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
于丹曾說,人到中年,會清醒地意識到衰老和死亡的存在與不可回避性,這種恐懼會動搖自我意識和生命信念。心理學研究顯示,人生幸福感呈U字型規律,早期與末期一般感覺良好,中間過程卻充滿艱難苦澀。人在44歲左右達到最低點,是感覺最壞的時候。巧合的是,2016年國慶長假與2017年春節因突發急性心肌梗死的“春雨醫生”創業者張銳和途牛旅游網高管李波都是44歲突然倒下。當然,這只是一種概率事件。
如何界定“中年”呢?孔子說“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中年始于而立之年,還是不惑之年?查閱《牛津字典》,它將中年定義為40~65歲;世界衛生組織將中年定義為45~59歲。
提出“中年危機”概念的是美國約翰.霍布金斯大學醫學院著名心理學家William Osler爵士,他認為人一生最有效工作時間只有15年,也就是25~40歲,過了40歲的男性就是無用之人了。但實際上,他后來在牛津應聘工作到70歲。我從仁川登機返京途中,在國航航班上看到某期《生命時報》,其首頁的大字標題是“75歲才算老年人”。文中提到,相比十年前,日本老人普遍年輕5~10歲。因此,日本老年學學會建議將老年定義從現行的65歲提高到75歲。90歲以上稱“高齡老年人”。
2014年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顯示首都居民平均期望壽命已超80歲,但平均健康期望壽命僅60歲,這意味著20年帶病生存,自己的痛苦,家庭的拖累,社會的負擔。在日本,無需他人照料的平均“健康壽命”為男性71.19歲,女性74.21歲,比中國首都居民長十多歲。很多日本老人,老有所為,退而不休,繼續當老師、教授、出租司機、服務行業就業。在韓國,老人開的雜貨店、咖啡館、洗浴店隨處可見。
世界衛生組織把70歲以前的死亡定義為“過早死亡”。我想補充并特別強調的是,當前中年人面臨的“健康危機”。英年猝死,英年致殘,白發人送黑發人是撕心裂肺的痛苦。從健康危機角度,我把“中年”男性定在35~55歲,女性在45~65歲。從小養成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歷經數十年,人到中年,累積形成了“危險因素”吸煙、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和肥胖,這些危險因素會誘發心肌梗死、心臟猝死、肺栓塞、還有更兇惡的奪命急癥——主動脈夾層和癌癥。實際上,至少一半的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在毫無先兆的患者身上,很多為中年男性。心肌梗死第一次發病的結果就致殘致命,因此無論怎樣強調預防,防患于未然都不為過。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我正準備和學生們去聽音樂會,下午3點左右突然接到電話,蘭州一位企業家突發心臟病,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請我立即飛蘭州,當時沒有任何詳細病情資料,病情就是命令,我當晚5點半起飛,7點半到達蘭州機場。去機場途中才逐漸收到蘭州軍區總院發來的信息,從胸部加強CT明確顯示,患者為主動脈弓夾層,一個比急性心肌梗死更兇險,更難處理的疾病。
等我到達機場,這位患者因情況危急已經手術,之后,我一直牽掛這位患者。2月1 6日凌晨,我從朋友處得知,這位企業家不幸辭世。
英年早逝、英年致殘顯然是悲劇,對自己對家人是巨大痛苦,對社會和國家為是巨大損失,但我要強調的是遺憾!因為這些悲劇大多本可以避免。中年人缺乏健康意識和健康素養,總抱有僥幸心理,認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離疾病還遙遠。卻認為現在忙事業,退休了再說健康也來得及。這是十分荒謬的人生設計。實際上,健康風險最集中地發生在中年。
請大家記住庫珀健康箴言:有狗的天天蹓狗,每天不少于兩次,沒狗的蹓自己;人的一生從任何時候開始運動都不為晚,越早開始,獲益越大;運動是沒有終點的人生歷程;你今天不用碎片時間運動,你就在積攢時間將來躺在醫院病床上受折磨;你要健康長壽,快點按照庫珀健康箴言說的那樣去做吧!”
記住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飲食,適度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
生活方式對健康長壽的貢獻權重為60%,得病后的醫療衛生花錢最多,越來越貴,對人的健康壽命貢獻最小,僅8%。即使父母有高血壓、糖尿病、早發冠心病或癌癥,只要自己堅持健康生活方式,及時發現危險因素,這些病的風險仍可降低40%。
行為決定健康,行為決定命運!管住嘴、還開腿;零吸煙、八杯水;心態好、莫貪杯;睡眠足、不過累;樂助人、心靈美:家和睦、壽百歲。
編輯/趙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