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學科館員在國內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概況,通過分析“學科館員——圖情教授”的工作模式,提出了改善這種學科服務工作方式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學科館員 圖情教授 學科團隊
一、學科館員及其發展
“學科館員”是指具備乃至精通某一個學科或幾個學科的專業知識,并為該專業學科的用戶提供相關信息服務的圖書館員。“學科館員”最早出現于美國和加拿大的一些研究性大學。1950年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大學圖書館首先設立分支圖書館并配備了“學科館員”,這是學科館員制度最早正式的建立。我國最早開始設立“學科館員”的高校是清華大學,它于1998年建立學科館員制度,即設專人負責與一個學院或者一個系建立聯系,作為院系和圖書館之間的溝通橋梁,有針對性的為該學科的教師及研究生提供服務幫助,以解除他們在利用圖書館及其資源時產生的疑慮,更有效的開展本學科的工作。隨后,東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北京大學等高校也先后實行了“學科館員”制度。截止2007年,108所“211”重點大學中開展學科服務工作的有32所,占30%。除了“211”重點大學之外,很多院校也設立了學科館員,如武漢紡織大學,汕頭大學等。據不完全統計,中國2007年排名前27位的大學平均擁有學科館員14名,人數最多的是武漢大學圖書館,有38名。
學科館員的產生和發展,是圖書館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不僅順應了高校圖書館在新環境下的發展需要,而且也是高校自身機構不斷完善的必要步驟。學科館員所提供的學科服務,與傳統的參考咨詢工作相比,是一項開拓性的主動創新服務。它要求學科館員深入到用戶的科研或教學活動中,幫助他們發現和提供更多的專業資源和信息導航,為用戶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針對性很強的信息服務,是圖書館創新精神和個性化服務特征的具體體現。
二、學科館員工作模式
目前,我國高校開展學科服務的工作模式主要是“學科館員——圖情教授”,這一模式也是最早在清華大學率先實行,取得成效后獲得推廣。它一方面是圖書館針對院系安排具有對口專業知識背景且有較高信息素養的資深館員擔任學科館員。另一方面,為了配合學科館員的工作,圖書館會在相應服務院系聘請一位熱心圖書館事業、全面了解本學院研究工作現狀及發展方向的資深教師或領導作為聯系人。這部分人被稱之為“圖情教授”或“信息教授”。而事實證明,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工作模式在運行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學科館員——圖情教授”模式在產生的十幾年來適應了我國高校圖書館發展的需要,改善了院系和圖書館的互通問題,彌補了國內學科館員專業性不足的缺陷,但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
第一是人才的缺失。學科服務是一項具有開拓性和深層次的工作,需要館員既具備專業知識,又要有豐富的圖書館工作經驗,同時還要熟悉計算機技術和外文檢索服務。盡管圖書情報專業在不斷地擴招,近些年也出現了冷門專業熱選擇的趨勢,但是針對國內眾多高校的學科服務需求,人才缺失的問題依然無法得到根本解決。
第二是由于信息素養的不同而導致溝通不暢或信息不對稱。目前國內的學科館員都有著不同的學科背景,信息素養跟個人專業能力匹配,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在與對口教師溝通時可能會出現分歧和障礙。而且長期從事某一學科的聯絡,可能會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樹林”的情況。與此同時,圖情教授方面也可能存在類似問題,比如在傳達信息時溝通不及時不全面,不能有效反應學科問題,或者學科館員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等,這也是這種工作模式發展的瓶頸之一。
第三是學科服務評價機制的不健全。很多高校開展了學科服務,但是成效甚微,很多網站雖然提供著學科服務的導航,卻形同虛設,利用率低。這一方面是由于學科服務人才的欠缺,導致服務與實際工作脫節;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學科服務質量評價機制的不完善,在對他們切身利益沒有影響的情況下,很難提高自身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同樣的,針對圖情教授也應該有量化的考核標準。
三、學科服務模式構想
學科服務是高校圖書館創新服務的形式之一,它反映了我國高校圖書館服務理念的轉變,能夠體現辦館的質量和整體實力。針對“學科館員——圖情教授”存在的問題和實際障礙,學科服務的工作方式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從而使之更好地發揮效用。
首先圖書館應該組建一個學科團隊。按照管理學的原理,團隊指的是一些團結和諧、能力互補并且肩負有共同責任的為同一目標和標準而努力奉獻的一個群體。團隊依靠的不僅是集體智慧及信息共享和標準強化,它還強調通過成員的共同討論、貢獻,能夠取得的實實在在的集體成果,而這個集體成果遠超過個人成果之和。因此,組建學科團隊是十分符合我國當前高校圖書館館情的策略,它既彌補了學科館員素質能力的不足,又能夠更有效地為對口院系服務。
其次是積極引進高素質人才。高校圖書館難以引進人才,一是因為經濟收入較低,二是長期以來社會及學界對圖書館功能的誤解,圖書館不僅是一個圖書服務部門,更是作為高校的學術和科研機構而存在的。因此,不斷強化圖書館的學術性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出路,同時還要提高館員待遇,這是吸引人才進入的重要砝碼。
最后是建立完善的學科服務質量評價體制。評價激勵機制是學科服務保持活力和健康發展的關鍵。圖書館應結合崗位職責,建立一個由學科館員實際工作業績和用戶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同時要打破傳統的福利分配制度,實行競聘上崗,對重點崗位工作人員和工作業績突出的學科館員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提高館員們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學科館員的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具有創造性的工作,隨著學科的細化、交叉以及電子資源的數量、載體等不斷變化,學科館員將在未來高校教學和科研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學科館員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式也會不斷地進步和發展,不僅是適應信息環境變化的需要,更是學科服務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未來,學科館員將會充當信息資源的傳播者和領航者。
參考文獻
[1]武保平,都平平.高校圖書館建立“學科館員”制度的現實思考[J].高校圖書情報,2002(5):90-91.
[2]鄧克武.高校學科館員制度的建立模式與運行機制初探[J].圖書與情報,2004(2):64-66.
[3]楊莉萍,劉燕.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新模式——“living library”在學科服務中的應用[J].圖書館管理,2011(2):30-33.
[4]武三林,頡艷萍,李莉.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建設的實施策略[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7(3):107-108.
[5]李紅.“學科館員——圖情教授”模式初探[J].現代情報,2004(6):41-42.
[6]柯平,唐承秀.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工作創新——兼談南開大學圖書館開展學科館員工作的經驗[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3(6):42-45.
[7]李輝華.北京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研討會綜述[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7(06):96-101.
作者簡介:劉釗,女,碩士,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情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