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華欽
2017年考試大綱一出來,外界一片嘩然,不為別的,就因為其中有一個重要的變化:之前的考試大綱規定的兩個選考模塊分別為文學類文本閱讀題和實用類文本閱讀題,要求學生從這兩道題中選擇一道作答;修訂后的2017年考試大綱取消選考模式,將文學類文本閱讀題和實用類文本閱讀題列為必考內容。
在緊張的氛圍里,要多做一道文學類(或實用類)文本閱讀題,對同學們的答題速度和心理素質都是一個考驗。那么,如何在規定的時間里拿下最多的分數呢?這就需要讀懂考試大綱文件的一些精神:“適度增加閱讀量,考查信息時代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的快速閱讀能力和信息篩選能力。”
筆者通過認真閱讀研究2017年考試大綱中文學類文本閱讀題與實用類文本閱讀題的相關說明,發現其無非就是從詞語、句子、內容主題、文學形象、藝術手法、創作意圖或對時代精神的探究等方面來進行考查,而這些考點均可歸納為“三問”——寫什么、為什么寫、怎么寫。
【備考對策】
一、培養閱讀的指向性能力
閱讀的指向性,是指閱讀時如何去讀一篇文章,或是粗讀一遍之后,精讀時又應該達到一個什么樣的閱讀目的。因而,這里所說的指向性,也可以敘述為“三問”,即寫什么、為什么寫、怎么寫。
寫什么?其所回答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為什么寫?其所回答的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主要企圖與感情主旨。
怎么寫?其所回答的便是為抒發感情而寫作的一些藝術手法、謀篇布局的結構特色等,這一環節,包含字詞句段的妙用和文章所采用的一些表現手法等。
“培養閱讀的指向性能力”這一板塊,是篩選信息能力的重要基礎。為此,我們有必要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有意識地培養這一“三問”思維,切實提升閱讀能力。
二、培養信息篩選能力
2017年考試大綱明確提出考查信息篩選能力。信息篩選能力,依然可以圍繞“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展開訓練,帶著這“三問”來閱讀文章,有指向性地篩選出文章的一些關鍵信息。
如圍繞“寫什么”這一主要內容,我們可以篩選文章的主要內容,找出文章的主旨性語句或關鍵詞,并進行圈點勾畫;我們還可以篩選刻畫人物形象的相關語句,將相關的關鍵性語句標示出來,并嘗試重組人物形象特征的語句。
再如圍繞“怎么寫”這一問題,我們可以篩選出文章的主要藝術手法。如可以篩選出一個精彩的句子,從修辭手法的角度來思考其表達效果。再如,對于“小說是怎么刻畫主人公的”這樣的問題,可以從文中篩選出刻畫主人公的句子,分析看看是從哪些角度來描寫的,是正面描寫,還是側面描寫;是外貌描寫、神態描寫,還是心理描寫等;當然,還可以從整篇文章入手,看看作者是不是還運用了其他的一些手法,如先抑后揚等,將人物進行前后對比,烘托出人物的鮮明特點。
另外,同學們還可以圍繞“為什么寫”這一角度,去思考文章感情及作者的寫作企圖。
三、培養參透歷年真題規律的能力
參透歷年真題規律,對于把握今后高考命題人命題的規律、訓練自己的閱讀思維、規范自己的答題模式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培養參透歷年真題規律的能力,也是刻不容緩的。
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參透歷年真題規律:一是把握歷年真題的命題規律;二是歸納幾種常規試題類型的特點及答題技巧。
1.文學類文本閱讀真題規律(以全國新課標卷Ⅰ為例)
(1)命題規律
①選材
這四年來,基本上是以小說為主要體裁。小說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核心價值觀得以傳遞的最佳體裁,其能讓讀者在情感上達到共鳴。正因為如此,小說也就成了命題人的寵兒。因而,在備考時,小說應是考生備考的重點。當然,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文章,平時也要涉獵。
②命題
下面我們通過表格的形式來一起來研究近三年的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題的特點。
從近三年的命題來看,考點的覆蓋面基本上定位在文章的內容、主旨、形象、感情、藝術手法和結構等方面,而這些考點實際上就是“三問”的變形化、具體化。
因而在備考時,要緊緊抓住這“三問”,把握這些考點的考查形式,并思考其內涵。
(2)答題技巧
①最佳選擇題(五選二)
這樣的題目要求考生選出最佳的兩項。從近兩年的題目來看,難度系數較小。選項一般是圍繞文章的主要內容、藝術手法等方面來設置的。所以要仔細比對每一選項的內容表述,看看在內容概念的外延方面有沒有縮小、放大,或在表述上(如手法等)有沒有錯誤、不忠實于原文,或選項表述在文中的依據是否突出等。
如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Ⅰ第11小題中的A項“六安爺孤僻”這一表述是錯誤的,C項擴大了文章主題的外延,E項“思想保守,無法與時俱進”則于文中沒有依據。
②人物形象類考題
人物形象類考題可以回歸成這兩問:為什么刻畫這類人物?文中是怎么刻畫的?“為什么刻畫”關乎的是對這一人物品質的贊頌,“怎么刻畫”則是對人物形象、特征、品質的渲染。后者是手段,而前者是目的。我們要了解目的,就可從手段著手思考。
一般可以根據人物的相關事件來提煉,如有多件事的,可以從幾件事的不同角度來提煉人物的性格特點;如只有一件事,則可以根據主人公對待這件事中的不同對象的不同態度或表現,來推測主人公的性格特點;當然,還可以通過圈點勾畫的形式來找出文章描寫人物形象的句子,以當中的一些關鍵詞來重組人物形象的特征。
如2015年全國新課標卷Ⅰ第11題的第3小題,文章就寫了一件事——馬蘭花借款給麻嬸。那么如何歸納馬蘭花的人物形象呢?可以先確定與馬蘭花借款一事相關的人物——麻嬸、馬蘭花的老公以及麻嬸的女兒,然后大致從這三個角度來思考這道題的答案:對待麻嬸,可以看出馬蘭花的樸實善良;在醫院面對麻嬸的女兒,她并沒有提及麻嬸借錢一事,可以看出她的善解人意、體貼入微;對待其老公,可以看出她做事的原則性。
③內容主旨及感情類考題
“寫什么”“為什么寫”,就是內容主旨與感情在具體題目中的反映。一般命題較為靈活,既可以從標題的角度入手,考查這一標題的內涵或作用;也可以從文章中尋找出一兩個關鍵句或語段,讓考生分析其表達出來的感情或妙用,等等。所以做這類題目時,同學們要從文章的主要內容入手,去思考挖掘出文章的主旨,感悟作者抒發的感情,兩方面俱全,答案方為全面。
如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Ⅰ第11題的第2小題,分析標題“鋤”的寓意。像這樣的題目,既要從內容著手分析,也要從感情角度思考;內容上既要從本義的角度分析,又要從比喻義或象征義的角度去思考。“鋤”既是一種農具,意味著傳統的農業生產與生活方式;也是一種行為,蘊含著六安爺對土地的熱愛、執著與不舍;“鋤”還是一種人生的寫照,是“六安爺式”老百姓的精神依托。
④藝術手法類考題
這類題目的設計,本質上就是文章“怎么寫”的問題。題目的形式,既可以是考查詞句內涵,也可以是考查關鍵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既可以是考查文章的線索,也可以是考查文章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所采用的藝術手法,等等。
解答這一類型的題目時,一般從這幾個方面進行思考:一是點明藝術手法或藝術結構;二是從內容方面闡述其妙處;三是從感情角度闡述其表達效果。
如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Ⅰ第11題的第3小題,問“幾萬”“幾百萬”等詞的妙用。從藝術手法角度考慮,與下文百畝園的一朝被毀構成鮮明對比;從內容方面思考,則是強調百畝園是西灣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質基礎;從感情角度思考,則抒發了百畝園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是人們的依賴。
⑤探究類考題
這類題是綜合性題目,其考查的內容包括了“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三個方面,具體而言,也即文章的內容、主旨、感情、藝術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對于探究類考題,答題時除了從題目本身確定的探究范圍入手,還可以從下面這幾個方面進行思考闡述。
如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Ⅰ這道題目:作品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為結尾?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其規范答案就是從下面這幾個方面進行探究的。
藝術結構上,通過突轉產生戲劇性效果,最后以歌聲結尾,余韻悠長,耐人尋味;
情感表現上,以渡夫的無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訴苦,強化了表現苦難的力度;
人物形象上,既表現渡夫的灑脫豪放,也反襯他的現實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豐滿;
思想內容上,從批判社會現實的黑暗到表現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題。
2.實用類文本閱讀真題規律(以全國新課標卷Ⅰ為例)
(1)命題規律
①選材
從選材上看,延續了對傳記類文章的考查。但有一變化還是值得同學們關注的,那就是記敘人物在文學造詣方面的傳記類文章,近兩年較為受寵。當然,像新聞、報告、科普類型的實用類文本,平時也要涉獵,因為它們也有可能在高考中出現,如北京2016年的考題“蛟龍號”的幾則材料。
②命題
從近兩年的命題來看,命題點基本上定位在對傳記內容與感情的分析與整合上。藝術手法涉及面較小,2015年出現一次,也僅就組織材料方面的結構特點來進行提問。
(2)答題技巧
①最佳選擇題(五選二)
實用類文本閱讀題中的最佳選擇題,相對于文學類文本閱讀題而言,難度較小。技巧方面,只要認真仔細比對選項表述與原文的細小區別,就能排除錯誤選項。
命題者常用的設題方法有原因錯誤嫁接、原因內容外延隨意擴大或縮小、表述過于絕對、無依據性推斷等。因而在做題時,可以抓住特定名詞、指示代詞、副詞、原因等,認真比對與原文的吻合度。
如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Ⅰ第11題第1小題的B項,關鍵詞是“重要轉折”。造成“他從業余作者走向專業作家的重要轉折”,應是“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鄉村》出版”,而非“《信任》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從關鍵詞入手就能發現表述中的張冠李戴之錯誤。
②主觀題
實用類文本閱讀題,不管是分析綜合類題目、賞析評價類題目,還是探究類題目等,答題都相對較為簡單,因為其不像文學類文本閱讀題那樣,考查點那么多、那么復雜,其考查得更多的還是對信息內容的篩選與整合。
因而,對于實用類文本閱讀題,我們應首先找準題目中的一些關鍵詞。如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Ⅰ第11題的第2小題:為什么說1985年是認知陳忠實的標志性年份?這個問題中的“1985年”“標志性年份”是此題的關鍵詞;然后,在文章中尋找這些關鍵詞所在的段落區域;其次,理解思考關鍵詞的內涵,如“標志性年份”,說明此年份之于主人公的重要意義;再次,將此區域中與之相關的一些關鍵詞進行篩選、加工;最后,進行整合,分點表述成所需要的答案。
當然,除了規范性,答案還須全面,需要通讀全篇文章來篩選信息以確保答案的全面性,謹防失分。
【應試技巧】
2017年的高考,雖然文學類文本閱讀題與實用類文本閱讀題均為必考題目,但考生也無須過度緊張擔憂。因為整份試卷也會隨著考試大綱的變化而改變,如順序會變,會將實用類文本閱讀題調放在文學類文本閱讀題之前,以適應考生先易后難的認知規律;其次,在題目的數量上,兩類文本閱讀題也將相應地減少一道題目,由原來的四道題目(一道選擇題、三道主觀題)減少到三道題目(一道選擇題、兩道主觀題);另外,“各學科的整體難度會繼續保持穩定,新加進考試大綱的必考內容也只是中低難度。”教育部考試中心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當然,在應考時,我們依然可以采用一些提高分數的策略:
1.先易后難。是先做實用類文本閱讀題,還是先做文學類文本閱讀題,可視試卷的具體情況而定;
2.粗讀時,可帶著“三問”粗略地閱讀文本;精讀時,可帶著后面的問題圈點勾畫,尋找關鍵信息點;
3.組織整合答案時,盡量做到條理清楚、規范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