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浩+許生杰
【摘要】農業在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涉農貸款投放是發展區域金融的重要抓手,是服務三農的重要舉措。筆者通過對鹽城市地區涉農貸款投放情況開展調查與思考,分析問題,破解投放困難的關鍵點。
【關鍵詞】涉農貸款 農村金融 對策
鹽城是傳統的農業大市,農業在全市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比重。涉農貸款,作為當前農村金融的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在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帶動農業增產、農業增收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鹽城市通過大力發展服務“三農”金融,涉農信貸、涉農貸款業務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通過調查后發現,鹽城市涉農貸款的投放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著我們研究解決。很明顯,涉農貸款的投放問題已成為當前調查統計工作的重點研究課題之一。
一、涉農貸款投放基本情況
數據表明,從2012年末到2016年末,我市貸款總量由1856.11億元變為3718.40億元,凈增1862.29億元,增幅達100.33%。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涉農貸款同比增長率從2013年21.0%、2014年的16.02%到2015年的14.51%,增幅卻逐年趨降。截至2016年末,我市涉農貸款已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了0.33%。據統計,2016年12月末,市農業貸款余額為445億元,增幅僅為0.2%。而同期市各項貸款較年初凈增640.92億元,增幅高達20.82%。顯然,近年來鹽城市農業貸款增幅持續走低已是不爭的事實,涉農貸款趨降與各項貸款總量大幅攀升不相匹配。
二、當前涉農貸款投放特點及問題分析
(一)“貸款險”,金融機構投放涉農貸款積極性不高
由于涉農貸款存在較大風險,金融機構基于安全性考慮,在向農戶及涉農企業提供貸款時往往比較小心謹慎。具體來說:一是因為農村地區群眾信用意識較為淡薄。從金融機構處獲得貸款以后,部分農戶存在著僥幸心理,金錢信用意識比較淡薄,嚴重影響了涉農小額貸款業務的有序發展。屢禁不止的現象有貸款逾期和不良貸款,欠款追繳難。二是農產品安全隱患明顯。農產品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仍然在給涉農企業帶來較大風險,同時,也會產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聯動效果。三是農戶信貸風險較大。由于我國農產品的價格以及變現程度受市場影響較大,當農產品價格出現了較大的變動,農戶在貸款到期時不能及時償還,就容易形成信貸風險。此外,部分涉農小微企業存在舊觀念舊思想,管理較粗放,這些企業信用程度也較低,仍存在應收賬款、賬齡較長等問題。
(二)“貸款難”,農村小微企業獲得貸款有難度
目前來看,我市涉農貸款門檻偏高。就農村金融行業服務的成本而言,個別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有大幅上浮,再加上抵押、擔保的費用,算下來涉農貸款具有了較高的成本。另外,涉農及農村金融機構貸款條件也相對苛刻,辦理貸款時通常過分強調抵押擔保。由于很多農戶和小微企業缺少可抵押資產,往往很難及時獲得貸款資金。另一方面,農業科技貸款投放呈現弱化趨勢固化了“貸款難”的問題。從2014年的4.49億元到2015年底1.11億元,農業科技貸款同比下降了75.3%。到2016年年底,鹽城市農業科技類貸款的余額為0.86億元,僅占同期全部涉農貸款余額的0.06%,對科技信貸的支持力度較弱。可見,鹽城市農業科技總體水平較為落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化程度低導致涉農貸款成本高居不下。
(三)“貸款舊”,涉農貸款業務發展創新不足
作為生產流動性資金貸款,涉農貸款主要面向農村農戶以及涉農企業,貸款種類少、手續繁雜,部分品種額度和期限類型的設置與農村經濟發展需求有脫節,難以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金融機構支農功能相對落后。究其原因,農業金融貸款項目的評估難,抵押和擔保落實不易,在某種層面上抑制了金融機構在信貸產品營銷落實等方面的熱情。近年來,雖然金融機構的各種信用工具創新都較快,但是農村地區信貸品種的發展仍然比較遲緩,大部分仍在沿用傳統業務品種,金融創新力度不夠。
三、破解涉農貸款投放困境的建議
一是進一步完善涉農金融體系。人民銀行作為窗口,要更深入發揮指導作用,及時掌握“三農”信貸需求,利用好再貼現等等貨幣政策工具,積極發揮再貸款利率調控作用,積極引導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下行,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涉農貸款信貸結構。進一步加大對農村農業信貸投放的考核,對支農效果好的金融機構提供再貸款、降低存款準備金等優惠,降低“三農”融資成本。
二是強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人民銀行應聯合地方及有關金融機構逐步建立共同參與以及資源共享的農村金融征信體系。通過組織各大涉農金融機構借助“3·15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金融知識普及月”等宣傳活動,針對轄區農戶全面集中開展信用知識宣傳,積極探索農村地區征信宣傳機制,努力將宣傳活動常態化,著力改善農村信用環境,提高農民的信用意識。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資金扶持政策,通過開展創建信用村活動,對等級高的農戶,實行利率優惠、批貸優先政策。建立擔保基金或者擔保公司,規范政府補貼、農民互助,落實擔保業務的村村通,完善擔保體系。要完善《擔保法》等配套法律體系,為農戶信貸資金和金融機構防范風險提供保障。
四是加強民間融資監測。涉農的金融機構應從自身職責和經營情況出發,加強民間融資監測,密切關注農資市場的變化情況,對農村種養、加工及流通的資金需求,以及民間融資占比重進行專題統計,緊密關注民間融資的利率情況,引導農戶進行合理融資,避免民間融資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五是著力創新信貸方式。為切實發揮涉農金融機構的作用,要及時調整思路,增強經營信心,大膽進行創新,應加強對農村市場調研,著力推動符合農村消費特點的信貸品種,有效地增加涉農信貸資金投入。圍繞農村農戶的實際情況,不斷推廣新型金融產品,以滿足農業和農產品加工對信貸資金的總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