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海芳
請給孩子傾聽的機會
文 徐海芳
年輕教師在組織集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自我為中心”的情況,尤其在組織音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機械的示范、花哨的教學手段讓人“眼花繚亂”,貌似很熱鬧,孩子們玩得很開心。但是,音樂的美和欣賞以及孩子們自己的感受往往很容易被忽視。因此,傾聽的重要性就顯露出來,讓孩子去欣賞就需要安靜的氛圍,仔細傾聽音樂就需要更多的專注和耐心。這些因素的實現需要老師們在音樂活動中重視孩子傾聽習慣的培養,有意識給提供孩子傾聽的機會。
幼兒音樂教育;音樂感受力;音樂活動
音樂是幼兒情感啟迪、情感交流、情感表達的良好手段。《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藝術領域的目標明確指出:“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的體驗;能用自己的喜歡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根據這一目標,作為教師就要充分發揮孩子的主動性,讓孩子通過自身的主動傾聽和欣賞來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以達到促進幼兒發展的目的。所謂傾聽就是能夠專心認真地聽,它屬于音樂感受力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音樂感受力是指人們在對音樂作品產生審美知覺的過程中,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的一種特殊能力,同時,又是從一個人情感的角度和理性的角度去理解、領悟音樂內容的一種獨特的心理過程,要想有這樣的感受力首先就應該有一個認真傾聽的過程。
在日常的音樂集體活動中,很多年輕教師都忽視了傾聽的重要性,一味地給孩子灌輸根據教學目的設計的每一個環節,讓孩子沒有一個自己感受的過程,尤其是在很多打擊樂活動中,教師安排好了需要幼兒學習的節奏型,機械地練習到能夠熟練地配合樂曲的旋律,很少有主動讓幼兒自己去傾聽樂曲中的節奏,讓幼兒自己去總結聽到的節奏型,我覺得沒有讓孩子自己傾聽總結節奏就讓他們去練習,根本就沒有興趣而言。給孩子一個自己傾聽的機會,孩子同樣也會回報你無限的驚喜。為了讓孩子們更愛音樂、更愛表現音樂,在音樂活動中,還應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以兒童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們應該明確幼兒是主動學習者,教師是引導者和支持者。幼兒的音樂教育就應該是:讓幼兒發現、體驗音樂的樂趣,充分發揮音樂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這就突出了傾聽的重要性,要正確地處理傳授音樂知識、技能與發展幼兒情感之間的關系;遵照《指南》中所指出的那樣:“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堅持以幼兒的年齡特征,發展水平和音樂本身的審美特征為依據,重新認識音樂教育,重新認識幼兒的音樂需要,改變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的被動地位,改變音樂單一的技能訓練和表演的功能,從而使音樂教育有一個新的發展和提高。注重傾聽,常以旋律動聽、節奏明顯、情感色彩明朗的音樂活動著手,始終伴隨著情感教育,久而久之,必定使其內心情感更豐富、更深刻。他們將來就會用良好的心情去欣賞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他們的生活會更精彩,生活質量會更高。
音樂教育內容是實現音樂教育目標的媒介,是將目標轉化為幼兒發展的中間環節。培養和提高3—6歲幼兒音樂感受力的前提就是讓幼兒大量地接觸音樂作品,以激發音樂興趣,開啟音樂視野,豐富音樂經驗,抓住時機,強化體驗,以音樂激情,以音樂染情,以音樂移情。要想孩子能夠準確地傳遞歌曲中的情緒,首先要讓孩子能夠理解歌曲,理解歌詞所表達的內容,理解就需要在傾聽的基礎上建立,這一點十分重要。例如“買菜”這個教學活動,歌詞內容比較多,在第一次聽老師范唱的時候,有個別男孩子在一開始就沒有安靜下來,因此在回顧歌詞的環節,就讓老師很“尷尬”,而老師注重培養孩子傾聽習慣后,調整了教學環節,在另一個班進行教學的時候,就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所選擇的音樂教材,要有易有難,每位幼兒都可以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努力和進步。而有一定難度的音樂作品,更能最佳地挖掘幼兒的音樂潛能,因為,每當音樂教育的要求提高,與幼兒的已有水平出現較大落差時,只要教師想方設法讓幼兒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幼兒就不會放棄要求,而是調動更大的潛能“應戰”,這時,主客體就在新的水平上達到了統一,達到了入趣、入境、入情的音樂境界。

在音樂教育中,處理好教師的作用與幼兒的主體地位的關系,以幼兒的自主學習、自發行為為基礎,以教師的高度責任感和藝術性為保證,教師不必擔心幼兒在音樂活動中情緒會失控,而應在音樂活動中準備豐富的物質材料,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提供充分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的機會,鼓勵幼兒盡情感受和傾聽,大膽表現,無論幼兒的身體上哪一部分在動作,都在說明他們對音樂已經有了某種由衷的感覺,不管幼兒動作的樣子如何,都是一種感情自然的表露。在音樂活動“小牙的舞”中,老師需要幼兒在注意傾聽的過程中理解音樂的內容和形式,由于幼兒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很容易對欣賞內容產生倦怠,而指導老師把故事情節融入到音樂中,用吃糖的甜蜜和快樂讓幼兒理解A段音樂的溫馨、寧靜與輕松,用小蟲子來了讓幼兒理解B段音樂緊張、激烈的氣氛。用刷牙和小蟲子被嚇跑了讓幼兒重新理解了音樂的歡快與活潑,回到了輕松的A段音樂。同時,吃糖時嘴巴張開閉合的動作、小蟲子敲擊牙齒的動作和刷牙動作正好暗合了音樂的節奏和節拍的變化,幼兒在情節的引導下,用動作正確演繹了音樂的節奏變化和情緒,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音樂的內容和音樂情緒的變化。教師在活動中,不再是一個執教者,而是和孩子共同欣賞和游戲的同伴,在故事情節變化中伴隨著音樂的情緒變化,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孩子進入了故事情境,從而受到音樂的熏陶,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孩子的傾聽就在故事的進行中慢慢得到了培養。
美國康涅狄克州哈特福德大學音樂系主任約翰博士指出:“最自然的方法就是最科學的方法,音樂學習的全過程應該是全體參加者進行藝術活動的過程,成人應該通過充滿情緒感染力的唱歌或形體表現等形式引導和激勵兒童主動加入音樂活動。”以往音樂教育采用的是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幼兒只能在教師和指揮下千篇一律地唱、舞,限制了幼兒對音樂的表現力和感受力潛能的發揮。我們應徹底地摒棄這一阻礙幼兒發展的教法。在音樂教育中,不拘任何形式,只要能引起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就是最佳的教育方法。《小魚的夢》是幼兒園滲透式領域課程的教學內容,歌曲曲調舒緩悠揚,體現了一種相互關心、相互體貼的幸福感,這樣優美旋律的歌曲最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培養傾聽的良好習慣,但是由于執教的老師比較年輕,教學方法用得也很傳統,結果不言而喻。教研組成員給了很多有趣的教學方式的建議,如:圖譜、猜圖游戲、表演等形式的加入,讓孩子們更有興趣參與活動,在第二次的教學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和傾聽都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幼兒通過自身的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來充分、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展現自己的積極情緒,表現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豐富的想象力,從而獲得相應的快樂和滿足。
音樂世界是奇妙無窮的,既有可歌可泣,又有歡樂多情;情感世界是奧妙無窮的,既有無聲無息,又有波瀾壯闊。給孩子一個傾聽的機會吧,幫助幼兒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在和孩子一起傾聽的時候,你會發現音樂世界的美妙,平常的參與也可以讓幼兒獲得情感滿足,讓幼兒在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獲得審美的愉悅,讓幼兒在音樂世界里陶冶高尚的情操,在情感世界里健康地發展、成長。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中心幼兒園)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
[2]許卓婭.《幼兒園音樂教育與活動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
[3]陳澤銘.《幼兒園音樂有效教學六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