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蓉
“閱讀”有路“情”為徑
——淺談幼兒園閱讀活動情境的創設
文 楊蓉
情境是人性化的教育環境,是特別適應兒童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全身心活動其中的教育環境。基于對李吉林老師情境教育理論的學習與思考,我深感幼兒情境學習的重要性。在幼兒園閱讀活動中,教師巧妙地運用圖畫、音樂、表演、語言等手段創設情境,可以順利打開幼兒的閱讀通道,點亮他們的閱讀心燈。
幼兒園閱讀;情境創設
情境教育創始人李吉林老師指出:情境是人性化的教育環境,是特別適應兒童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全身心活動其中的教育環境。情境作為一個心理場,一個整體作用于學習者的意識、情境的展現,不僅包含著學習者對某一事物的感知、認識,而且包含著學習者的情感活動、智力活動及語言的表達,包含著教育者、學習者和教學資源的客觀場景、主觀意象、活動氣氛、參與者情緒等。基于對李吉林老師情境教育理論的學習與思考,深感幼兒情境學習的重要性。在幼兒園閱讀活動中,要盡可能創設適宜的閱讀情境,讓幼兒在情境中主動地產生閱讀的愿望和興趣,主動地感受、意會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那么,如何創設有效的閱讀活動情境?

幼兒往往是通過形象去認識世界的,圖畫是表現形象的主要手段。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認為所有的圖畫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敘述。當幼兒閱讀詩歌、散文等作品時,抽象的文字是不易被幼兒接受、理解的,這就需要教師借助生動鮮明、栩栩如生的圖畫形象來傳情達意,帶幼兒進入作品情境,讓幼兒看到畫中的情,聽到畫外的音。
例如大班散文詩《綠色的書》,教師運用了動態出示圖畫的策略:“我們一起去看看,是誰在讀綠色的書?它是怎么讀的?”幼兒仿佛置身于枝繁葉茂的綠樹身邊,他們看呀說呀。教師一一出示小鳥、星星、露珠的圖片,還賦予小鳥、星星和露珠生命的活力,鳥嘴能微微“張合”,星星眼睛能“忽閃忽閃”,葉上露珠能“滾來滾去”。教師讓幼兒注意畫面的細節和動感,發現并用自己的語言來講述。整個活動過程是那么的有形有趣,又是那么的富有詩情畫意。
以形真神似的圖畫再現情境,可以使幼兒對閱讀內容的掌握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可以開拓他們的思維領域,豐富他們的想象力,發展他們的思維創造能力,讓幼兒的想象和智慧得到啟迪和升華,使幼兒更深地進入情境。
孩子的心靈是敏感的音樂家的心靈。音樂能開啟孩子幼小的心靈,能撥動他們柔軟的情弦。教師選擇與閱讀內容相一致的音樂,能把他們帶到特有的意境中,可以激起幼兒的情緒,喚起他們內心的感受。
例如大班閱讀活動“愛心女孩”,當背景音樂《童年》悠揚響起時,周圍一切顯得那樣安靜和美好,教師帶孩子們自然入境,“跟隨”艾米麗來到醫院,“走進”老人院,讓生病的小朋友得到快樂,讓老人們仿佛也回到了童年的時光。此時,孩子們在暖暖的音樂聲中,沉浸在作品的意境里,漸漸發現愛是美好而快樂的。
再如伴隨著“艾米麗爸爸迷失在那海上,媽媽伏在桌上哀慟的哭泣”的畫面逐一呈現在幼兒眼前時,背景音樂《淚光》舒緩而至,憂郁絕美催人淚下,深深觸動了孩子們的心靈,他們動了真感情,仿佛是自己的爸爸回不來了,有的孩子竟忍不住哭出聲。閱讀活動所需的情境悄然形成了。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性的藝術形式之一。它不但能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同時也能激起心靈的共鳴,激發興趣。它能通過樂曲進行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奏的抑揚頓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音樂不僅渲染了情境,還讓孩子們的感情升騰起來。

李吉林老師認為:“活動是兒童的天性,是他們的素質、個性發展的根基。”創設有效的閱讀活動情境,需要以游戲、表演等為根基,引發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活動。由于角色不再停留在繪本、課件上,幼兒能自己進入或扮演角色,他們對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和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們教師要善于在閱讀活動中,為幼兒提供進入角色或扮演角色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主動地參與,自主進入閱讀情境,加深對閱讀內容的體驗。
例如大班閱讀活動“小烏鴉愛媽媽”中,教師和幼兒一起來到“郁郁蔥蔥的樹林里”(場景),發現一棵樹上有只老烏鴉無力地躺在鳥窩里。教師用啟發性的語言說:“烏鴉媽媽一直關心、愛護著小烏鴉,現在它老了,飛不動了。如果你是小烏鴉,會對烏鴉媽媽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在特定的場景下,孩子們全部進入了角色,有的親昵地對烏鴉媽媽說:“烏鴉媽媽我愛你。”有的“叼來蟲子(道具)”一口一口喂烏鴉媽媽,有的用小手輕輕地撫摸著它的羽毛……幼兒在逼真的場景中,忘我地以角色的身份,真真切切地體驗到關愛媽媽的快樂之情。在生動的表演形式中,孩子既可以聽到,又可以看到,且表演具有戲劇味,大大地激發了孩子的閱讀情趣,使孩子感到新鮮與親切,并處在愉悅、忘我的心理狀態中,于是,一個個積極地投入到閱讀活動里。
不是蜜,卻可以粘住一切,是什么?是語言。在閱讀活動中,教師的語言對幼兒的感知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所以,運用圖畫、音樂、表演等手段創設情境時,需要教師使用語言描繪,一些不好用直觀手段創設情境的閱讀內容也需要教師用繪聲繪色的語言描繪,把孩子引入情境中,去真切地理解和體會作品的意蘊。
例如在《愛心女孩》中,教師剛才還用歡快的語調述說著小女孩把愛傳遞給大家時的喜悅之情,隨著畫面的切換,教師語速忽然放慢,語調低沉下來:“可是,意外發生了!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漁民們都打魚回來,唯獨不見艾米莉的爸爸,好多人出海去找他,可是大風大浪讓最勇敢的人也退回來了。看見媽媽傷心地哭泣,艾米麗又想到爸爸是那么的愛她,她也深深地愛著爸爸,于是她想去救爸爸……”那低沉緩慢略帶傷感的語調,深情動人的語言描繪,一下子抓住了孩子們的心,讓他們如臨其境,室內顯得特別安靜,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著類似緊張的味道。又如:當艾米麗乘著玩具木筏,終于看到了在大海里迷蹤的爸爸。教師以艾米麗的口吻大聲喊著:“爸爸,我來啦!”她仿佛就是故事里的艾米麗,雖喊一聲,卻真真切切地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再如教師用激動而急促的語氣和幼兒講:“大風大浪,爸爸聽不到艾米麗的呼喊,怎么辦?”孩子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或是緊皺眉頭,或是咬咬嘴唇,或是握緊拳頭……他們焦急地注視著期待著“爸爸”能回頭看到自己,情不自禁地把艾米麗的爸爸當作是自己的爸爸。果真,幼兒情感的產生離不開形象的感受。教師飽含真情的語言描繪,使情境更加鮮明,并且帶著感情色彩作用于幼兒的情感,讓幼兒帶著強烈的情感體驗,興致盎然地學習、思考,熱烈積極地碰撞、收獲,讓他們享受閱讀,享受教育,享受生命。
情境教學本身不是目的,歸根到底是促進幼兒的發展。在閱讀活動中,教師正是憑借情境,來點燃孩子心靈的火種。情境本身所富有的鮮明的形象、豐富的美感、生動的體驗,伴以教師情感的抒發,又激起了幼兒的情緒,從而他們能主動投入學習活動。實踐證明在幼兒園閱讀活動中恰如其分地創設情境,可以順利打開幼兒的閱讀通道,點亮他們的閱讀心燈。幼兒在情境學習中感知、理解閱讀內容,樂在其中,也悟在其中。
(江蘇省南通開發區中興幼兒園)
[1]蘇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李吉林.《李吉林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