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華+林棱+姚瑾+楊文韜+陳凝

[摘要] 目的 探討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并總結預防措施。 方法 選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該院收治的 50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為觀察組,以及同期住院接受治療的 50 例糖尿病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為對照組, 對兩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觀察影響感染發生的因素,并且尋找預防措施。 結果 兩組間血糖控制不佳、 高膽固醇血癥、 β2 微球蛋白異常及 D-二聚體異常,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同時患者血糖難以控制、 出現高膽固醇血癥、β2 微球蛋白異常及 D-二聚體異常等因素,成為主要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影響因素。 結論 積極控制患者血糖、 血脂及微球蛋白及 D-二聚體水平等可有效預防糖尿病肺部感染的發生。
[關鍵詞] 肺部感染;糖尿病;危險因素;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 R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2(a)-0037-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lung infection, and summarizes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Select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6 in our hospital of 50 case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50 cases of diabetes without pulmonary infection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 to analyze clinical data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observ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fection, and to find preventive measures.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oor blood sugar control, hypercholesterolemia, beta 2 microglobulin anomalies and D - dimer, compar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and blood glucose in patients with difficult to control, hypercholesterolemia, beta 2 microglobulin anomalies and abnormal factors of D - dimer, become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diabetic lung infection.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control blood sugar, blood fat and micro globulin and D - dimer level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pulmonary infection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Key words] Lung infection;Diabetes;Risk factors;Preventive measures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疾病,對人們的生命健康有著嚴重的影響。糖尿病患者最常見并發癥中包括肺部感染,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具有多種臨床表現,并且感染速度較快迅速,病情容易發生惡化,難以徹底根治,嚴重影響患者治療效果,有時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必須給予重視,并積極防治,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該次研究為探討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總結出有效的預防感染措施,現對該院50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該院收治 50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為觀察組,及同期住院接受治療的 50 例糖尿病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為對照組?;颊咛悄虿≡\斷均符合 WHO 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及分型;患者知情并同意該次研究。觀察組患者均經臨床表現、X線胸片、 胸部 CT 及痰菌檢查確診為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觀察組:男性患者 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 52~85歲,平均(68.71±4.24)歲; 病程病程 3 個月~7年,平均病程(3.1±2.5)年。對照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 53~86歲,平均(66.98±4.51)歲; 病程病程 4 個月~8 年,平均病程( 3.9 ± 2.2 ) 年。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基本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規治療方法,補充胰島素,對血糖水平實施控制,針對各類合并癥對癥治療,了解患者實際病情,針對性予以預防性抗生素。詳細記錄患者脂肪肝、高血壓病、血糖水平難以控制、膽固醇、三酰甘油、β2 微球蛋白、 D-二聚體及尿酸等情況。
1.3 診斷標準
合并高血壓病診斷以兩日患者血壓收縮壓超過 140 mmHg和(或) 舒張壓超過90 mmHg為準;血糖水平難以控制以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未達到我國糖尿病診治指南中規定指標;脂肪肝以肝臟影像學表現符合彌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學診斷標準;高三酰甘油血癥以患者血脂超過 1.70 mmol/L為標準;高膽固醇血癥以患者膽固醇超過5.7 mmol/L為標準;β2 微球蛋白異常以 β2 微球蛋白超過 1.95 mg/L為標準;D-二聚體異常以 D-二聚體超過 200 μg/L為標準;高尿酸血癥以尿酸超過 420 μmol/L為標準[1]。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單因素分析
通過分析影響糖尿病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單因素結果可知,血糖控制不佳、高膽固醇血脂、β2微球蛋白異常、D-二聚體異常是影響糖尿病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單因素(P <0.05)。
2.2 多因素分析結果
影響糖尿病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結果可知,血糖控制不佳、高膽固醇血脂、β2微球蛋白異常、D-二聚體異常為導致糖尿病合并肺內感染的危險因素。
3 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三大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的高血糖,營養物質代謝發生紊亂,且機體免疫功能下降,非常容易并發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糖尿病并發肺部感染,使患者無法有效的控制血糖,進而加重患者的病情,導致糖尿病的死亡率不斷增加[2]。根據本組實驗結果顯示,常見導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發生的主要因素包括血糖控制不佳、 高膽固醇血脂、 β2微球蛋白異常、 D-二聚體異常等。其中,由于患者患有高血糖,導致胰島細胞功能受到破壞,導致胰島素難以實現控制,出現胰島抵抗現象,影響血糖代謝,引起糖尿病。根據多項實驗結果顯示,導致2型糖尿病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包括高膽固醇血癥,另外影響胰島素抵抗的因素還包括脂肪代謝異常,導致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加重糖尿病患者病情[3]。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表示患者血糖水平較高,破壞腎臟微小血管,因此,通過測量β2 微球蛋白水平可觀察病情進展。D-二聚體異常表示血液黏稠度升高,損壞血管內皮細胞,從而低度炎癥反應,導致患者機體代謝紊亂,影響患者機體的胰島素分泌及血糖代謝[4]。
根據上述所分析,應采取以下防護措施:①積極控制血糖水平,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處于應激狀態,使用胰島素積極治療并發肺部感染,盡量快的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根據患者的血糖情況來調整胰島素的使用量。②加強自我保健:堅持鍛煉,定期參加有氧運動,增強機體心肺功能,提高抵抗能力。③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療,患者發生肺部感染后應該選擇合適的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不良反應發生的情況。④注意飲食:注重均衡飲食,并嚴格執行糖尿病患者膳食方案,增強營養,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功能。還要注意補充水分,喝水不少于1 800 mL/d,可喝適量含鹽的水。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該注意保護臟器功能。
綜上所述導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因素包括血糖控制不佳、 高膽固醇血癥、β2微球蛋白異常及 D-二聚體異常等。在臨床治療時,因此為保證患者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必須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血脂、 β2 微球蛋白及D-二聚體的水平,從而有效的防止糖尿病患者并發肺部感染。
[參考文獻]
[1] 盧春麗,劉秋玲,許蘊儀.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 T 細胞亞群與血糖水平的相關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09,14 (5):617-618.
[2] 張郁,喬福斌,任麗霞,等. 基層醫院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臨床內科雜志,2010,27(7):488-489.
[3] 劉澤林,付茂,傅祖植,等.糖尿病并發肺部感染患者免疫功能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3,11(2):139-140.
[4] 施偉生,肖昱.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57例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1):153.
(收稿日期:201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