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麗紅



[摘要]目的:探究會陰體形成術在修復產后陳舊性裂傷會陰體的療效。方法:選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由于產后造成的陳舊性會陰裂傷在我院進行會陰體形成術治療的患者3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法平均分為兩組,分別采用分層法和陰道瓣膜翻轉法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治療后肛門排便、排氣功能變化和肛門肌肉收縮情況、術后不良反應及患者滿意度情況,對兩種會陰形成術進行評價。結果:術后24h對兩組在肛門排便、排氣、括約肌肌力和會陰肌力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兩組術后不良反應均在一周內自行消失,不良反應發生率沒有顯著性差異,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對修復后會陰外觀滿意度調查結果沒有顯著差異,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分層法和陰道瓣膜翻轉法會陰形成術均可以達到良好效果,術中應注意感染情況、解剖層次,同時應避免死腔隙的存在。
[關鍵詞]會陰體形成術;分層法;瓣膜翻轉法
[中圖分類號]R714.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7)03-0049-03
對于選擇自然生產的孕婦,分娩所致會陰裂傷、會陰切開傷口未及時縫合或縫合后傷口未愈合都可造成陳舊性會陰裂傷。裂傷包括陰道黏膜、會陰皮膚、皮下組織及除肛門括約肌外的會陰淺、深橫肌。陳舊會陰體裂傷的患者正常會陰解剖結構遭到破壞,肛周附近肌力正常功能受到影響,肛門排便、排氣功能受到損害。手術治療是首選方法,本次研究將通過對兩種會陰形成術效果進行評價和分析術中注意事項。
1資料和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由于產后造成的陳舊性會陰裂傷在我院進行會陰體形成術治療的患者30例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的對象具有首次自然分娩引起的會陰陳舊性的Ⅲ級裂傷。年齡:20~29歲,平均(22.1±5.7)歲;產次均為1次。其中分層法組:年齡:22~27歲,平均(23.2±5.4)歲;陰道瓣膜翻轉法組:年齡:21~29歲,平均(25.5±4.5)歲;兩組研究對象年齡組成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納入標準:①檢測為Ⅲ級會陰裂傷患者;②由于其他非分娩因素造成的會陰裂傷患者;③為初次分娩造成的裂傷患者,沒有嚴重的手術禁忌癥。剔除標準:①其他非分娩因素造成的會陰裂傷患者;②由于自身原因中途退出本次研究的患者;③具有嚴重的手術禁忌癥(嚴重會陰部腫瘤、會陰部重度感染和其他嚴重會陰傳染性疾病等)。
1.2治療方法:
1.2.1術前評估:①檢查會陰的撕裂程度,在產婦完成縮肛動作時,肛門松弛,無收縮感,Ⅲ度會陰裂傷的產婦可見直腸黏膜的輕度完整性破損;②采取膀胱結石位進行腰部聯合麻醉,對會陰部位進行碘伏消毒,裂口進行稀釋碘伏殺菌,紗布填塞陰道,防止宮腔出血對手術的影響。
1.2.2手術治療:①分層法:用組織鉗牽拉陰道壁,以彎鈍頭剪刀進入陰道直腸分界面,鈍頭朝前方,分開鈍頭,中線位置分離陰道和直腸壁組織,通過紗布包裹手指進行盡量游離直腸的操作。感覺肛門收縮感時,檢查直腸黏膜,利用吸收線間斷縫合直腸及肛門黏膜,縫合線不對直腸粘膜和陰道粘膜進行損傷,之后進行黏膜下及肌層的縫合,此層含有肛門內括約肌。鉗住肛門外括約肌斷端,使用可吸收線對合法縫合3針,同時吸收線深部間斷縫合恥骨直腸肌,進行會陰體重建,吸收線縫合會陰淺層,最后連續皮內縫合會陰皮膚;②瓣膜翻轉法:經過陰道后壁頂端與肛門裂口上方進行反“V”字形切口,然后從上而下的分離形成翻轉的陰道粘膜瓣,粘膜兩側邊緣需要達到括約肌斷裂所形成的皮下退縮凹陷處的外側方,粘膜的剝離面要達到陰道直腸交界處,整個剝離過程要保證粘膜的完整性。肛門括約肌縫合用血管鉗伸入左右括約肌斷端凹陷處,找出括約肌斷端,然后右手另戴手套,食指伸入肛門檢查括約肌緊張度,如括約肌緊張度欠佳,須重新尋到括約肌后再進行縫合。陰道后壁的縫合進行常規縫合,而提肛肌和肌肉下部淺筋膜進行間斷縫合,余留部分粘膜于肛周外部,可自行脫落,長時間不脫落組織采用手術鉗,進行根部夾斷。24h后取出陰道填塞紗布,術后進行低渣飲食,注意抗生素使用,定期對術區進行消毒處理。
1.3觀察指標:術后24h肛門排便,排氣情況,半個月后括約肌肌力、會陰體提托力判斷,不良反應觀察(術后出血,感染狀況、發熱等),隨訪2個月進行滿意度調查。
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數據利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整理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后恢復指標觀察:術后24h對兩組在肛門排便、排氣、括約肌肌力和會陰肌力恢復指標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1。
2.2兩組術后不良指標情況:兩組術后不良反應均在一周內自行消失,不良反應發生率沒有顯著差異,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2。
2.3兩組對修復后會陰外觀滿意度調查:兩組術后3個月后對行術患者進行電話外觀滿意度問卷調查發現,兩組滿意度調查結果沒有顯著差異,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3。
3討論
自然分娩的過程中造成會陰裂傷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與產婦自身原因,新生兒大小以及在整個產術過程中接生者的操作等原因有關。在生產過程中由于產婦的陰道擴張性較差,在生產過程中就會造成會陰部的軟組織裂傷的出現。在出現會陰部裂傷后,對會陰部的組織正常功能和生理作用產生重要的影響,首先影響的就是對于肛門器官的影響,研究顯示患有陳舊性裂傷的患者肛門的排便和排氣都會受到相應影響,而造成該癥狀的主要原因就是肛門括約肌的正常肌力受到影響,會陰部裂傷同時也會造成會陰提托肌的正常功能受到損害。如果輕度裂傷可以正常恢復,但是Ⅲ度裂傷及以上自行恢復的可能性很小。會陰裂傷的出現對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生活質量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選擇手術進行治療是當下首選的方法。
本次研究選擇分層法和瓣膜翻轉法對30例產后陳舊性會陰體裂傷的患者進行治療,兩組在肛門生理功能恢復、肌力變化上和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上均無顯著的差異(P>0.05)。且不良反應發生后經過半個月的護理也可自行恢復。既往研究顯示分層法只適用于陳舊性的Ⅲ度會陰撕裂,而陰道瓣膜翻轉法更多的適用于會陰體撕裂方向向上的病例。陰道寬松的患者不建議采用陰道瓣膜翻轉法,研究顯示該種方法可能會導致陰道狹窄不良后果的出現。在術中應該注意對抗生素的使用防止術后感染的發生,同時術者做好防護措施避免交叉污染,在進行兩種方法過程中對于操作者的要求較高,要對整個會陰結構和術中解剖結構的分層做到極其精確和縫合過程中最大限度降低間隙的發生。此外對于術后的肛門檢查極為重要,當發現縫合線穿過鋼管時必須進行重新縫合。術中的出血情況是決定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會陰部屬于血管富集區,大量出血不但會使患者出現貧血情況同時還會對整個行術過程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部分研究建議在切口部位粘膜下注射腎上腺素不僅增加傷口收縮力,達到止血的功能,同時又能夠防止手術過程中的切口太深,利于黏膜和皮下解剖結構的分離。產后陳舊性裂傷的一次性成功對于手術的療效和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在手術過程中應該在肛管和直腸的交界處(直腸環形肌纖維延伸和增厚部位)進行加固處理,對于術后糞便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兩種會陰形成術在術中注意術中感染情況、解剖層次和避免死腔隙的存在均可以達到預期手術效果,會陰體形成術對于修復產婦陳舊性裂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