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文
摘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教學是教師教好書的畢生追求,興趣學習是學生學好知識的動力引擎,興趣是個人對課題有意選擇并力求認識的一種傾向,興趣是求知的重要動力。用興趣作紐帶,來揭示教學相長的相互關系,力求說明只有引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產生興趣,才是學生學好初中化學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化學 學習興趣 實驗教學
化學課在初中的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但是化學課在九年級才開課,開課比較晚,造成很多學生對于習慣性的學習其他的科目,而對化學課有排斥心理。如何才能激發、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一、精心設計教學,誘發學習興趣
每上一堂新課,要善于利用情境、通過情境導入、巧妙結合教材組織教學活動,使學生迅速產生學習興趣,進入學習狀態,并能始終保持課堂上最佳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學習狀態。不僅新課導言需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也必須精心準備,運用教學技巧設置問題和懸念是激活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方法。根據教材內容在課堂上提出帶有懸念的問題,引導和啟發學生去分析、思考、判斷,隨著學生對問題的關注、思考和投入,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被激活起來了。例如,教學“二氧化碳的性質”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先提出一個懸念性的問題:印度尼西亞一個島上有一條峽谷,當有人牽著羊或狗進入這個山谷時,羊或狗就會暈死過去,人往往因為蹲下去救護羊或狗而暈倒死去,所以人們稱之為“死谷”。然后,讓學生思考、分析,解開這個謎。課堂教學內容中設置懸念,可以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活躍和保持良好的課堂氛圍。
二、重視化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是培養學習化學興趣的源泉。演示實驗生動、鮮明,可以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演示實驗中興趣盎然的觀察能活躍學生的思想,形成積極思考的氛圍,從而使學生學到化學知識。如在講實驗室制氫氣是用鋅而不是用鎂或鐵的原因時,增加了這樣一個演示實驗:分別用鋅、鎂、鐵三種金屬與稀硫酸反應,讓學生觀察現象有何不同,再由學生得出為何不用鎂、鐵而用鋅的原因。這也為以后學習金屬活動性順序打下了基礎。再如在講氧氣的鑒別時,我先沒有講鑒別方法,而是用一個帶火星的木條,分別插進兩個集氣瓶中,一瓶是氧氣,一瓶是空氣。讓學生由觀察到的現象得出鑒別氧氣的方法,逐步培養觀察能力。
教師還應多為學生創造動手參與、動腦思考的課堂氣氛,盡可能地將一些演示實驗變為學生的小組實驗。還可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提出改進實驗的思路和方法,變被動為主動,充分調整、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化學課的興趣。如在學習“燃料的燃燒對環境的影響”這一課題時,組織學生進行三個實驗:一是“樹葉與酸雨”的反應;二是“鎂條或鋅粒與酸雨”的反應;三是“大理石與酸雨”的反應。實驗中老師講學生操作,做一個實驗,填寫一個實驗的筆記和結論。三個實驗做完了,三個結論也整理好了。這種措施,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促進了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學生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避免了教師一人講解或演示,學生被動聽、看的局面。同時,學生通過親自實驗,認識到“酸雨”的危害的嚴重性,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以及發展新型無污染能源的緊迫性,使他們從小就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同時,學生也有進一步學好化學知識為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欲望。
三、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增強學習興趣
豐富多彩的化學課外活動,對于九年級學生來講,是極具誘惑力的,可以組織學生有針對性的深入到社會實際中去,來了解社會實際中與化學有關聯的知識,例如,燒水的壺用久了,壺的里層往往有一層白色的“鍋垢”,水壺使用的時間越久,積存就會越多?!板伖浮本烤故悄睦飦淼哪??又如,維生素又叫維他命或生活素,它是我們身體中所必需的養分,如果身體中缺少了它,就會發生一定的生理上的病癥。那么,維生素是什么東西呢?教師還可以將化學知識與生活環境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持續發展的教育。對于“自然資源過度消耗”“濫用農藥、化肥的后果”等有關環境保護和持續發展的弊端和問題知之甚少、認識淡漠,造成亂開發資源和污染環境的社會問題。可見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感受化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提高未來國民的素質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科成績無疑是思想教育和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這也是教師提高初中生學習化學興趣的原因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