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曉麗
【摘要】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小企業越來越多,對于稅收風險管理來說,中小企業是是風險點高發領域。文章對稅收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高風險管理水平路徑進行分析。
【關鍵詞】稅收風險管理 數據分析
稅收風險管理,是稅務機關運用風險管理理論,通過對不同納稅人的遵從風險進行分析識別,結合有限的征管資源,采取不同應對策略,持續提高納稅遵從度的管理過程。
一、稅收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稅收風險管理認識不夠深入
就目前來看,我國的稅收風險管理工作還處于嘗試階段,稅收風險管理理論和管理制度還不完善,各個行業的稅收風險管理運作方式也大不相同,沒有設置一個統一的應用模式。機構人員職責與工作流程并未明確,未及時培訓,缺乏風險應對的操作方法。對于不同的風險等級,應對部門如何完成應對以及完成時間等界限把握不準。很多情況下存在為完成任務推卸責任,工作人員只是催報催繳,沒有進行后續跟蹤稅款是否入庫。現在的風險管理都是處于事后的水平,當稅務機關識別到納稅人有納稅風險,才會發起風險管理并去處理風險,說明風險識別的廣度和深度不夠。稅源管理應從管理所有納稅人轉向管理高風險納稅人,逐步退出以管戶的方式管理稅源。用管事替代管戶,削弱稅務人員的專用權力。
(二)稅收風險管理統籌力度有待提高
要進行稅收風險管控,得到納稅人第一手信息是至關重要的。從我國執法部門的現狀來看,部門與部門之間收到的信息沒有進行共享。目前稅務機關掌握的有:納稅人涉稅登記信息、申報征收數據、財務報表數據。而財務報表數據是由納稅人自己報送的,信息真實性存在很大問題,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較為嚴重,這樣就影響了稅務機關在風險識別和應對處理上的準確性。數據采集大多以人工錄入和拷貝網上信息為主,通過搭建信息化平臺,運用科技手段實現采集自動化的程度還不高,使信息采集工作耗時較長,數據采集的精度有偏差。不同納稅人的名稱、生產經營地、法人、財務負責人、經營范圍經常變化,使稅務機關征管系統的數據很難做到隨時更新,也給稅收風險管理帶來難題。
(三)風險識別模型設計需要加強
模型建設的管理意識不足,參與度也不高,不能形成一個合適有效的建設機制。這種情況會導致稅務管理人員的重點稅源基礎十分不穩定,管理工作不能有序地開展下去。各行各業經濟現象復雜,沒有一種固定的風險模型可以涵蓋所有經濟。稅收風險的復雜性和模型建設的狹隘性的矛盾是無法避免的。不同地區、不同經營方式的納稅人的經濟稅收指標不一樣。用固定的模型規范各種不同的經濟行為,用同一指標衡量不同納稅人,會造成不公平。另外,各地在行業模型建設上,普遍存在重模型建設,輕人工識別,重邏輯判斷,輕經驗判斷的問題,導致指標模型缺少人工監控和經驗修正,容易產生脫離實際的危險。
二、解決風險管理的措施路徑
(一)依托大數據,規范涉稅數據共享平臺
從國家層面建立信息數據共享體系,為稅務、工商、房管所、銀行、統計、車管所等部門建立信息交換的長效機制。各部門及時將非涉密涉稅信息按其內容和性質進行整理、分類后予以發布,實現網頁信息批量下載功能,并能與大多數軟件兼容,完成從多渠道自動化收集信息的目標,實現對外部動態信息的及時采集,全面實現電子化涉稅信息數據傳輸任務。
(二)推進業務與技術融合,加強涉稅情報管理
情報搜集獲取對于稅務機關是很重要的一環。但據調查,我國讓納稅人提供的資料遠遠超過日本等國家,可我們的風險識別工作卻落后于日本等國家,可見數量豐富的信息獲取對于我們稅務機關并沒有成為優勢。因此我們應建立一套集中管理、上下互動的一體化稅收情報管理機制。海量的信息必須依靠信息技術支撐,通過技術手段,將海量信息進行整合、加工、分類、整理,形成有效的數據進行分析利用。
(三)建立和完善風險評定模型
風險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可用兩個指標來衡量,一是風險出現損失的程度,二是風險出現損失的概率。可以通過銷售額、總資產等來確定規模系數。風險特征系數和置信系數可融入模型。風險特征系數是從外在角度量化風險情形,置信系數主要根據企業的信譽狀況,如貸款率、銀行信用體系、品牌度、商業案例等,根據這些來調整風險系數。比如一些中小企業存在風險的可能性就比大型企業以及國有企業風險系數高。通過模型的建立分析,確定納稅人的風險系數,劃分風險等級。
(四)注重等級排序,把好程序關
風險管理的核心目標是將全面管理轉為個別對象特別管理,用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回報。而風險提醒、納稅評估、稅務審計、反避稅調查、稅務稽查差異化遞進式風險應對策略則要求風險監控部門對風險對象進行高、中、低等級細分,以實現征管資源各有側重的配置。被細分的風險等級,其量化既要理性數學工具的測算,也要依靠經驗等感性手段。首先,可根據公式計算出風險值,參考風險矩陣圖完成風險分級,當風險值靠近等臨界點而引起爭議時,需邀請相關稅源部門參加風險排序聯席會議,完善分析程序,進一步消除誤差,校準風險分值。
(五)提高稅務人員業務水平
現代企業的風險管理要求稅務人員不僅要熟悉稅收政策法規,還有具備一定的會計基礎知識。許多情況下需要稅務人員對企業的會計科目進行核對、分析、比對、查找。如果對會計基礎知識不熟悉,是很難深入核查會計科目、會計分錄的,因此對于企業的風險點更是難以把握。
(六)學會研判,主動適應新政策變化
對于剛剛實行不久的“營改增”,許多之前的政策已經不適用,必須及時對新的財稅體制改革進行解讀學習,主動適應“營改增”后稅源結構的巨大變化,對于剛開始改革后一段時間的真空地帶應盡快學習,抓緊時間研究,更好地掌控風險點。
三、結束語
稅收風險管理作為稅收管理的重要環節及關鍵節點,其中事前監控又是最出成效最有實際效用的。由于稅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從而造成現階段風險管理大撒網,其間存在諸多局限性。本文簡述了稅收風險管理一些問題,對提高稅收風險管理路徑進行了分析,為納稅評估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仲崇文.關于提高稅收風險管理質量的思考.稅收經濟研究.2014年第4期.
[2]林權,王筱彤.我國稅收風險管理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2).
[3]戴勇平,徐菊蘭,許和平.完善稅收風險管理運行機制的對策.稅收研究.2016(7).
[4]姚鍵,王周飛,陳愛明.基于大數據背景的稅收風險管理.稅務研究.2015(11).
[5]謝波峰.互聯網+時代的稅收風險管理.中國稅務.2015(8).
[6]張景華,彭驥鳴,田山鵬.稅收風險識別方法與應用.財經理論研究.2014(5).
[7]汪朝暉,夏祖勤,孫全友.稅收風險管控工作的研究.經濟師.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