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海虹 季媛
讓離群的“小雁”回歸
文 楊海虹 季媛
在幼兒園里,幼兒出現游離狀態是常見現象。不管是游戲時間、集體教學時間還是戶外活動時間,總會有那么幾個孩子與大家不同步,做著與別人不一樣的事或干脆無所事事。這個現象其實很正常,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的注意力不可能長時間主動集中,但教師要及時地關注到這些“邊緣”幼兒,讓他們在同樣的活動中,盡可能多地獲得收獲。正如《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重視幼兒的個別差異,為每一個幼兒提供發揮潛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和條件。”
案例描述:揚揚是一個比較愛哭的孩子,已經過了兩學期了,她早上來幼兒園還是會哭,不愛說話。集體活動時不敢在小朋友面前大膽表現自己,而是靜靜地坐著或縮在角落里。老師向她提問或聊天,她也很少回答或不回答,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方面也比其他幼兒要弱一些。總之,她性格內向、孤僻,基本不與其他幼兒交往。
分析:現在的幼兒都是獨生子女,比較受寵愛。而揚揚的媽媽對孩子太過保護,送揚揚上幼兒園看到揚揚哭,就不舍得離去,什么都依她,實際上這是剝奪了她鍛煉的機會,使孩子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活動能力、游戲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策略:
1.大膽放手,樹立幼兒的責任意識。現今社會,家長因孩子小而替他做許多事情,這樣孩子就會凡事依靠家長。因此,家長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嘗試做簡單的事情,這樣不僅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讓孩子從中獲得了自信。
2.發現特點,樹立幼兒的競爭意識。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里活動時是非常投入和自信的。作為教師應該鼓勵幼兒去獲得成功,建立其自信心,培養其競爭意識。
3.鼓勵贊賞,正確評價幼兒。教師及家長要高度重視自己對孩子的評價,多以積極的、肯定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
案例描述:戶外體育活動時間,小朋友在玩球,有的拍,有的滾,有的拋接。昊昊在一邊晃來晃去,不時用眼睛偷瞄一下我,見我注意到他,就走到離我視線更遠的地方去。我找來班上的拍球高手小杰,讓他帶昊昊一起練習,小杰有點不情愿地去了。過了一會兒,就聽見小杰興奮地喊:“老師,昊昊拍兩個了、拍五個了……”再看昊昊,滿面紅光,直到要進活動室他還意猶未盡。
分析:在幼兒園活動中,能力強的幼兒注意力非常集中,他們表現活躍,能積極主動參與活動;能力弱的幼兒的表現則截然相反,行動常出現游離狀態。昊昊智力較好,但動作發展遲緩,動手能力一直很差,更別說運動了,而小杰正好與之相反。幼兒的差異性普遍存在,但往往容易被我們所忽視。
策略:
1.強弱組合,有效幫助。幼兒的主體性不僅表現為他是教學過程中“學”的主體,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成為“教”的主體。在每次組織活動時,根據活動內容,結合每個幼兒的特長,進行強弱組合,讓那些弱能力幼兒在強能力幼兒的帶動和幫助下有所提高和進步。
2.注重個性,取長補短。有些孩子能力比較強,但他不愿表現出來,作為教師,要通過激發鼓勵,讓他學會展示自我。同樣,對于能力比較弱的幼兒來說,教師可以幫助孩子共同找出他出色的一方面,進行合理的指導與幫助。同時要挖掘每位幼兒的不同特長,適時地請幼兒來做“小老師”,引導其余的同伴共同來學習、游戲。
3.創設環境,滿足需要。孩子與孩子之間是最易溝通的,教師要盡量多地為幼兒創設一個自主交流與交往的環境,以開放的教育策略引導幼兒互助學習,給每個幼兒一個自由的空間。
案例描述:游戲中,娃娃家的媽媽在照顧著自己的孩子,做爸爸的小宇無所事事,百無聊賴。這時旁邊的醫院傳來了嘈雜聲,一位媽媽在大聲叫:“醫生呢,我家孩子病了,快來看看。”有人說:“醫生還沒上班呢。”看到小宇躍躍欲試,我走過去對他說:“你不是醫生嗎?該上班了,孩子給媽媽照顧吧。”他迅速換上服裝,走了過去說:“我是醫生,我幫你看看。”于是“醫生”和“病人”一起來到了醫院。“醫生”上班了,他忙著給病人做各項檢查,還找來了一根管子當聽診器,非常忙碌。

分析:幼兒游戲時,教師所關注的不僅是他們角色意識以及角色間的關系,更需要關注游戲情節的發展變化,并隨時作出調整,滿足幼兒需要,避免幼兒游離行為的發生。在游戲中教師最困難的是如何了解孩子,捕捉他們的想法和需要,并通過材料的幫助支持他們、滿足他們的需要,從而起到較好的指導效果,發展和豐富幼兒的游戲情節。
策略:
1.創設良好的活動氛圍。如:布置豐富多彩的環境,精心制作活動海報,寫溫馨的指導語等,吸引孩子參與。
2.選擇適宜的活動內容。在每個活動的開始前,作為教師都必須要先了解幼兒的特點和能力,然后再選擇適合他們的活動內容,并且設計適合他們的活動環節,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
3.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對于小年齡段的幼兒,教師要為他們準備顏色鮮艷、形象可愛的教具來吸引幼兒眼球;大一點的幼兒要準備有挑戰性的材料及可塑性強的材料,以材料吸引幼兒。
案例描述:月月來園已經兩個月了,可是每天的活動她都心神不定,教學操作遲遲不能完成,吃飯一點食欲都沒有,教師反復勸說還是吃很少,只有一個好朋友雯雯(也是剛轉來的),平時她們倆經常在一起玩,對班上的集體活動一點不熱衷,戶外活動基本都不參加,上課從不發言,也不主動表現。
分析:幼兒游離與情緒因素也有關系,有些是外部因素,如:轉入新幼兒園或搬入新社區;失去喜歡的物品或寵物;父母離婚;那些發生在園內的因素也同等重要,如:被同伴拒絕;缺乏交友的社會技能和知識。此外,受同伴欺負的孩子,比不受欺負的孩子更孤獨、更憂傷,對事物的態度更消極。
策略:
1.耐心觀察。對待幼兒這樣那樣與眾不同的行為,教師要耐心觀察和了解,在教學、生活中幫助他們。不要急于因為孩子的“不一樣”,就大聲訓斥、指責,立即請他改正,或見他不影響其他人活動而不予理會。
2.有效引導。對于這樣的幼兒,要讓他們覺得和別人是一樣的,在班級活動中多給他們創造一些機會表現,并且要幫助他們建立集體觀念,引導他們走到群體中去。同時引導其他孩子關心和幫助他們,創造一個融洽、溫馨的氛圍。另外,還要和家長溝通,讓他們了解情況,及時改變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長的因素,幫助孩子適應環境,快樂融入集體生活。
案例描述:奇奇的位置在后排,因為他個子較高,在上課時,教師發現他老是和別的小朋友講話,或者在下面玩,提問時他也不會回答。
分析:遠離教師的幼兒會做做小動作,或者是一個集中區域的幼兒呈現出混亂狀態,這和教師的視覺習慣有關系。有的教師習慣往右看,這就很容易忽略左邊的幼兒。在教師身邊的幼兒,一舉一動比較容易受到教師的關注,教師就對最近的幼兒能夠及時做出反應,時間一長,就對后排的幼兒有所忽略了。教師的目光長時間沒有關注到這些幼兒,所以“邊緣”幼兒就產生了。
策略:
幼兒園的座位不像中小學那么固定,孩子的座位可以經常調整,活動時如果用不到桌子,將孩子圍坐成半圓形,靠近一些平時離教師遠的孩子,或者在上課時通過走位、提問的方式表示對每個孩子的關注。教師的視線還要掃視到每個角落,和遠處的孩子進行眼神的交流。散步時,拉拉他們的小手,晨間來園時和他們親熱交流,都是拉近“邊緣”幼兒的好方法。
總之,當一個孩子表現出游離行為時,教師不一定要急著做出處理。每一個幼兒特殊行為的背后必然有著特殊的原因。所以,對這些孩子做出的特殊行為立刻簡單處理,或者得出“這是一個特殊幼兒”的結論,都是草率的。應該在全面地了解幼兒情況的基礎上,再做出恰當的結論,采取得當的教育手段。
(江蘇省高郵市南海藝術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