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汪開拓+曲留柱+申連長
摘 要:校企合作成為重慶三峽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培養創新實踐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該文重點對應用型本科食品專業校企合作過程中,主要存在的高校專利成果轉化率不高,校企合作平臺不穩定、知識產權沖突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應對措施,期望為校企進一步有效合作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校企合作;食品專業;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1-0180-02
我國“十二五”規劃特別指出:“堅持自主創新,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這意味著國家需要大量創新實踐人才和自主創新企業,來完成我國經濟的順利轉型。但是在以“精英教育”理念為主要的高等本科教育中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培養的很多學生不能學以致用,不能與企業的崗位實踐要求對接。許多本科院校紛紛開始轉變教育理念,開始注重實踐教學。高校與企業合作成為培養創新實踐人才的重要途徑。這種方式可以將高校的理論成果和企業實踐平臺對接,解決高校學生實踐創新能力不足和企業勞動力資源短缺等問題。在校企合作方面,發達國家例如德國、美國均已采取該種合作方式,成功的培養了一大批實踐創新人才,鑄造了國家科技和企業的強大[1]。應用型本科食品專業的人才,也需要加強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才能更好的滿足行業對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應用型本科的食品專業優秀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目前食品專業校企合作而言,普遍初步建立了一些具體合作方式,但是大部分屬于淺層合作,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在分析現有食品專業校企合作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期望為高校和企業更有效的合作提供理論參考。
1 食品專業的校企業合作方式
目前,食品專業的校企合作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1.1 校企知識等價交易 高校具備多學科匯集和高學歷知識分子聚集的優勢,容易實現科技的創新,形成新的技術專利。作為企業需要不斷的科技創新,才可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但是企業自身科技創新能力往往有限,急需外部力量。高校可以通過專利許可授權的知識等價交易模式與企業實現合作。例如,高校食品加工工藝技術專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企業提供新的技術支撐。
1.2 校企共建合作平臺 企業為高校師生提供實踐平臺。食品企業擁有完整的生產線、規范的操作技術,眾多的大型食品機械與設備。但是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存在著勞動力資源短缺的問題。高校有著豐富的學生資源,可以通過短期或長期與企業合作,為企業提供勞動力資源,同時鍛煉學生的實踐生產能力和增加對食品行業的了解。此外,高校還選派教師參加企業實踐生產,借助企業的實踐平臺,積極培養“雙師”型教師,增加專業教師的實踐經驗和提升課堂專業教學質量[2]。或者通過師生到企業見習方式,來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高校為企業優秀人才提供教學科研平臺。成長于“精英教育理念”為主的教育體系下的新一代專業教師,缺乏實際生產經驗,教學存在抽象空洞的問題。高校帶薪聘請優秀的企業人才來校參與教學、講學和培訓,幫助學生和專業教師了解行業新知識、新信息、新技術和發展趨勢,促進了教學與行業、企業、生產實際的融合。通過高校的教學平臺,給企業優秀人才創建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并給其本人或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此外,高校在科學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實驗設備和實訓場所,也可以為企業提供研究平臺。
1.3 校企共同申報課題、共享研究成果 高校和企業具有各自的優勢,校企合作申報項目課題,后期互相掛名,爭取發表一定數量及質量的SCI、EI、SSCI等檢索的期刊論文,提高企業和高校的知名度。同時爭取獲得一定數量及質量的高級別獎勵。
2 食品專業的校企業合校作存在的問題
2.1 校企知識等價交易率不高 高校與企業在知識交易和技術轉換方面,存在著高校專利成果轉化率不高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高校專利的實際應用價值不高或企業對知識轉化能力不高,服務經濟社會能力差。高校成果轉化率有待提高。
2.2 校企共建合作平臺不穩定 校企雙方合作初期熱情較高,但后期的長期合作很難推進。分析主要由于以下原因造成:(1)高校由于科研水平或教師科研時間不足等原因,不能給企業及時解決企業技術問題,不能給企業帶來實質性的幫助,企業的熱情很快就消退了。(2)高校為企業提供科研技術支撐,但是也需要企業經費的支撐,如果企業不能及時的給予高校研究經費的支持,就會打消了研發人員的熱情,合作關系也就受到影響。(3)部分食品專業學生去企業實踐鍛煉,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缺乏團隊合作意識,甚至損害企業的利益,嚴重影響高校和企業的合作。(4)企業在接受學生參加實踐鍛煉時,由于沒有酬勞關系,企業對學生要求低,管理松散,以及出于企業核心技術保密等問題,在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校企合作的實踐教育流于形式,有的校企合作成為了“蓋章”一族。(5)校企共同申報課題、共享研究成果與知識產權機遇和沖突并存。校企合作原本屬于利益共同體,但是在面對有可以帶來巨大利益的知識產權問題上,還是會出現沖突,導致合作關系的破裂。
3 食品專業的校企合作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以及對策
3.1 針對校企知識等價交易率不高的問題 高校專利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校專利的實用價值不高。為了更好的實現專利技術的生產轉化,可以在研究之初,高校通過走訪和調研企業目前存在的問題,再進行相應的科學研究,避免了科學研究的純理論化,提高實際應用價值。
3.2 針對校企共建合作平臺不穩定的問題
(1)高校應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提高自己科研水平,及時去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高校需制定相應政策,鼓勵高校科研團隊去解決企業問題,并且企業要給予適當的資金支持。
(2)高校教師需要加強對食品專業本科奉獻精神、責任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的教育,提升大學生作為知識青年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提供保障。同時在學生進行實踐生產之前,高校首先了解學生實踐意向,然后推薦給合適的企業。企業和學生實行雙向選擇,學生遞交簡歷,企業組織面試,考察學生的學術素養,還包括學校與企業、科研機構合作項目的基本知識和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組織能力、領導能力等,學生去企業先參觀一下,再進行企業的實踐教學。
(3)本科生去中小型食品企業實踐,可以采取短期多企業實踐為主的方式進行實踐教育。這樣學生會增加專業實踐的廣度和提高實踐勞動的興趣,起到較好的實踐效果。如果學生和企業均有意愿,在企業進行長期實踐教育,但是工作條件比較艱苦,企業可以通過適當的提供一些待遇,畢業后優先錄用等措施,鼓勵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加深對某一食品加工活或食品檢測行業的深入了解。
(4)企業參與高校教學采用多種方式。高校積極邀請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更新教學內容,合理設置專業,確定考核評價方式等,以及校企共同開發課程教材或特色教材。此外,高校可以采取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結合的方式進行食品專業人才的培養,幫助學生有針對性的解決所遇到的學術問題和實踐問題,高水平地完成學業。高校需要支付給校外導師一定的指導費用,并且校外導師有參與學生最后成績評定的權利,以及參與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通過這些方式增強企業對學生的約束力[3]。
(5)政府介入校企合作。德國政府對企業和學校雙方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還給提供學生實習機會的企業免除部分國稅,從而鼓勵企業積極性,保障并穩固校企合作關系。我國政府也可以采取類似免除部分國稅等一些鼓勵性措施,提高食品企業與高校合作的積極性。
(6)校企合作新媒體建設。例如通過校企合作微信的建設,方便學生及時了解用人單位招聘信息,校企合作信息,為校企合作建立暢通的信息渠道。
(7)面對有可以帶來巨大利益的知識產權問題上,校企合作還是會出現沖突,導致合作關系的破裂。所以在校企合作之初,簽訂有效的合作協議,明確和細化知識產權的歸屬問題,如何界定等問題是非常必要的。
4 結語
校企合作成為本科院校培養創新實踐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目前的食品專業的校企合作過程中存在著高校專利轉化率不高,校企合作平臺不穩定、知識產權沖突等問題。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高校和企業雙方要在互惠互利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去解決這些問題,高校要邀請企業參與教學,提出實際生產遇到的問題,高校積極去解決這些問題,同時企業要適當的給予資金支持。政府也要參與到校企合作中,給予企業一定的鼓勵政策,鼓勵企業接納本科生參與企業實踐生產,高校和企業形成良好和互動的合作關系,為培養兼理論實踐能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郭姍姍.高校應用型人才素質培養策略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3).
[2]許薇.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培養[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3).
[3]楊楠,王智茂.淺談校企合作機制下的人才培養與就業模式[J].科教文匯,2017(2):85-86.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