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愛軍
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時刻牢記主體意識和本位意識,將兩者有機整合起來,并落到教學實處,才能上好一堂語文課。結合教學實際,筆者簡要論述了自己的教學想法和體會,以期為同仁提供借鑒。
一、尊重學生,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既是教師的,又是學生的,但歸根結底還是學生的,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因此,教師要學會尊重和傾聽學生的發言,并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有時候,學生提供的答案,并不是教師備課預設的答案;有時候,學生的口頭表述,并沒有達到教學要求;有時候,學生認真思考的結果,完全與答案背道而馳,但這又何妨?課堂本來就是允許學生犯錯誤的地方,尤其是語文課堂,更應是學生思想馳騁的天堂。如果在語文課堂上,只有教師的聲音,沒有學生的聲音,那語文教育的意義何在,學生學習的意義又何在?
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會給每位學生話語權,為每位敢說話的學生點贊,給每位說得好的學生鼓掌!這樣的語文課堂,充滿著書聲瑯瑯和掌聲陣陣,有效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精心設計,做一份精彩的教學預案
蘇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兒的一封信》是九年級語文課本中的一篇課文,作者是一位父親,在面對14歲女兒關于“愛情是什么”的提問時,沒有貿然地提出質疑和批評,而是采用書信的形式,借助童話故事和女兒進行交流。作為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讀懂書信,進而試著認識、感悟,并逐步理解愛情,又不沉迷于不必要的討論和爭議中,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筆者有幸聆聽了羅教師對于這堂課的講解。羅教師用精彩的課堂不僅告訴學生,而且告訴了筆者,原來語文課還可以這么美麗。羅教師的教學設計很簡單:一個問題、一則故事、一句話語、一位父親,四個環節環環相扣,一氣呵成,不僅教學思路清晰,而且課堂教學可放可收。由此看出,羅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非常強。
受此啟發,在設計《短文兩篇》這篇自讀課文的教學流程時,筆者考慮最多的是如何緊扣自讀課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同時兼顧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新課程標準》對這一學段提出的教學要求,從而營造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讓語文課大放光彩。為此,筆者認真聽取了許多教師的意見,仔細閱讀了教案,教學課件也是數易其稿,從初稿的13張,到第7稿的8張;從最先設計的八九個問題,到刪繁就簡后的四個討論題,教學思路漸趨清晰:朗讀、自讀、比較讀,力求做到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巧妙的設計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內涵,而且能為語文課堂教學增色不少,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熱烈討論、準確表述,充分印證了筆者的想法,只有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巧妙的教學流程,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此外,筆者還利用日常積累的材料,在課堂上大膽地進行延伸。如在教學《蟬》時,筆者列舉了“漸凍人”龔勛惠的勵志事例,不露痕跡地對學生進行了生命意義和生存價值的教育。
三、注重細節,增添語文課堂色彩
筆者認為,上課當如烹小鮮,要注重細節。在語文教學中,有時看似平常的一個環節或是教學設想,實際上卻經歷了千錘百煉、反復打磨。也唯有別出心裁,才能在實際操作中游刃有余。
如板書設計時,教師要做到簡潔清晰、重點突出、美觀大方;問題設計時,教師應探究設問的必要性、邏輯性和延伸性;在設計導入部分時,教師既要確保新穎獨特,又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偏離主題,誤導學生的學習等。
如《貝殼》的主旨句是:“是不是也應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一絲不茍呢?”這是一個反問句,如何讓學生感悟到這句話,進而理解作者的感情和用意呢?筆者為此設計了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的答題環節。在對句式轉換、對比朗讀過程中,學生不斷地增強語氣,漸入佳境,不需要筆者多說什么,學生自然而然地就體會到了反問句的作用。
別人的一堂好課,是有很多值得教師借鑒的地方,筆者深知自己距離上“好課”還有一段距離,但這也是筆者前進的動力。愿在語文教學的路上,每位教師能永遠保持新鮮感,永葆激情,讓語文課堂激情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