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義
6月22日,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農夫山泉)發布一則告消費者書,稱“四年過去,經過種種努力最終無果”于是撤回對《京華時報》的起訴。在這份簡短文字的最后,該公司表達了對法律秩序的失望和無奈,引發不少網民評論。
其實,這本是一起由負面新聞報道引起的名譽權和損害賠償請求權民事案件,梳理一下,處理的辦法其實是很多的。
首先,農夫山泉可以危機公關事件對待和處理,運用得當,其及時性和時效性是顯而易見的。其次,可以向行業主管部門反映情況,爭取主管部門的支持,及時化解危機。再次,可以僅就名譽權案件進行訴訟,應當可以和解或在較短時間內得到裁判結果。最后,在名譽權案件結案后,可視具體情況決定是否提起民事賠償之訴。
事實是農夫山泉一股腦以名譽權和損害賠償兩個訴由告到法院,且請求賠償超過兩億元人民幣。就一個在北京地區有一定影響力的地方報紙來說,既然敢連續76篇報道農夫山泉的負面新聞,說明是做了相當多功課的,并不能簡單認定屬于道聽途說的
虛假報道,不然,法院應當很容易審查識別證據,并及時做出相應裁決。正是因為案件情況復雜,法院才沒有倉促審理并裁決。
另外在訴訟策略選擇上,應當考慮到案件爭議的復雜性,多達76篇新聞報道,每一篇都會有不同側重,逐一核實解決就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而如果就主要問題切入,避免細節的糾纏,相對更容易進行判斷和解決。這個問題即便在法治相對健全的西方國家,馬拉松式的訴訟也比比皆是,外國的當事人也是在自己的法律制度面前顯得很無奈。
不過話說回來,長達四年的時間,法院應當隨著當事人舉證質證的進展,審理工作也要隨之有較大進展,不應停留在原地。當然,或許農夫山泉不申請撤訴,法院也要很快作出裁判結果。但僅就本案的審理程序來說,按照普通一審案件六個月的審理期間是過長了。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49條規定:“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準,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準。”
但即便可以延長審限,原則上也只能各批準延長一次,不能動輒延長三年多。法治講究的是公正和效率,二者不可偏廢。法院審理時間過長,有的長時間不開庭不判決,熬得當事人失去了耐心。對于案件多、法官少的法院,應當考慮適當增加法官員額,并且對于這類社會影響大、審理難度大的案件,要由有經驗的資深法官主審,增強司法公信力,讓全社會篤信法治就在身邊,我們能夠建立起應有的法治秩序。
是不是因為個別案件沒有及時處理就沒有了法治,我們就要對法律秩序失望和失去信心呢?個別案件的拖拉或不公平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恰恰是改革的絆腳石,與保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背道而馳。我們應認識到,法治建設是個漫長的過程,當前正在進行的司法改革就是以追求公平正義為目標,堅定全體國民的法治信念,滿足全體國民的法治期待,盡快實現進入法治社會的夢想。▲
(作者是法律學者)
環球時報2017-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