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網絡購物是順應人們高效、方便、快捷的消費習慣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消費模式。高校大學生已經成為了我國網上購物的消費重群體;但網上購物豐富了大學生活的同時,也暗藏著不少風險。本文以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在校生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實地訪談和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大學生網絡購物現狀及面對的風險,并對他們如何保護自身權益提出一些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網上購物 快遞侵權 網絡欺詐 維權
作者簡介:張晶晶,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國際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034
目前大學生網購已然成為互聯網新興產業的新商機。網絡購物之所以普及如此之快,在于其繁多的商品種類、低廉的價格以及相對完善的配送服務機構等。 大學生經濟實力薄弱,社會經驗不足,法律知識缺乏,既沒有網上購物的維權經濟成本,又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法律技能,因此網購維權對大學生來說特別困難。為分析和應對這一問題,以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在校生學生作為研究樣本,將實地訪談和調查問卷統計出的結果進行了全面分析,從大學生自身和全社會層面兩個角度提出解決大學生網購維權難的具體應對策略,希望大學生能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學會用法律的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
一、大學生網絡購物現狀
(一)走訪調查
2016年3月初,研究者隨機抽取了河南財政金融學院(龍子湖校區)200名學生進行走訪調查。結果顯示:有網購經歷的學生達到100%。每個月網購數次的學生有138人,占到了69%,超過調查總數一半還多;有35名學生表示日常生活的衣、食、用、行只要能在網上解決的都會在網上解決,占訪談人數的17.5%。
(二)問卷調查
2016年5月10-14日五天時間分別在河南財政金融學院(龍子湖校區)A區、B區餐廳、啟慧、啟智、文淵教學樓面向我校學生隨機發放600份調查問卷。回收問卷576份,有效問卷有568份。調查顯示,有過網上購物經歷的大學生有423人,占74.5%。有145人沒有網購經歷,只占總數的25.5%。有245位同學每個月有多次網購經歷,占57.9%。其中有143人絕大部分生活來源都依靠網絡購物來獲取,占網購人數的33.8%。
上述兩組調查數據可以證明,網絡購物已經受到了絕大多數大學生的青睞,并已成為了改變大學生活的主要消費模式。
(三)大學生喜歡網購的主要原因
1.網購商品價格低廉。調查中,有72%的大學生基于價格因素選擇網上購物。網店省去了租金水電等管理性費用,價格比較便宜,滿足了大學生購買欲的同時又能減輕經濟負擔,深受廣大學生的青睞。
2.網購方便快捷。方便快捷這個因素成為了大學生喜愛網購的第二大原因,約占68.3%。網店一般24小時營業,通過設定產品類型、價位區間、品牌、貨源區域,可以快捷鎖定消費目標,之后等待快遞送貨上門就完成此次消費。
3.網購商品范圍廣、品種多。這個原因位列第三,約占56.7%。網上商品價格、信息一目了然,而且網上的購物平臺眾多,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多方進行選擇。
二、大學生網購行為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網上購物行為的專注點
在項目研究過程中,我們從調查問卷里總結出了大學生網購比較關注的一些問題:
(二)大學生的網購風險
調查顯示,54.7%的同學網購的商品存在質量問題,其中,42.2%的同學購買的網絡商品與商家描述基本不符;20.2%的網購商品發貨時間過長;12.7%的大學生因為沒有收到貨或者商品質量問題跟賣家交涉,但賣家不予回復或者售后服務態度差;8.7%的商品在運輸途中有毀壞,但商家和快遞公司相互推諉;3.7%商家缺乏誠信,存在欺詐行為。
(三)大學生網購糾紛種類
現實中網上購物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這幾種類型:
1.網購商品宣傳與質量不符
商家為了吸引顧客的眼球,利用虛假圖片提高商品的美觀和實用程度,但實際收到的貨物遠遠達不到宣傳效果;在退換貨過程中,很多商家對此采取抵賴甚至以極端惡劣的態度對待消費者,最后大學生為了保護自己最大利益,不得不承擔退換貨運費。
2.丟件問題
調查表明,網上購物時丟件現象頻發。根據《合同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出現丟件現象,賣家應提供訂單信息,積極配合買家保護自己的權益,向快遞公司追償。但是,如果商家僅提供了快遞信息,卻消極配合消費者處理此類問題,這是一個讓大學生很苦惱的問題。
3.快遞糾紛
暴力運輸導致的商品的損壞情況時有發生,而故障發生后物流公司與商家都不愿意承擔責任,甚至發生商家質問消費者為何不驗貨再簽收商品等現象。處于弱勢的大學生,在發生快遞員拒絕查驗的情況下,絕大多數學生選擇了沉默;特別現在的大學校園都會設立快遞代收點,這種特殊代收貨形式讓大學生及時驗貨變成了不可能。
除上述幾種經常碰到的問題之外,還有諸如網絡支付安全、個人信息泄露等一些潛在的問題需要大學生們引起注意。
三、大學生網絡購物維權困難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1.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導致維權困難
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規定了四項消費者七日內退貨的例外條款,并且還規定“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據商品性質并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不適用無理由退貨。”而且法條未對“根據商品性質不宜退貨的商品”作詳細說明,導致各電商平臺的實施范圍參差不齊。以我國知名的電商平臺京東商城(以下簡稱“京東”)和天貓商城(以下簡稱“天貓”)為例。這兩大交易平臺在店鋪說明中分別規定了17類和38類不予退換貨的產品種類,并且還制定了詳細的退貨條件,實際上推翻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25條的規定。
2.網絡的虛擬性讓大學生不知何處喊冤
問卷調查顯示,78%的大學生在網上購物中有被欺詐的經歷。由于網絡空間是個虛擬平臺,網絡交易的非現場性使糾紛處理顯得力不從心。當商品出現問題時,如果賣家態度誠懇也許還能挽回損失;但如果賣家態度強硬或者消極對待,大學生消費者只能接受損失共或者給個差評了事。
3.網絡購物舉證困難
大學生如果買到假冒偽劣商品,需要他們舉證證明商品的質量不符合標準,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尋找鑒定機構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遠遠大于維權成功所帶來的收益,即使法律規定有三倍的懲罰性賠償,也遠不能夠填補訴訟成本。因此大學生普遍認為,同較低的消費額度相比,維權成本過高。
(二)主觀原因
1.大學生不健康消費觀念
由于大學生還未真正步入社會,膚淺地將人生價值的實現與物質的滿足劃等號。網絡消費好似一種虛擬消費,大學生在消費時往往忽視了它所真實花費的數額,信用卡、螞蟻花唄等支付手段所具有的透支功能使大學生網絡消費更加肆無忌憚。
2.盲目選擇商鋪
很多大學生網購時沒有耐心去確認商品屬性、數量、附件等細節,也很少會通過客服平臺,與賣家溝通,匆忙下單購買,容易產生后續問題;甚至在網購中由于受商家推出的限時低價搶購活動等廣告誘惑造成沖動消費。
3.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造成維權困難
在調查中,大學生對于“您是否關注、了解新修改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關網購維權的規定”的回答讓人十分憂慮,絕大多數的大學生表示“不關心這個問題”;問其“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權益”時,絕大多數同學選擇了“不知道”。
四、解決大學生網購維權困難的對策
(一)從大學生自身談起
1.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理性消費,鼓勵大學生體驗社會實踐
網絡消費內容多樣,不僅有種類繁多的物質產品,還提供了大量的書籍、學習課程等文化、精神消費產品。大學生要學會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重視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并通過社會實踐和勤工儉學,從中感受到掙錢不易,從心理上給網購安上安全防線,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克服盲目從眾的購買心理。
2.勇敢對網絡欺詐、快遞侵權行為說不
大學生網購如果遇到爭端,要采取正確有效的方式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及時與商家心平氣和的交談,通過退貨退款挽回自己的損失;購物時應具有防范意識,留存消費證據,以便為有關部門解決爭端提供依據;正確完成校驗簽收環節,發現問題后應立即拒絕簽收并聯系賣家在規定期限內進行退換貨處理。
3.增強保護意識,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
大學生日常應隨時關注國家立法機關發布的網絡購物相關的法律法規,如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等,在受到不法侵害時才能夠采取合理的方式捍衛自己的權利;網購過程中也應時刻注意維護自己的權益,網購時應當選擇知名度比較高的網站或者店鋪進行購買。
(二) 從社會層面談如何改善大學生網購維權困難的問題
1.完善相關立法,構建完善的網絡購物維權法律體系
目前,我國出臺的一些規范網絡交易方面的管理條例還存在漏洞,立法部門應根據網購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系統規范網購雙方的權利義務,建立與網購行為相匹配的綜合法律制度體系,建立相關制度保護消費者信息隱私權,使網購行為能夠在法律制度健全的情況下健康的進行 。
2.嚴格控制商家準入機制,賦予第三方交易平臺審核權利
2014年新出臺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一大亮點就是網店開店要實名制,并賦予了第三方交易平臺經營者更大的責任。但在實際操作中,如淘寶網,商家只需要憑借身份證和支付寶賬號就可以申請開一家網店,準入門檻較低;第三方交易平臺應具有審核商家信息的權利,并制定科學地賠付追償機制,提升賣家隊伍質量,最大程度保護消費者權益。
3.學校的普法教育有待加強
學校教育要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具備道德、法律素養的重要性,面對網購新問題,積極開設理性網購、網購維權等相關知識講座,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和世界觀,營造一種積極健康的氛圍,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
注釋:
高山、吳春婭.大學生網絡購物問題研究——以衡水學院大學生為例.青春歲月.2013(4).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