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學梅+何關銀
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農村發展時指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互促共進,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重慶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做?關鍵是結合重慶的五大功能區域戰略。2017年3月18日,在重慶召開傳達全國兩會精神電視電話會議上孫政才同志在講話中指出: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是重慶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載體和平臺,是全市發展重要的空間布局。可見,在重慶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五大功能區為平臺。我們認為,可能重要的是明確城市發展新區重點地位,才能既全面又卓有成效地實施、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選擇城市發展新區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的理由
在實踐中研究如何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必須遵循五大功能區戰略。五大功能區域戰略是歷屆市委、市政府領導我們直轄20年探索的重大認識成果。2013年12月9日,市委書記孫政才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重慶是直轄市,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并存,城鄉區域差距大,仍處于欠發達階段,仍屬于欠發達地區。直轄以來,重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隨著經濟社會形勢變化,各區縣功能定位不明確、同質化發展、招商引資無序競爭等問題凸顯。同時,重慶作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重大、任務艱巨。為此,在過去“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基礎上,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將全市進一步細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重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必然要皈依五大功能區的發展規律。
選擇城市發展新區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其實踐定位是對五大功能區域戰略的深入分析后提出的。在重慶的五大功能區域中,前兩個即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其功能指向是都市化,這些區域今后將構成重慶的“國家級大城市”大都市區的空間所在。后兩個功能區域即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其功能指向是大生態區,主要為了在發展中加強生態保護、在增強生態涵養中加快發展。唯有城市發展新區,兼備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雙重功能指向,完全有條件面向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同時滿足本區域工業化與城鎮化需求,大力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可見,城市發展新區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有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本區域三重需求動力支撐,確實是重慶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既現實又具可持續性的重點所在。城市發展新區涉及重慶12區縣,幅員2.32萬平方公里,未來這個區域仍有95%為農業區間,其農業供給側空間的廣闊性、可持續性是不言而喻的。到2020年,重慶城市發展新區的城鎮化率提高到63%,常住人口達到1200萬,占全市總人口的36%,實現工業總產值22500億元,占全市的45%。其支撐重慶農業供給側改革必須的人口、有效購買力,可以說重慶城市發展新區是重要的聚集區。
重慶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城市發展新區,并非說渝東北、渝東南在立足于生態的同時,不能夠或不可能搞農業供給側改革了。渝東北、渝東南在立足于生態的同時,可以作各種“生態+”的農業供給側改革。但是,由于渝東北、渝東南6.27萬平方公里是立足于生態,禁止或半禁止開發面積比例大,把重慶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交給他們是不現實的。
重慶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城市發展新區,其理論依據是空間經濟學。空間經濟學產生的標志是1999年由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的《空間經濟學:城市、區域與國際貿易》專著。這本書是由日本京都大學的藤田昌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保羅·克魯格曼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安東尼·J·維納伯爾斯三人合著。空間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空間的經濟現象和規律,重點是研究生產要素的空間布局和經濟活動的空間區位。空間經濟學的核心觀點是,研究經濟活動的空間差異,從微觀層次探討了影響企業區位決策的因素,在宏觀層次上解釋了現實中存在的各種經濟活動的空間集中現象。
重慶關于五大功能區域的劃分,從空間經濟學的觀點看,是凸現了各個區域空間的聚集力特性。空間經濟學認為,區域內的經濟要素、單位同時存在接近性與分散性兩種趨向,它們構成了區域經濟內生循環累積的因果鏈條。接近性符合需要時,形成生產成本的降低與效益提高結果;若接近性過度,會轉化為區域內的經濟要素、單位的擁擠效應,而使區域內經濟效益降低的結果。重慶五大功能區域中,都市核心區和拓展區的擁擠效應已經明顯,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經濟要素的接近性受到自然與社會發展戰略的雙重制約,城市發展新區因具有“聯動主城、傳遞周邊”的地理優勢而接近性最足。從空間經濟學的接近性觀點看,重慶城市發展新區就具有了“兩重接近性”優勢。因此,重慶市五大功能區域劃分中,根據空間經濟學的區位差異原理,把城市發展新區作為未來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最大增長空間選擇,是完全符合區域經濟學的理論觀點的。
二、重慶城市發展新區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影響力與模式選擇
(一)在結構上優化提升。最明顯的作用表現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根據重慶市五大功能區域戰略構想,城市發展新區將實施“四化”同步戰略,特別是95%以上仍是農業現代化區域,由此,新區將是重慶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的示范區,這個區域將決定未來重慶結構的優化提升。
(二)把重慶以地理標識農產品做大做強。據學者夏龍等人研究,中國各省區的地理標志農產品每增加1種,實際農民收入增加0.1%,地理標志農產品對實際農民收入的總增長貢獻為8.12%,平均每年貢獻為2.03%。2014年時重慶市有42個農產品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在全國仍處于滯后水平。山東省擁有地理標志農產品425件,是中國擁有地理標志農產品最多的省區。其中,濟寧與濰坊市都比重慶市小,但他們都有80件以上的地理標志農產品。
(三)推行綠色生產、激活要素,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重慶市多年的“地票”交易經驗與基礎,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和農村金融創新,從而在政策上強化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持。
重慶城市新區如何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理論上先有一個模式選擇問題。學者韓非和蔡建明等的研究指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模式選項有3種:一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業科技園區;二是農業科技園區和觀光農業園區;三是觀光農業園區和民俗旅游村。
三、重慶城市發展新區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策略選擇
(一)合理定位、發揮農業功能。城市發展新區作為重慶的“米袋子”和“菜籃子”,保障重慶市區人民的基本生活,應發揮自然資源優勢,繼續發展大宗產品糧油種植業和水果種植業,但要對品種進行改良或引進優良品種,以提高品質和單產。應著力發展好設施農業,運用現代科技與先進的農藝技術,建設現代化的農業設施,實行小型機械化生產,一年四季生產無公害農副產品。利用城郊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瓜果和花卉種植業,發展旅游觀光生態農業,在小流域內,因地制宜建成農作物梯田景觀區、果園采摘景觀區等,提高城郊農業的綜合服務功能。按照“一區一品”的產業發展思路,根據各區內現有的條件和資源進行劃分,各區域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產業,然后通過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因地制宜發展,從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民增收致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突出坡耕地的合理利用。低山地區發展山地立體農業、立體林業,農業發展以糧食種植為主,可以大力發展反季節蔬菜,并適當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游。
(二)提高農業科技在農業增值中的作用。2016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表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要以科技為支撐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在農業產業這個鏈條上,每個環節都跟種子有關,優良的品種是農產品高質高效的基礎。所以,大力發展高質量育種研發服務平臺,促進種業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三)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延長產業鏈。作為農業現代化的基本途徑,農產品加工業也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重要渠道,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全方位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積極適應健康養生新需求,在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上下功夫,增強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三產融合,增強發展后勁。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是必由之路。它是以工業園區、專業鎮、加工示范地、小企業創業基地等為載體形式的集群,一定區域范圍內高度集聚,通過貿易和非貿易的方式相互緊密聯系,展開專業化的分工協作,使區域經濟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
(四)努力發展新業態:鄉村旅游。根據學者關于鄉村旅游的動機調查研究,人們的主要旅游動機有:“放松和愜意”、“新鮮空氣”、“尋求平和寧靜”、“探親訪友”及“回歸、體驗自然”、“領略鄉村田園風光”及“帶小孩增長知識和閱歷”。這些動機表明城市居民回歸自然、釋放自我的心理訴求以及對鄉村淳樸、寧靜與悠閑生活的向往。鄉村旅游已經成為國內旅游的一種重要模式,鄉村游之所以能夠吸引越來越來的人,主要是因為它的鄉村性,過度強化經濟功能的鄉村旅游可能損失其鄉村性,因此,要可持續的發展鄉村游,必須關注鄉村性的保護,明確城鄉規劃中資源特色型鄉村旅游地的功能地位及其未來用地發展方向,保護鄉村居民參與旅游與分享旅游的權益,注重鄉村現代化發展中新的鄉村意向的塑造,使鄉村旅游能夠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http://www.cqates.com/information/cqfenqutu/sidafenqutedian.htm.
[2]周濤,劉繼生.吉林省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布局和發展模式研究[J].地理科學,2013.07.
[3]王倬卓.淺談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及對策[J].價值工程,2013.11.
[4]陳超,李斌.城鎮化背景下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和問題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5.
[5]李建軍.基于農業產業鏈的農產品品牌建設模式研究[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15.09.
[6]劉雪飛.國外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基本經驗及啟示[J]世界農業,2014.06.
[7]尤海濤,馬波,陳磊.鄉村旅游的本質回歸:鄉村性的認知與保護[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09.
[8]伍清旺.學習借鑒成功經驗,探索發展民宿旅游[N].三明日報,2014.7.12.
[9]許夢婷.民宿旅游如何做熱[N].陜西日報,2015.9.7.
作 者:許學梅,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工商學院講師
何關銀,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工商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