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揚
摘要:在《祝福》一文中,魯迅先生濃墨重彩地刻畫了祥林嫂這位普通勞動婦女的形象,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狀態。本文通過多角度解讀祥林嫂的形象,揭開了當時的歷史表層,深入探究其深層歷史的晦暗。
關鍵詞:《祝福》 祥林嫂 悲劇形象
一、結合女性地位,解讀祥林嫂的悲劇形象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中國數千年的“男權”主導思想根深蒂固,女性成為附屬品般的存在。孔子曾提出“女子無才便是德”“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等男尊女卑思想,后繼的儒家雅士又不斷填充和強化了這一思想,導致女子在強大的男權觀念灌輸下漸漸喪失人權。20世紀20年代,中國新文化運動開始了,新思想學者倡導新思想和新文化,批判舊思想和舊文化。其中,女性地位問題在這次思想革新中尤為突出,魯迅先生的《祝福》便是對這一時期女性地位問題的具體表現。
在《祝福》中,祥林嫂是江南農村一位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勞動婦女,是食物鏈最底層的人物。在辛亥革命爆發前,年齡不大的祥林嫂便成了寡婦,未有子嗣。她婆婆想把她賣給別人,她被逼無奈只好連夜逃到魯鎮,在魯四老爺家當幫傭,得到了太太的歡心。然而,她還是被婆婆找到了,逼迫她與賀老六成親。所幸賀老六為人忠厚善良,但之后賀老六因還債累病而死,緊接著因為祥林嫂的疏忽,自己的兒子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了魯四老爺家。她怕死后被閻王分尸,把一年的工錢拿去捐了土地廟門檻。當她在祝福之夜興沖沖地端出供品時,魯家的不平待遇又給予了她重創。從此以后,祥林嫂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魯家趕出門,當了乞丐。最后在一個祝福之夜,她被凍死在漫天風雪中。
女權主義學者認為,婦女之所以長期處于依附地位,甚至被物化,最為關鍵的因素便是其性別角色的地位。而社會對于婦女的剝削,則是依據禁錮女性性別角色的各種條條框框,這些帶有強迫性質的規定把婦女限制在大男子主義者所圈劃的活動范圍內——家庭,把母親、主婦、妻子等標簽牢牢套在女性身上。在男權至上的時代,女子除了履行自己的角色職能之外,別無他法。社會對于女性的評價以及女性本身對自己的價值認定,依據的尺度是看她是否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而對這個社會做出的貢獻及所處地位的高低。因此,女性如果丟掉了“母親”“主婦”及“妻子”的角色頭銜,那么就可以評定為其存在價值的喪失。而祥林嫂的悲劇正是因其各種角色職能喪失后的無路可走。
二、結合社會環境,解讀祥林嫂的悲劇形象
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是當時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代表,她身上被標記著勤勞、質樸、善良、頑強等品質屬性,她處在被剝削的社會最底層,雖有心抵抗命運,卻無奈力不從心,又加之社會不善待她,致使她遍體鱗傷,被黑暗所吞噬。祥林嫂的悲劇不單單是她一個人的悲劇,也是整個社會的悲劇,更是整個時代的悲劇。
祥林嫂生活在一個禮教吃人、人們麻木不仁的大社會環境中。在《祝福》中,魯四老爺有三次皺眉:第一次皺眉是祥林嫂躲避被婆婆賣,到魯四家當幫傭,他得知祥林嫂是一個寡婦;第二次皺眉是在魯四老爺得知祥林嫂從婆家逃出來之后,表明他一個受正統朱明理學長期浸染的讀書人,是看不慣祥林嫂夫逝后,不聽從婆婆安排而出逃的行為,甚至充滿厭惡;第三次皺眉是祥林嫂再到魯鎮的時候,魯四老爺認為祥林嫂喪夫喪子,傷風敗俗,絕不能沾手祭祖。
誠然,這只是一個小環境里發生的小故事,但無疑是當時整個大環境的一個縮影。雖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是中國農村的情況依然“年年如此”。在這個依舊受傳統禮教影響的封閉小鎮,人們的思想依舊停留在“未開化”階段,這樣麻木不仁、冷酷無情的社會環境必然會上演祥林嫂的悲劇。
總而言之,祥林嫂的悲劇不單單只是個人因素造成的,其根源在于封建社會極端虛偽和殘酷的本質,具有深刻的社會性和警醒性。因此。對于祥林嫂人物形象的解讀,我們唯有從當時女性地位、社會環境、家庭狀況和自身性格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才能更好地走進祥林嫂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蘊藏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