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娉+周錦緞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護理管理過程中應用全程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模式的效果。方法 研究對象為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期間的糖尿病患者45例。按照出院時間順序平均分成2組,觀察組22例,對照組23例,對照組進行傳統教育模式,觀察組進行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同時對比兩組患者血糖控制程度、疾病知曉率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干預后的空腹血糖及飯后兩小時血糖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疾病知曉率與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患者護理管理中進行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效果佳,有助于控制空腹血糖及飯后兩小時血糖,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及臨床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工作者應用。
[關鍵詞] 全程健康教育;糖尿病護理;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2(a)-0132-02
糖尿病屬于一種代謝性疾病,主要以高血糖為典型表現,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的改變,糖尿病發病率居高不下,增加患者死亡率及致殘率,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1]。由于大多數患者對糖尿病知識不是很了解,在控制血糖方面效果不明顯,產生悲觀情緒,目前,糖尿病的管理護理已成為各大醫院的難題,傳統的護理模式時間太短、有局限性,不能持久性的控制病情,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應用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需要進一步證實[2]。該院將觀察組應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并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期間的糖尿病患者45例。按照出院時間順序平均分成兩組,觀察組22例,對照組23例,對照組男11例,女12例,年齡都處于38~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10±4.17)歲,患病1.5~15年不等,平均患病時間為(10.54±1.37)年;觀察組男10例,女12例,年齡都處于37~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5.0±4.5)歲,患病1.3~10年不等,平均患病時間為(8.54±1.37)年。兩組病患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應用統計學進行分析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糖尿病臨床診斷標準;②能自行完成隨訪健康調查表;③患者自愿參加該研究。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并發癥;②合并肝腎功能障礙;③伴神經及精神異常;④隨訪期間中斷
1.3 方法
兩組患者在出院后隨訪4次,體檢1次/年,對照組在隨訪期間進行傳統教育模式,簡單講解疾病相關知識,不定時進行健康教育。觀察組在出院進行全程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圍繞評估-計劃-干預-評價過程進行護理干預,在患者出院后7 d進行隨訪,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以及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不同,采取耐心細致的面對面交談,或通過發放健康手冊及視頻短片讓患者了解預防糖尿病相關知識,讓患者仔細閱讀或觀看。主要健康指導內容如下:①用藥指導,護士對患者講解如何正確使用降糖藥,普及堅持不間斷用藥的重要性,指導患者如何正確注射胰島素,定時吃藥,避免血糖出現過低或升高。與此同時,還應對患者家屬進行用藥知識講解,掌握使用胰島素注射的方法,指導正確使用血糖檢測儀,在患者自覺性下降情況下,家屬能幫助患者完成胰島素注射、監測血糖等。②運動指導,根據患者病情和自身健康情況制定個性化運動方案,有利于提高后續治療的效果,對于病情較為嚴重者,應囑咐適量運動,例如:飯后散步、早晨打太極,每次運動時間在10~20 min之間,對于身體條件好者,囑咐每天加強運動鍛煉,例如:慢跑、騎自行車等,每次運動時間在20~40 min之間。③飲食指導,避免高熱量、高脂肪飲食,限制熱量及脂肪的攝入量,改善不健康飲食習慣,食物以清淡容易消化、膳食纖維(蔬菜、水果)為主,適量攝入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注意營養搭配。④心理護理干預,糖尿病屬于終身性疾病,患者需要長時間服藥、藥物劑量大及病情容易反復等,患者出現焦慮、恐懼、煩躁不安等心理情緒,從而不配合治療。隨訪人員應對患者進行溝通,交談過程中要有耐心,并給予關心和鼓勵,讓患者從心理上得到安慰,講解不良心理情緒給疾病帶來的危害,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有利于糖尿病遠期治療效果。⑤建立隨訪電話咨詢,囑咐患者在家護理的相關事項與定期復診,按時服藥及血糖監測,在門診建立咨詢服務電話,方便糖尿病患者進行咨詢,安排1次/月糖尿病疾病知識講座,由門診護士打電話通知出院患者和家屬參加知識講座,患者與醫生面對面進行交流,讓糖尿病患者更深入的了解相關疾病知識,更好的預防及控制病情。
1.4 觀察指標
血糖達標情況:兩組患者空腹12 h后,第2天早晨進行靜脈抽血檢測血糖,空腹血糖正常值范圍:3.89~6.0 mmol/L;飯后2 h血糖正常值范圍:4.8~7.8 mmol/L。
1.5 療效評定
對兩組患者通過調查問卷方式對疾病知曉率進行評分,優:評分在20~30之間;良:評分在15~19之間;差:評分在0~14之間。知曉率=(優+良)×100%。同時進行滿意度調查,滿意度=(非常滿意+較滿意)×100%。
1.6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5統計學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差異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與干預后血糖達標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干預前的血糖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干預后的空腹血糖及飯后兩小時血糖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干預后對疾病知曉率情況對比
觀察組干預后的疾病知曉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74 5,P<0.05),見表2。
2.3 兩組干預后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干預后的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939,P<0.05),見表2。
3 討論
臨床上傳統的教育護理模式存在弊端,由于教育目標不夠明確,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不好,容易出現低血糖及急慢性并發癥現象[3-4]。糖尿病健康教育就是通過指導患者正確預后的一種護理干預措施,在確保患者完成基礎治療下,在隨訪期間通過多種多樣的健康宣教活動,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將健康教育內容從醫院內持續到患者家里,定期進行隨訪及體檢,讓護理教育工作更系統全面化[5]。筆者總結護理體會發現,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優勢在于:①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掌握度,糾正不健康生活習慣,讓患者明白控制血糖的重要性,指導患者使用血糖監測儀的方法,及時掌握血糖與自身健康情況。②充分利用家庭的力量,據相關報道顯示,社會的支持與人類健康有一定關聯,可作為治療糖尿病的資源[6]。全程健康教育模式中家屬的參與,能提高家屬對疾病護理的能力,協助患者對疾病康復治療,讓患者找到歸屬感,有效避免出現低血糖現象。觀察組采用全程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后空腹血糖(6.10±0.40)mmol/L,飯后2 h血糖(7.41±1.32)mmol/L,低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護理干預后的疾病知曉率及護理滿意度都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徐芳[7]文獻報道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采用全程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措施,讓教育內容更系統化,在提高患者疾病知識前提下,進行血糖監測,全面了解患者身體健康情況,避免發生不良事件,促進護患關系更加和諧,對患者遠期預后效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霞.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干預中的效果觀察[J]. 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4,36(2):89-92.
[2] 李佳.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 現代醫藥衛生,2014,30(9):1390-1392.
[3] 楊成萍,李乃娟.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30):159-160.
[4] 劉艷華.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3(4):43-44.
[5] 曹慧芳,劉向陽,潘婷婷.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2):204-205.
[6] 丘婷燕,丘廷芳.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患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2):23-25.
[7] 徐芳,李薇,邢媛媛.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27):174-175.
(收稿日期:2016-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