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編者的話:最近,打造“中國硅谷”——粵港澳大灣區成為熱點話題。有分析認為,硅谷成為創新企業的搖籃,與斯坦福大學密不可分。與哈佛商學院相比,斯坦福大學有更強的商業孵化能力。同理,業內人士認為,比起注重理論分析的傳統商學院,由企業家創辦的、傳授實戰經驗的大學對企業經營更有幫助。不過,“企業家大學”真能培養出下一個馬云、喬布斯嗎?
“我們相信:堅守底線,完善社會才是真正的企業家精神。它體現在我們面對誘惑和痛苦時所作的每一個決策。在這里,我們學習和探究的是,如何避免失敗,把握未來。”幾句實在的“校訓”醒目地出現在湖畔大學網站的首頁。這所只面向企業家的大學位于杭州西湖鵒鵠灣附近,由柳傳志、馬云、馮侖、郭廣昌、史玉柱、沈國軍、錢穎一、蔡洪濱、邵曉鋒9名企業家和學者于2015年共同發起創辦,馬云出任首任校長。不僅上述9位校董大名鼎鼎,在其公開的三屆學員名單里,也不乏人們熟悉的名字:汪小菲、王利芬、周航、霍啟文、胡海泉、羅振宇等。
阿里巴巴公關部相關負責人趙智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馬云認為,未來三五十年,中國將在世界中承擔巨大責任,他希望湖畔大學培養出來的企業家能擔負起這份責任。因此,湖畔大學的辦學宗旨是,專注于培養擁有新商業文明時代企業家精神的新一代企業家。
據了解,湖畔大學每年一屆,學制3年。學員申請條件為:創業3年及以上的企業決策者;企業年營業收入超過3000萬元,公司規模超過30人;有3位推薦人,其中至少1位為湖畔大學指定推薦人(包括9名校董、31名企業大佬組成的保薦人和100多位湖畔大學校友)。公開信息顯示,該大學2015年第一屆學費為28萬元,2016年和2017年學費均為36萬元。
在今年3月第三屆湖畔大學開學典禮上,教育長曾鳴透露,第三屆學員的錄取率是4.07%,低于斯坦福本科錄取率(4.4%),而這一數字明年有可能降到2%。曾鳴表示,學校招生標準的意義在于,告訴求學者:湖畔大學不是來教你掙錢的,也不是教創業者如何活下去,而是一起研究如何讓企業活得長、活得久、活得健康。
在這個企業家云集的特殊大學,到底如何上課,能學到什么?湖畔第一期學員、品牌聯盟董事長王永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湖畔課堂比較私密,學員的手機都要上交,也不準錄音。在3年學習中,前兩年是集中學習,每2個月上一次課,每次四五天,后一年為跟蹤期。9名校董、11名企業家保薦人、30名教授、45名創業者都會通過這個平臺進行創業經驗分享。具體課程及內容安排之前是對外保密的,目前正逐步走向公開。
據王永介紹,湖畔大學的重要特色之一是研究失敗,阿里幾乎所有核心高管都來講過課,從不同角度分析阿里的經驗教訓。王永印象比較深的是,史玉柱講了一些從未公開的失敗經歷和故事。“這種實操型的教學,是專注于理論分析的商學院無法比擬的。”
王永說,通過學習,他收獲了很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首先,認識了很多優秀的創業者,毫無保留的經驗分享對于創業者格外珍貴;另外,強化了個人作為創業者面對失敗和應對失敗的能力。個人格局也得到很大提升,對于使命、愿景和價值觀的認識越來越深入。
據了解,在湖畔大學的學員中,第一期學員互聯網從業者比重比較大,第二期這一比重明顯下降,第三期的44名學員中,來自實體經濟的企業家增多,其中家族企業二代接班人明顯增加。
不過,對于湖畔大學現象,業界也有不同看法。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湖畔大學對入學學員有比較嚴苛的門檻,學費也較高,“這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并非面向草根創業者,那些頂級企業的創業經驗惠及的只是少數人。這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精神有著明顯區別。”曹和平認為,這樣的學制模式很容易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企業家圈子,“就像銀行家圈子和貴族圈子一樣,都是針對一定群體的。”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企業家辦學校,教授自己的創業經驗或失敗教訓,傳承企業家精神,對于社會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也要防止學校淪為一個關系平臺,進行利益輸送。他認為,近年來,MBA、EMBA等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催生了“利益幫派”,受到一些質疑,這為企業家辦學敲響警鐘。▲
環球時報2017-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