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涵
【摘要】今年三月中旬,各地陸續出臺的限購政策紛紛被認為是史上最嚴限購政策。然而從往年的數據再到目前的市場反應來看,限購令似乎只能起到一時的作用,并不能改變大家的預期。而且,限購到最后,一旦房地產稍有回落,就立即放松,從來沒有堅持到底,最近兩次的限購到放松限購,周期短到不到兩年的時間。限購的公信力和聲譽,其實已經降到了歷史的低谷。房價是一個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剛需、外需與土地供給決定了房地產價格的主要方面。因此保持穩定性的房地產政策才是長期有效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限購令 房價 供需 房地產政策
3月15日兩會結束之后,青島和南京兩市的政府辦公廳就分別發布了住房限購政策的通知。如果說南京、青島樓市新政是此輪調控的先鋒,那么北京樓市調控則可以稱為全國樓市調控的升級信號。隨后,廣州、石家莊這些一線、環一線城市的加入似乎將這新一輪的限購潮推向了高峰。
事實上,房價的“限購令”已經實施了很久。2010年4月30日,北京市在全國首次提出家庭購房套數“限購令”,到現在為止,共有34個城市相繼加入了這個行列。但是一直以來,限購政策對房價調控的有效性總是頗受爭議。一部分認為這是一種行政干預,不符合市場規律,一部分提出這種舉措違背了最基礎的經濟學原理,另一部分人則比較認可限購政策。
與往年相比較,2016年9月、10月同樣是限購令頒布的高潮,1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一篇10月房價數據分析。數據表明,各城市房價的增長速度都呈現回落的趨勢,一線城市的增幅均低于2%。其中上海房價環比增幅下落至1.09%,相比于9月份下降了2.85個百分點,變化最大;而深圳房價僅較上月環比上漲0.04%,環比指數最低。由此可見,一線和部分熱點二線城市房價走勢開始趨于穩定,前期過度上漲的勢頭得到明顯遏制。今年的3月18日統計局剛剛發布了一篇2017年2月房價數據解讀。從環比看,70個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有12個,漲幅在0.5%及以內的城市有37個,漲幅在0.5%以上的城市有19個,說明大多數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下降或漲幅都在0.5%及以內。分城市看,2月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微漲0.1%,二線城市上漲0.3%,三線城市上漲0.4%。總體來說,2月的房價是上漲的,但環比趨于平穩,沒有較大波動。同理類推,3月份出臺的各項限購限貸政策應該也會給過熱的房地產稍稍“潑些冷水”。
從目前已經發布的具體政策來看,與上一輪調控相比,本輪調控范圍更大、力度更強、措施更嚴。然而從市場的反應來看,對于首次提出限購政策的城市,其效果可能會不盡人意。以青島為代表,此次青島推出的限購政策在針對區域的同時,還大力度限制外來購房者,矛頭劍指“外來炒房者”。首先,去看房的熱情依舊沒減,只是買方的觀望情緒漸漲。市場不會像部分開發商預測的那么樂觀了,限購令的突然來襲,可能會導致青島樓市進入一個盤點整合的時段,房價會暫時趨于一個比較平穩的狀態,但是在未來的二、三月份仍然不會有大的降幅。原先將近20%有資格買房的群體,變成沒有資格。在多家開發企業看來,無論是“限購令”,還是試點房產稅,都只是針對住宅市場,并未涉及商業地產,可以說限購令的出臺對于商業地產來說是一種利好。而且去年青島土地價格幾乎翻了一番,成本大幅度上漲,房價幾乎不可能下降。
由此看來,限購令的實施效果“參次不齊”。房價受多個復雜的因素影響而上下波動,我們大致可以將影響房價的因素分為內生和外生。內生因素是從供需角度分析,以微觀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價格主要是由市場供需關系決定的,房地產的需求量是購房者愿意且能夠購買的房產數量,根據需求定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房地產價格上升,則房產的需求減少,房地產的價格下降,則房產的需求增多。而房地產的購買需求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投資投機需求,第二類是居住需求。對于第一類需求,房地產不是必需品,投資者可以選擇其他的投資代替品。如收藏品投資,股票金融投資等,因此第一類需求具有彈性,是彈性需求。對于第二類需求來說是居住需求生活必需品,而且其同等地位的替代品幾乎沒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以及廉租房可以勉強算作商品房的替代品),此類需求一般是剛性需求。理論說,當房價上漲過快超出購房者的購買力時,必須要買的房子已經買不起,被迫不買房子,此時部分剛性需求就轉化成彈性需求。而保障性住房、土地財政、貨幣因素、稅收因素、住房信息聯網都可視為外生因素。
不過從更廣泛的角度看,房地產市場之外的因素也推動著房價的上漲。比如較為寬松的貨幣條件以及大量非銀行資金、資本市場資金的涌入,都導致經濟脫實向虛,從而帶動房價。歷史上,美國、日本等國家也在經濟告別高速增長時期出現過房地產泡沫的情況。
客觀的來講,如果要房價穩定,有必要穩定購房者的心理預期,而要穩定預期,就必須穩定政策。一方面,經過多輪調控后,調控政策對降低人們對房價上漲的預期作用有限,很多人依然覺得晚買不如早買,因而也很難真正起到降低市場需求的作用。另一方面,調控政策又可能為下一次房價上漲創造了機會。按照以往的經驗,每一次調控有可能暫時使房價趨于穩定,甚至有一定的小幅下降。但當這種降幅達到一定限度,例如10%,政府又會放松調控政策,此后可能會出現房價快速上漲現象,漲幅可達到30%,甚至更高。如果這樣,調控政策的出臺不但很難擋住剛需和改善性需求購房者的腳步,甚至還會激發投機者的欲望,給投機者以炒房獲利的機會。因此政府應該盡可能少用甚至最終廢除這種短期的調控工具,而代之以穩定的房地產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線城市房價飆升的同時,房地產的城鎮分化矛盾則“浮出水面”。一線熱點和部分二線城市住宅供不應求,三、四線城市的住宅則出現積壓嚴重的現象。由此我們就可以適時的抓住中央提出“去庫存”任務的好時機,堅持定位——“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分類下達指導指令,因城而異,重點關注和去除三、四線城市房地產的過量庫存。同時加快房地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改善供給結構,增加一、二線城市的住宅土地供給,提高有效供給率,從而抑制房價,同時降低和控制三、四線城市的供給量,適時考慮放松其戶籍制度及廉租房。更加關鍵的是政府需要完善基礎性制度和房地產法,改善監督、調節和保障機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國,通過充分的競爭和有效的調節,使產業間的利潤趨于平均化,市場需求與供給匹配,進而抑制市場投資和投機行為,最終實現房地產行業長期的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本報記者賀陽.限購令加碼給炒房再念“緊箍咒”[N].中國商報,2017-03-22(P01).
[2]限購令摁不住高房價,維穩樓市效果難長久?[J].中國經濟周刊,2016,(43):12.
[3]董少鵬.限購限貸能否拉住“脫韁的房價”?[J].英才,2016,(11):78.
[4]王雅蘭.中國樓市去庫存——政府,企業兩頭抓[J].現代經濟信息,2016,(20):344.
[5]郭煦.限購重啟中國樓市何去何從?[J].小康,2016,(2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