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樂梅

[摘要] 目的 研究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取石術后的護理策略。方法 該次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間在該院進行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取石術治療的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將52例患者計算機隨機分為兩組,26例/組。其中,一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對照組),另一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干預(觀察組)。對比兩組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以及并發癥發生率。 結果 觀察組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明顯比對照組患者優(P<0.05),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結論 對行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取石術后的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積極的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膽道結石;糖尿病;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取石術;護理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2(a)-0100-02
膽道結石在普外科或消化內科疾病中較為常見[1],臨床上常使用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取石術處理膽道結石,其治療效果較為理想。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在采用此種術式治療時,糖尿病會使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增加,因此在術后應加強控制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2],改善預后。該次旨在探討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取石術后的護理策略,該院將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52例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52例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屬于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間)作為研究對象,計算機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有26例患者。術前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為7~16 mmol/L,平均(10.26±3.41)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為6~18 mmol/L,平均(11.45±2.54)mmol/L。術前52例患者均經B超和CT檢查確診為膽道結石,所有患者均知情該次研究內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對照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范圍38~65(46.35±4.74)歲。觀察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范圍39~66(46.41±4.78)歲。對照組和觀察組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基線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為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對照組),在術后,叮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持續24 h不間斷心電監護,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的觀察,若發現患者出現面色蒼白、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臨床癥狀時,及時進行對癥處理。術后叮囑患者禁食1~2 d,予以靜脈輸液,使患者缺失的營養和水分得到補充,飲食注意從流質食物、半流質食物過渡到普食,由專業的營養師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學的食譜,攝入足夠的能量;做好口腔護理。
在上述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對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觀察組),具體操作如下:(1)心理護理:在與患者的交流中,將膽道結石、糖尿病以及胰膽管造影取石術的優勢告知患者,減輕患者對預后的擔憂,告知患者控制能量攝入對血糖水平的影響,并將鼻膽管引流的目的和作用告知患者,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將鼻膽管留置引流期間需注意的事項告知患者及其家屬,使患者的擔憂、焦慮情緒減輕。(2)鼻膽管留置的護理:在患者臥床休息時,在其鼻翼兩側面頰部固定鼻膽管,在記錄鼻膽管的位置后,在床旁掛好引流袋,對引流液的性狀、顏色和量進行觀察并記錄,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通知醫生處理異常情況。增強巡視次數,遵醫囑定期沖洗鼻膽管,使用50 mL注射器抽吸抗生素溶液進行沖洗,在遵循無菌操作原則下緩慢推注。(3)血糖控制的護理:根據患者的營養情況和病情指導患者科學飲食,適量補充靜脈輸液中的能量和營養,在患者可自主飲食后,對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的變化進行定時監測和記錄,以此結果對降糖藥物的使用劑量進行調整。(4)并發癥的護理:①大出血及穿孔: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尿量以及意識情況進行觀察,建立靜脈通路,做好保暖、止血以及吸氧等措施。觀察并記錄患者鼻膽管引流液的性狀和數量,若存在出血性液體、血壓下降等情況,則可能出現膽道出血;若患者出現腹膜刺激以及上腹痛加重情況,則可能出現穿孔,需及時匯報醫生進行對癥治療。②急性胰腺炎:在術后以及術后第2天清晨采取患者空腹狀態下的靜脈血,根據血淀粉酶的結果判斷患者是否并發胰腺炎,患者出現血淀粉酶升高和惡心嘔吐、持續上腹部疼痛等情況,則可能出現胰腺炎,護理人員應將禁食禁水的時間延長,進行胃腸減壓以及予以補液、抗生素和胰酶抑制劑等處理。③低血糖的護理:患者夜間空腹時容易出現低血糖現象,需安排護士或家屬陪護在患者病床邊,發現患者出現面色蒼白、四肢顫抖和冷汗等情況,及時反映給醫生,對胰島素用量進行調整,并給予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推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以及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方法
將該文數據錄入到SPSS 20.0軟件統計學進行處理,用%表示并發癥發生率,以[n(%)]形式表現,使用χ2進行數據檢驗,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血糖控制水平,用t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經過護理后,觀察組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通過統計得知,觀察組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均出現1例低血糖,并發癥發生率為3.85%。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3.08%,包括膽道感染加重2例,膽道大出血1例,胰腺炎1例,腸穿孔1例。兩組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較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3,P=0.04<0.05)。
3 討論
糖尿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需終身治療。早期通過健康教育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狀況,將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圍內[3]。針對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取石術后的糖尿病患者,應將高血糖的危害告知患者,提高患者對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視度[4],有效控制病情進展。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術后護理對于預后效果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常規的護理模式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并不能有效控制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出現較多的并發癥,影響患者創口的愈合,使住院時間延長。
在該次研究中,通過心理護理能夠使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認識到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性,積極配合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操作[5],同時還能消除患者的顧慮,減輕其不良情緒,避免造成血糖水平上下波動[6];鼻膽管引流能夠使膽道壓力減少,避免膽汁刺激乳汁切口[7-8],實施鼻膽管護理,可使鼻膽管保持通暢,防止管腔堵塞、打折以及受壓情況的出現,還能及時發現患者的異常情況,便于醫護人員及時進行相對應的治療和護理干預;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術后常會出現惡心嘔吐癥狀,使口服降糖藥的效果受到影響[9],因此需通過靜脈輸入或皮下注射的方式控制血糖,血糖控制的護理能夠為患者補充足夠的營養和能量,減少低血糖事件的發生,避免患者因低血糖出現摔跤以及墜床等不良事件[10];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術后并發癥以急性胰腺炎、膽道出血或穿孔、低血糖等為主,通過并發癥護理,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的痛苦,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11],促進患者的身體恢復。
該院將收治的52例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計算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其基礎上加用綜合護理干預。觀察組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7.06±1.00)mmol/L和餐后2 h血糖(9.15±1.62)mmol/L均優于對照組(P<0.05),并發癥發生率(3.85%)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應用在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取石術后的效果優越。
[參考文獻]
[1] 劉媛,夏海萍,李志英.膽道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取石術后的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6):29-31.
[2] 上官海琴.膽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24):155-156.
[3] 唐春艷.綜合護理干預在膽結石合并糖尿病50例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5,24(22):134-135.
[4] 張瑜.膽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的護理措施[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2015,2(32):6683.
[5] 郭慶蘭.糖尿病合并膽囊結石病人的圍手術期的護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11):163-164.
[6] 姚建英.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3):406-407.
[7] 王水俐.膽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23):98-99.
[8] 尹秋麗.圍手術期針對性護理在肝葉切除手術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管結石患者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3):523-524.
[9] 尹麗娟.探討圍手術期護理對膽管結石并胰腺炎、糖尿病及并發癥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2):194.
[10] 龔云.膽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護理[J].當代臨床醫刊,2016,29(6):2734.
[11] 王麗,趙炎,安旭娜.膽囊結石合并糖尿病的圍手術期護理[J].河北醫藥,2013,35(24):3809-3810.
(收稿日期: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