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要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是一種探究式學習,中學地理教師可適當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引入經典案例,創設情境,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這種打破陳規、突破傳統的地理教育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地理學習的需求。根據布魯姆分層教學目標原理,在新課標的要求和教學方案的總體框架下,將教學目標逐層細化,以學生為本,結合典型案例,把問題作為導向,以自主探究為基礎,依次推進,最終完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案例分析教學法 分層目標 珠三角地區
案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呈現具體的案例,創設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具有較強的探究性、綜合性和實用性。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素質教育的深入推行,案例教學成為高中地理課堂越來越重要的一種方法和手段。故將案例教學運用于區域地理的教學中無疑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教學的基礎上,按照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對地理知識掌握的快慢程度,將教學目標劃分為知識維度和認知過程維度。而知識又分為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每類知識可以拆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等六個認知層次。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節“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為例展開分層教學案例分析。
一、教學目標分層
教學目標分類表
記憶:區位條件
理解:工業化的概念和工業化的進程;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進程;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
應用:工業化、城市化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找出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歸納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一般規律
分析:分析城市如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評價:不同階段主導產業及工業特點;工業化與城市化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創造:提出解決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措施;總結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分析方法
二、教學過程分層
依據分層教學目標原理,選擇事實案例,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探究性的教學過程設計。本節內容以珠三角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過程為例,由淺至深按梯度設計問題,逐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學習。
探究一:珠三角的區域位置和區位條件
閱讀教材找出珠三角的區域位置和區位條件。
探究二:珠三角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階段及特點
材料一、1990~2005年珠三角地區工業總產值(億元)與城市化率(%)
材料二、改革開放以后發展迅速,20世紀80年代珠三角利用香港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的機會,以優越的區位條件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前來投資,發展“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訂做、補償貿易)的產業。當時主要的工業部門有: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和建筑材料。這一時期伴隨工業化的發展,城鎮發展迅速,當時工業產值1億元以上縣達17個。
材料三、90年代以后,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發展,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始進行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珠三角抓住這個機遇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本地區擁有全省85%的高等院校和90%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熬盼濉逼陂g,高新技術產業年平均增長32%,總產值2664億元,占全省93%,占全國1/3,全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珠三角有23家。電子信息、電器機械和石油化工三大產業比重上升,共占52.9%,三大傳統產業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和建筑材料比重下降到17.3%。至2000年,珠江三角洲GDP占全省比重上升到69.6%。
問題設置:閱讀材料一、二、三,梳理珠三角地區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分哪幾個階段?各個階段產業結構、主導產業、城鎮發展、區位因素具有什么不同?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宏觀視角了解珠三角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階段,從微觀上分析不同階段的產業結構、主導產業、城鎮發展、區位因素的異同。
探究三:珠三角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的問題及策略
材料四、1984年10月,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珠江冰箱廠在順德成立,當時靠鎮政府9萬元試制經費起家,由于鄉鎮企業的靈活體制和創業者的銳意進取,產銷量快速上升,十幾年的發展就成為一個現代股份制企業和令國際同行矚目的家電巨頭。從90年代開始,長江三角洲工業發展迅速,海爾、小天鵝等電器集團迅速發展,行業競爭加劇,家電市場日趨飽和,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相比,制造業基礎薄弱,科技力量不強,加上行政管理混亂,各地鄉鎮企業的虧損面不斷上升,產值下降。
問題設置:珠三角地區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中出現了哪些問題?對于不同的問題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解決?
設計意圖:圖文結合,呈現直觀案例,便于學生了解珠三角工業與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根據相應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深層次上利于學生理解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普遍問題及解決對策。
依據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和分層教學目標原理,教師將學習任務劃分為多個小的學習目標,通過案例將多個教學單元組成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的學習目標與教師的教學單元環環相扣,由淺至深,逐步深入。案例教學,突破傳統的地理教學,教師不僅傳授學生“知識”,更能夠傳授學生“學知識的方法”,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動性。這種教學方法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避免了枯燥無味的教學過程,希望教師能夠更多的探索這種教學方式,不斷實踐、改進,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洛林.W.安德森等著,蔣小平,張琴美,羅晶晶譯.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羅劍平.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的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下刊,2009,01:95-96.
作者簡介:楊善晴(1995-),現就讀于西華師范大學國土資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