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中英
“一國兩制”的實踐走過了20年時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未來30年將繼續實行“一國兩制”。那么,未來30年的“一國兩制”與過去20年的有何不同?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提出與其他國家“和平共處”。80年代,在“和平共處”下解決中國國家主權遺留問題,中英談判的一個結果便是“一國兩制”的創新和實踐。“一國兩制”為的是內地與香港代表的不同體制、制度等“和平共處”,具有歷史的“存在”理由。同時,在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和香港回歸后的“自治”上,“一國兩制”都發揮了比較好的推進作用。香港與緊鄰的廣東省,甚至與整個內地的廣泛經濟合作,使香港在全球經濟的作用有了更大的國家基礎。
過去20年,中國的發展帶來了人類歷史上至少在亞太地區一段很長時期的和平。這一和平彌足珍貴,為新的“群雄并起”創造了條件,世界當然也因此出現“權力轉移”,趨向“多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確定的、中間經過“冷戰”和“單極”兩段特定時期的世界秩序,終于走到再次“大轉型”的十字路口。也就是說,“一國兩制”的外部條件已經發生了大變化,未來的“一國兩制”將在一個不同于過去20年的世界環境下運行。
中國已是全球的中國。首先,中國領導人正在探索新的外交政策及其當代化體制。中國在世界上的作用與過去20年相比的最顯著不同,是中國對世界秩序與治理的不可或缺。其次,與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不同,中國不僅是按照國際規則、國際慣例和國際制度向別國開放,而且現在要求世界也公平、互惠地向中國敞開大門。第三,中國不再僅僅謀求消極的“和平共處”,而是積極的全球治理。
當然,中國外交政策的大轉變“不是為了另起爐灶”,因為中國已是現有世界秩序的一部分。與英國“脫歐”和美國退出聯合國主導下的全球治理安排不同,中國并不打算離開現有世界秩序,而是繼續加強在其中的積極作用。
“一帶一路”是中國發起的國際發展倡議,代表中國對當今世界的新態度與新政策。從“一帶一路”的角度思考,香港在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的地位不是弱化了,而是加強了。如果沒有“一國兩制”下的特區,“一帶一路”就少了一個特殊重要的支點和節點。
“一帶一路”并非僅是要通向經濟潛力巨大的亞非拉,更重要的是重建中國與全球經濟重心歐美之間的經濟關系。香港和全球主要經濟與金融中心之間建立在開放市場基礎上的長期結構性關系,其他任何中國城市,包括上海等,仍然無法取代。香港更可以利用“一帶一路”發展自己,以特殊的全球行動者,塑造其與世界的新關系。▲
(作者是中國海洋大學特聘教授、海洋發展研究院院長)
環球時報2017-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