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志民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只有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教師才能有效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要想實現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首先,教師要引領學生盡早進入思考關鍵問題的學習狀態,在新知探究階段,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充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總結和驗證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教師要設計科學合理的練習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實踐所學知識的能力;最后,教師應尊重、了解、信任學生,從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教師只有在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中真正讀懂了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下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分享了自己對讀懂學生的理解,僅供同仁參考。
一、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開啟知識的大門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生動地說明了興趣在一個人求知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興趣與學習間的關系。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某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
筆者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或教師責罵孩子:“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你偏做,氣死人了!”殊不知,家長和教師要孩子做的事,是孩子不感興趣的,孩子只是被動地做這些事情,自然就做不好。可見,要想把學習轉化成學生的內需行為,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必須在枯燥抽象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讀懂學生需要什么。
教師想要讀懂學生,首先要讀懂學生的學習需要,讀懂什么樣的課堂適合學生,且受到學生喜愛。以數學課堂教學為例,筆者給四年級學生出了一道數學題目:“用6、8、0這三個數字編寫不同的算式,每個數字可以用一次以上,算式的得數必須是4,在五分鐘以內,編寫算式最多的學生有獎勵。”問題一出,立即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們快速地進入具有深度的數學思考中,這種方法稱為“思維激活式的導入方法”。筆者非常欣賞這一教學方法,一方面,這樣的教學設計為整節課的教學確立了基調;另一方面,有助于四年級的學生在新課伊始進入思考狀態。這樣一來,學生就有了學習的緊迫感和成功的體驗,他們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后面的學習活動中。
二、讓學生在探究和交流中進行思維碰撞
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利用舊知識進行遷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思維得到碰撞、情感得到交流,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找規律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思維活動,在合作學習、探索規律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察、分析和研究學習材料,從而發現規律。這樣一來,能有效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如在教學“由兩個算式之間的聯系擴展到一組算式之間的聯系”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由自上往下觀察到自下往上觀察,由同時乘以(或者同時除以)一種現象擴展到關于同時乘以,或同時除以兩種現象的描述,由引領觀察到舉例驗證,由擴大或縮小整十、整百倍的數到擴大或縮小其他倍數的數,直至“0”除外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又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學習了研究問題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也真切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初步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
三、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心臟,精彩而有實質的數學問題是引發學生獨立思考,生成智慧火花的關鍵。教師的全情投入,以及熱情、恰如其分的真情評價,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學習信心。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是與學生探討問題的對話者,還是學生的學習顧問,教師可以和學生交換意見,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或與學生互相勉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觀能動性。
總而言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做到讀懂學生,清晰地認識和掌握學生的知識建構,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讓每位學生的心靈都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