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
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經歷近代戰亂及探索,到1978年后,我國組織、實施過許多規模較大、時間較長、成效較顯著的專項扶貧計劃,基于國家的基本國情,走出了一條符合國家發展的扶貧道路。但應注意的是,目前河北省甚至全國的扶貧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貧困人口十分龐大,貧困地區的自然災害危害嚴重,發展不均衡等現象比較普遍。截至2016年初,河北省的貧困發生率由1978年的35%下降到8.8%;在“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河北省平均每年減貧人數約為100萬,累計減少貧困人口為500萬人。[1]長期以來,我國的扶貧工作一般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扶貧資金主要來自于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同樣,政府的主導地位也表現在制定與執行政策、扶貧資源的使用權和控制權,貧困農戶作為扶貧對對象其在扶貧中的地位和訴求常常會被忽視[2]。
河北省易縣扶貧資源的供給主要分為扶貧資金、扶貧技術、支持扶貧的相關政策、扶貧項目等方面。在選取的215戶農戶中,提出一些無效信息,剩余205份問卷,通過對205份問卷的研究與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在扶貧資金方面,有九成的農戶對扶貧資金有需求,約9成的農戶領取過扶貧資金,有較少部分農戶存在需要扶貧資金但未得到扶貧資金支持的情況。在扶貧技術方面,有六成的農戶需要生產技術幫扶,在生產中遇到困難農戶一般通過自己找資料學習探索、請教有經驗的農民等進行解決,近年來,隨著扶貧技術培訓的增多,有約三成的農戶接受了技術培訓,接受過技術培訓的農戶中有小部分人認為培訓內容不是農戶自身所需要的,這說明技術培訓內容和農戶的需求不匹配;大部分接受過技術培訓的農戶認為培訓方式可以接受,但也有一部分認為培訓方式應該進行改進。在扶貧政策方面,了解扶貧政策的農戶還比較少,約有四成;農戶了解當地扶貧政策的途徑比較多,以村干部宣傳、扶貧工作隊宣傳、扶貧辦人員宣傳等方式比較多,電視、報紙、網絡或微信等方式比較少;農戶對于扶貧政策還是比較支持的,九成的農戶認為扶貧政策比較好。在扶貧項目方面,參與過扶貧項目的農戶中,大部分認為農產品加工業是最合適的家庭扶貧項目,其次是養殖業、基礎設施建設、家庭手工業、種植業、林業、權益到戶、旅游開發等;參加過扶貧項目的農戶中認為扶貧項目給家庭帶來了一些積極影響,其中包括農戶收入多樣化且收入增多,農戶科技意識、環保意識得以提升,思想得到解放,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得到改善。
通過對易縣扶貧資源分析,得出存在的一些問題。第一,扶貧資源不到位,依然存在部分農戶無法獲得國家扶貧資源的情況。第二,輻射范圍小,依然存在部分貧困農戶未領取扶貧資金、無法參與扶貧技術培訓、不了解扶貧政策、參與扶貧項目較少等問題。
因此,為了使扶貧資源能更有效的利用,需要第一,加強對于扶貧資金、扶貧技術供給、扶貧政策、扶貧項目供給的宣傳,定期、及時地對農戶進行扶貧資源供給的宣傳、解讀和落實等。第二,注重農戶對于扶貧資源的需求,只有了解了農戶對于扶貧資源的需求,才能夠提高農戶對于扶貧資源的滿意度。第三,提高扶貧資源供給的創新,總的來說,雖然易縣的扶貧資源供給比較樂觀,但在方式、內容上仍存在一系列問題,因此,平衡扶貧資源的供給和需求依舊任重道遠。第四,完善對于扶貧資源供給的監督處罰機制,扶貧資源的供給需要相關部門自身的約束,更需要外部的嚴厲監督。我國的貧困人口眾多,扶貧資源相對豐富,在提供扶貧資源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將資源私用、濫用的情況。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對扶貧資源的供給流程進行公示,加大政務公開力度,使扶貧資源的利用透明化,明確法律細則,嚴格執法,加強監督和處罰力度,有效促進扶貧資源的供給。
參考文獻
[1]邊建軍.全部貧困村出列貧困縣摘帽的底氣何來.長城網.2016.
[2]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2015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