貸款貼息、項目補助、獎勵等方式,支持傳統文化產業和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重點扶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2016年江蘇省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國第三,文化產業增加值達3488億元。
2.創立文化產業發展基金。2009年由江蘇省財政牽頭引導相關省級集團聯合出資,按照市場化原則成立了20億元規模的江蘇資金文化發展基金。基金主要投資文化創意產業、有線網絡產業、動漫產業、出版發行產業等文化產業中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企業和項目。目前基金規模已達40億元,已投資29個股權項目。
3.培育新型市場主體。近年來,江蘇省通過改革財政對文化產業的扶持方式、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等方式,積極推動文化企業及文化事業單位市場化改革、文化集團發展壯大。在財政政策推動下,江蘇省多次入圍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2010年江蘇省各出版社、電影制片發行放映、文藝劇團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全部完成轉企改制。先后組建了演藝、廣電、出版、報業、文化產業、廣電網絡六大省級文化企業集團,其中4家入選全國30強,入選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4.認真落實國家文化產業的各項政策措施。對符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文化企業,可享受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對符合國家現行規定的新辦文化企業,免征3年企業所得稅;允許投資人以技術、商標等無形資產作入股;對于進口發展文化產業所需要的自用設備,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二)江蘇省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政策
1.加大文化產業信貸投入力度。鼓勵商業銀行采取知識產權質押、聯保聯貸、期權等貸款方式加大對骨干文化企業、中小文化企業、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文化產業園區的信貸支持。在符合信貸原則的前提下給予利率優惠,科學制定貸款期限,靈活確定還款方式。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對文化消費信貸產品的創新力度,擴大文化消費信貸投放力度。2015年江蘇省文化產業貸款余額1184億元,同比增長22.6%。
2.拓寬文化企業融資渠道。建立上市后備企業資源庫,加強對擬上市文化企業的培育與引導,加強與境內外資本市場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推動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文化企業到股權交易市場掛牌。2015年海潤國際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掛牌上市,標志著江蘇文化產業在新三板實現零的突破。加快文化產業投融資平臺建設,創新文化產業投融資手段。建立文化產業信用評級指標體系,鼓勵銀行機構開展知識產業質押業務。大力發展擔保機構,鼓勵其為小微文化企業提供融資擔保。
3.創新文化產業金融服務模式。近年來,江蘇不斷加大文化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力度,成立文化銀行,創新文化產業投融資機制,破解中小文化企業融資難題。2013年11月14日,南京文化金融服務中心作為首家文化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掛牌成立,構建了包括文交所、文化小貸公司、文創基金、文化保險、擔保、信托等金融機構在內的文化產業全套金融服務鏈。2014年3月26日全國首家“文化銀行”無錫農商行太湖文化支行掛牌成立。
五、促進江蘇省文化產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政策建議
(一)財稅政策建議
1.建立穩定增長的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投入機制。加大財政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力度,加強財政資金整合,將文化產業作為預算保障的重點,財政對文化產業投入增幅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強化財政資金的杠桿和導向功能,改進投入方式,采用貸款貼息、參股等手段,帶動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體系。由財政出資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補償文化企業貸款風險損失。優化文化產業投入結構,確保重點公共文化項目的資金需求。
2.完善文化產業稅收制度體系。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完善文化產業配套稅收政策,健全稅收政策制度體系,補充和完善針對高端文化產業和中小文化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重點突出稅收政策的針對性和連貫性。稅收優惠應結合政府的文化導向和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實行差別稅率。優化文化企業稅收征管服務體系,加強稅法宣傳與咨詢服務,簡化納稅程,嚴格落實文化企業的減免稅,為文化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稅收法治環境。
3.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投資效益。進一步提升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加強預算資金管理,有計劃、有重點的進行監管和扶持。建立科學的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管理模式,加大整合捆綁力度,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完善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監督制度,堅持“前評審、中監督、后評價”的原則,建立多部門聯合評審機制、評價結果公開機制和問責機制,提高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投資效益。
(二)金融政策建議
1.強化金融機構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增加適合文化企業的融資品種,拓展貸款抵(質)押物的范圍,完善無形資產、藝術品和收益權抵(質)押權登記公示制度,探索開展無形資產、藝術品和收益權等抵(質)押貸款業務,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一步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訂單融資、供應鏈融資、并購融資等貸款業務。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銀團貸款、并購貸款等方式,支持文化企業兼并重組;完善利率定價和風險管理機制,在融資期限、還款方式、利率定價上加大對小微文化企業的支持;通過銜接內部有關業務及與保險、證券、創投等同業合作開展交叉性業務,為文化企業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支持政策性銀行加強與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合作,通過統貸平臺、出口信貸、綜合授信等方式,支持文化創意成果轉化、企業自主創新和開展國際合作。加強特色文化金融產品建設,不斷擴大知名品牌的覆蓋范圍和業務規模,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打造更多有影響的金融服務特色產品。
2.提升資本市場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鼓勵文化企業進入中小企業板、創業板、“新三板”融資,實現融資渠道多元化。鼓勵已上市文化企業通過再融資方式進行并購和重組,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債務融資工具等方式擴大融資。探索重點文化企業通過供應鏈企業集優票據模式支持上下游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積極引導各類投資機構投資文化產業。支持文化企業通過江蘇股權交易中心和江蘇省文化產權交易所實現股權融資、產權交易和創意轉讓。鼓勵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運作并購重組優質資產,支持文化企業整體上市,提升企業資本實力。鼓勵設立藝術品信托基金,支持各類文化產業設立投資基金。鼓勵各類市場主體研究發起設立文化產業引導基金,以市場化運作方式吸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參與。
3.發揮保險機構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保障力度。鼓勵保險公司結合文化企業發展需求和自身特點,加大創新型文化保險產品開發力度,為文化企業定制“一攬子”保險方案。支持保險公司開辦文化企業信用履約保證保險,便利小微文化企業信貸融資。支持保險公司開發會展、藝術品、演藝類文化產業責任險,防范及化解相關責任風險。加快出口信用保險和海外投資保險服務創新,促進文化企業出口和海外投融資業務發展。鼓勵保險公司創新與銀行合作模式,引導保險資金以股權和債權方式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力度。
4.發展文化互聯網金融業務。在規范發展的基礎上,引導互聯網金融支持文化產業。鼓勵金融機構實施互聯網金融工程,開發特色支付結算系統,打造“網上銀行/移動銀行+文化金融超市+電子商務”平臺。支持發展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第三方支付。鼓勵P2P網上融資平臺充分發揮信息和資金優勢提供特色金融服務,支持小微文化企業。鼓勵成立藝術品眾籌平臺,支持工藝品、繪畫、影視、音樂等創意型文化產品生產和項目建設。鼓勵發展文化互聯網金融門戶平臺,為文化企業提供金融產品搜索和功能對比等專業服務。鼓勵文化類電子商務平臺積累文化小微企業大數據,為金融機構提供信用甄別基礎。
參考文獻
[1]馬樹華,金昕.現金流分析:破解文化產業融資難的一種思路[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8):69-75.
[2]劉玉珠.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金融,2011(22):15-17.
[3]吳慶華.國外文化產業財稅政策借鑒與啟示[J].財會月刊,2010(5):41-42.
[4]魏鵬舉.我國文化產業的融資環境與模式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45-51.
[5]楊京鐘.文化產業財稅支持理論依據與調控機理[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16(5):61-66.
作者簡介:王媛(1980-),女,江蘇連云港人,碩士,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貿易與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