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藝琳 宋德寶
石家莊的小胡在年幼時就被診斷為特應性皮炎,二十年來病情反復,直到近期他的皮疹蔓延到了全身并伴有大量滲出和皮膚皸裂,瘙癢難忍、大汗淋漓,住院后甚至高熱寒戰、全身紅腫糜爛。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一七醫院皮膚美容科陸海山醫師表示,特應性皮炎往往會在患者的幼年時期發病,患者要對疾病本身有清晰認識,積極避免復發尤為重要。
通常是幼年期始發病
陸海山醫師介紹,特應性皮炎又稱異位性皮炎和遺傳性過敏性皮炎,是一種復發性、瘙癢性、炎癥性的皮膚病。通常始發于嬰幼兒,在兒童時期常表現出呼吸道過敏癥狀,約70%的患者有過敏性家族。“特應性皮炎和其它皮炎的差異就在于其病史更久、過敏程度更重,往往發病年齡小且伴隨特定的過敏原。”
近年來特應性皮炎的發病率有所上升,這與生活習慣及環境因素的改變有一定聯系。特應性皮炎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是遺傳、環境、免疫、生理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也被認為是一種皮膚和黏膜對環境因素過敏的家族性過敏綜合征,即過敏因素起主導作用,同時與皮膚功能失調、感染、應激等因素有關。其主要癥狀表現為以下幾點:
劇烈瘙癢:往往必須通過搔抓至產生疼痛才能緩解,從而形成“瘙癢、搔抓、再瘙癢”的惡性循環。
全身皮膚干燥:嬰兒期(出生~2歲)比較明顯,表現為濕疹,皮損主要表現為滲出型和干燥型,兒童期(3~11歲)達高峰,皮損表現濕疹型和癢疹型,青年期(12~20歲)與兒童期類似,多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損害伴隨苔蘚樣變,此期隨著皮膚屏障的完善,癥狀也會減輕或消失;
伴隨一系列的皮膚病:包括干皮癥、耳根裂紋、魚鱗病、掌紋癥、毛周角化癥、皮膚感染傾向、眶下褶痕、眶周黑暈、蒼白臉、白色糠疹、頸前皺褶等。
合并全身過敏性疾病:常常伴有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的發生。
避免過敏原很重要
濕疹是特應性皮炎患者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但濕疹并不是特應性皮炎唯一的皮膚表現。陸海山醫師解釋,與一般濕疹相比較,特應性皮炎患者常伴有血清免疫球蛋白IgE增高,個人及家族遺傳性特應性皮炎、過敏性哮喘或過敏性鼻炎的病史,且皮疹及瘙癢更為嚴重,還可合并皮膚感染及皮膚屏障功能的損害。
“特應性皮炎患者本身就是敏感體質,所以一定要做好過敏原的檢測,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只要沒有過敏情況,不引起瘙癢,皮炎癥狀就不會加重。”陸海山醫師介紹,過敏原中最常見吸入式過敏原(如花粉、螨蟲、柳絮、粉塵、動物皮屑等)和食入式過敏原(牛奶、牛羊肉、雞蛋、魚蝦、海鮮等),另外還有接觸式過敏原(金屬、空氣、細菌、霉菌等)、自身組織抗原(電離輻射、理化情志因素影響而發生改變的自身組織抗原)等。
積極治療是關鍵
由于特應性皮炎的病程長且易反復,所以其治療原則以恢復皮膚的正常屏障功能、尋找并去除誘發和加重因素、減輕或緩解癥狀為主要目的。陸海山醫師表示,在進行必要的藥物(糖皮質激素、干擾素、變應性免疫療法即脫敏療法、抗生素、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抗組胺藥、白三烯拮抗劑、中醫中藥等)治療時,對患者與其家屬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使他們對疾病本身、治療方法及過程有清晰的認識,并注意生活中的各種注意事項,如盡量避免或減少接觸誘發因素、了解潤膚劑等輔助治療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盡量避免或減少尋求所謂“特效”療法、了解相關藥物的作用和不良反應、了解各種治療的利益和風險等,從而與醫生配合以獲得盡可能好的療效。
陸海山醫師回憶:“在門診中接觸過一名三歲小孩,從小患有特應性皮炎,他手上和身體上的皮損處看起來像盔甲一樣厚,呈斑駁黑色狀,且粗糙,這是因為長期搔抓產生炎癥而導致色素沉著和苔蘚樣改變。當時考慮到兒童用藥的局限性,就采取藥膏封包的方式,讓家長配合醫生為小孩泡浴。只要癥狀改善,患者就能得以緩解,積極治療的意識很重要。”因此,對于特應性皮炎的小兒患者,家長的積極參與和護理得當很重要,這不僅有助于改善患兒的癥狀和生活質量,也利于緩解家長與患兒焦慮情緒。
日常護理需注意
陸海山醫師指出,日常生活護理不恰當會造成疾病的發作次數增加,從而延長疾病的病程。所以特應性皮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以下細節:
室內要求涼爽,注意通風和清潔;
提倡母乳喂養,嬰兒添加輔食時以建議開始時少量、緩慢遞增的方式:
穿著方面,一年四季以100%純棉衣物為佳,寬松柔軟為宜:
皮膚清潔用36~38℃溫水浴為好,浸浴5~10分鐘,盡量少用皮膚清潔劑、堿性肥皂等,同時注意浴后一定要用護膚劑滋潤皮膚;
指甲應剪短并保持清潔,忌搔抓,夜間睡眠可帶棉質手套防止抓傷:
明確食物過敏者,避免食用有關食物,塵螨過敏者可使用防塵滿床墊和枕套,定期使用吸塵器清潔室內衛生:
對寵物敏感者應將動物從家中清除或防止其進入。
編輯/趙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