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豪 楊種學
摘 要:計算機專業中職與本科“3+4”分段培養模式對于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有重要意義。文章針對當前“3+4”分段培養模式研究現狀,從中職、普通本科貫通培養模式中的招生機制、轉段機制、培養方案和教學管理幾方面,同時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詳細闡述“3+4”分段培養模式的轉段升學實施方案,旨在為全省其他試點院校的計算機專業分段培養項目提供實踐經驗,做好中職、高等學歷教育銜接貫通工作。
關鍵詞:“3+4”分段培養模式;計算機專業;轉段升學實施方案
1 計算機專業中職與本科“3+4”分段培養模式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計算機專業中職與本科“3+4”分段培養模式是在中職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展對口自主招生,進行中職、本科“3+4”分段培養高素質、創新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江蘇省、廣東省、山東省、上海市等10幾個省市已經在2012年啟動中職與應用型本科“3+4”分段培養,很多國內外的教育者也進行了相關的研究。文獻[1]指出要在中職升本科項目中明確技術本科與普通本科的錯位發展,確定了以技術培養為核心,強化實踐操作能力,培養“敬業、專業、樂業、創業”的高素質實踐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2-3]。“3+4”項目在國內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在招生機制、轉段機制、培養方案、教學管理等方面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研究和嘗試。
在國外,中專學校的畢業生可以升入本科攻讀學士學位,甚至可以攻讀碩士和博士,這樣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教育體系。美國以社區學院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發展模式,美國的社區學院辦學和企業的關系比較密切,專業的設置是根據企業的需求,還有相關的董事會進行監督。董事會不僅起到監督的作用,還可以保證學院的教學質量。另外,由于美國有完備的學分認證系統,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能夠進行有效的銜接。德國主要教學模式有雙元制,企業和職業學院進行合作,引入雙元制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形成雙元制職業教育與雙元職業繼續教育體系,使得接受中職教育的學生進入高等院校[4-5]。德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提出雙元制職業教育、雙元制繼續教育、雙元制高等教育的3級體系方案。澳大利亞推出TAFE這一終身教育體系,公布全國統一的澳大利亞資格框架(AQF),把學校、職業教育與培訓及高等教育各部門所頒發的資格證書納入體系。回看我國的普高教育和中職教育,則發現長期存在著“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尷尬局面,中職教育的社會認可度和吸引力偏低,沒有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
2 計算機專業中職與本科“3+4”分段培養模式的研究內容
教師要立足“中職升本”教育的特殊性和培養定位,積極開展相關的理論研究工作,邊研究邊實施并廣泛征集各方面的經驗和建議。根據反饋信息,我們對計算機專業“3+4”分段培養模式的招生機制、轉段機制、銜接機制、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和完善,最終形成比較成熟的計算機專業“3+4”分段培養模式。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5方面。
1)發達國家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貫通以及應用型計算機人才的培養。
教師可對美德澳等發達國家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貫通和銜接進行比較,分析各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以及實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從而為我國建構多元化職業教育模式提供參考借鑒。美國的社區學院辦學以校方為主,與企業取得緊密聯系,根據企業需要設置專業。德國以雙元制為主要教學模式, 將卓有成效的雙元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引入高等教育領域,與企業及職業學院合作,構建雙元制職業教育與雙元職業繼續教育的體系,為接受過職業教育的青年人提供進入高等學校深造的機會。
2)中職與本科“3+4”分段培養項目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施。
教師可在“3+4”分階段培養模式下,設置本科與中職無縫對接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等職業學校和本科學校共同討論形成銜接貫通的課程體系,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較強計算機實踐創新能力和較高社會適應性,能夠勝任社會發展相關領域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3)中職與本科“3+4”分段培養項目轉段方案的制訂與實施。
根據江蘇省關于進一步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試點項目轉段升學工作的意見,南京曉莊學院組織合作中職院校,成立轉段考核工作領導小組并明確具體工作部門;負責轉段考核的領導、協調和組織實施并且共同研究制訂轉段升學考核方案,明確課程考試、過程考核、綜合評價的內容和要求。
4)中職與本科“3+4”分段培養項目招生計劃和錄取工作的完善。
教師可完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中職與本科“3+4”分段培養項目招生制度,將職業教育考試招生納入學校的招生考試規劃中,擴大計算機專業“3+4”項目的招生規模;繼續完善錄取工作,招生就業處領導直接參與“3+4”工作小組,做到錄取工作的公正和公開。
5)中職與本科“3+4”分段培養項目的教育研究和教學管理。
教師要加強中職與本科“3+4”分段培養項目的教育科學研究,為人才培養工作提供理論基礎。目前,“3+4”項目教育處于探索發展階段,理論和實踐研究都很不足,需要積極開展相關的理論研究和教學改革,為項目的實施提供有力的支撐;同時需要積極推進職教科研機構、高校、企業、政府相關部門之間的合作,開展相關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3 計算機專業中職與本科“3+4”分段培養模式的轉段升學實施方案
3.1 “3+4”分段培養模式的實施原則
(1)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培養的原則。轉段升學考核要推動中高等職業教育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過程的相互銜接,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考核內容要重點體現前段教育文化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同時也要體現后段教育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要求,保證培養的連續性、銜接性和貫通性。
(2)重點突出職業教育特點的原則。轉段升學考核應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建立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升學考試制度;要圍繞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總體目標,重點推進“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改革,著力加強學生文化基本素質和專業基礎能力考核,探索推進文化素質考核與職業技能考核的融通。
(3)公平公正的原則。轉段升學考核把促進公平公正作為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深入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完善制度設計,強化信息公開,優化過程管理,切實保障轉段升學的機會公平、程序公開和結果公正。
3.2 “3+4”分段培養模式的組織實施
(1)轉段考核工作在教育廳的統一領導下,由本科院校成立轉段考核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轉段考核、綜合評價、面試等工作。
(2)各前段學校均要成立相應轉段考核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轉段考核的組織、協調和有關善后工作。轉段考核領導小組由分管招生、教學、紀委工作的校領導和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
(3)各后段學校要嚴格程序,嚴肅紀律,確保轉段考核測試工作公開、公平、公正。各相關專業要按要求認真制訂并及時公開考核具體工作方案,嚴格考核程序,嚴密組織考核各環節工作,及時公示考核測試結果。每個階段的過程考核結果經公示無異議后,應及時報本科院校備案;綜合考核結果及時通知考生本人。
3.3 “3+4”分段培養模式的具體實施內容
1)文化課基礎考核。
(1)文化課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英語。語文、數學、英語分別于第2學期末和第4學期末進行統考,統考一般由市職業教育教研室組織。
(2)文化基礎課過程考核:重點考核學生學習期間各類主要課程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
(3)文化課課程學期或學年總評成績不及格者,可在下一學期開學兩周內給一次補考機會。補考由學生所在的前段學校組織,非統考課程補考試卷由前段學校負責,統考課程補考試卷由市職業教育教研室確定,補考試卷難易程度與正常考試相當,不降低標準。補考成績60分及以上者按60分計;60分以下者按實際成績計。
2)專業課程與職業技能考核。
(1)每個專業確定1門專業基礎課:計算機組裝維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參加市級統考;特殊情況下也可由本科院校與市職業教育教研室聯合組織。
(2)每個專業確定2門或2門以上專業核心課程參加本科院校組織的統考,專業核心課程統考時間根據教學計劃確定。專業統考課程總評成績要求達到70分以上。其他專業課程考核由前段學校自行組織,本科院校負責督查指導。專業課程過程考核成績的認定標準參照文化基礎課程成績認定標準。專業課程總評成績不及格者,可以在下學期開學兩周內給予一次補考機會。非統考課程補考卷由前段學校負責,統考課程補考試卷由本科院校負責,補考試卷難易程度與正常考試相當,不降低標準。
(3)職業技能考核。至少獲得1個本專業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英語通過江蘇省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三級B類考試或公共英語二級考試;計算機通過全國計算機一級考試或獲得勞動部OSTA中級操作員證書。
3)綜合評價。
在全部文化課程和專業課程考試都合格的前提下,教師可對進入試點項目的學生進行綜合評價:①德育考核合格,占綜合評價成績的20%(前段學校負責);②專業實習成績合格,占綜合評價成績的20%(前段學校負責);③面試考核成績,占綜合評價成績的45%(本科院校負責);④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占綜合評價成績的10%(按普通高考要求,在第6學期的3月份到指定醫院體檢);⑤參加過1次以上的社會實踐活動,占綜合評價成績的5%(前段學校負責)。
進入試點項目的學生只有綜合評價達到70分以上,方可轉入本科院校就讀。對于其中任何一項考核未達標者,如果學校下一屆開設相同專業項目試點班,可轉入下一屆試點班學習;如果學校下一屆未開設相同專業,則以中專學歷畢業。
4 結 語
“3+4”分段培養模式以構建縱橫貫通、立體型、高素質、創新應用型工程人才培養為目標,強化了“統籌規劃,合作共贏”的理念,積極探索系統培養人才體制,加快形成現代職業、學歷一體化教育體系,系統化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增強了職業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輸送功能,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國琛, 鄧長輝, 彭緒梅, 等. 技術本科教育發展的思路與實踐探索——以大連海洋大學為例[J]. 高等農業教育, 2014(12): 8-11.
[2] 夏建國. 技術本科教育概論[M]. 上海: 東方出版中心, 2008: 122-123.
[3] 易麗. 技術本科教育在“跨界”中尋求特色發展之路——技術本科教育發展論壇綜述[J]. 職教論壇, 2013(1): 18-20.
[4] 李平. 借鑒德國職業教育先進經驗 探索應用型本科教育之路——基于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辦學特色的思考[J]. 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 2012, 26(3): 60-62.
[5] 劉其兵. 德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特征和啟示——以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為例[J]. 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 12(1): 19-21.
(編輯: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