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很重要,但很多人卻被“失眠”困擾。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浙醫二院)精神科禹華良博士講述了一個在門診坐診中有趣的案例。
在自己坐門診的患者中,大約有80%的患者,都會主訴失眠。其中有一位是來自于溫州的房地產老板。他跟醫生說:“你知道嗎?錢賺再多,還不如好好睡上一覺,我已經整整三年,沒有睡過覺了。”我問他:“真的有三年沒睡過覺了嗎?”他說:“是的,真的,整整三年,我就沒有真正睡過一分鐘覺?!?/p>
大家想想,世界上有這樣的人嗎?有三年都沒有合過眼的人嗎?這符合醫學的常識嗎?通常一個人如果三天三夜一分鐘也不合眼,這個人精神狀況就快要崩潰了。但這個房地產老板卻信誓旦旦地說,我真的是整天整夜都沒有睡覺的人。他說他已經花了很多的錢在治療失眠上,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治療他的這種奇怪的失眠。
于是我就把他收治入院了。在住院中未觀察他是否真的晚上一分鐘都不睡。而事實上,在夜間的多次查房中,發現他每天晚上居然還要打呼嚕,甚至還吵得別人睡不著覺,可是到第二天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說:“我昨天晚上一分鐘也沒睡?!?/p>
為了讓這位患者相信他晚上是睡過覺的。醫生和值班的護士就做過一件這么搞怪的事情。在晚上,每隔一個小時就在他的臉上,用記號筆畫一個圓圈,等到第二天早上,這位患者就未向醫生說我昨天晚上一分鐘都沒睡。然后,醫生就帶他去照鏡子,讓他看到在他臉上,居然連續畫了六個黑顏色的圈。醫生通過這種方式告知他“昨天晚上每個小時在你臉上畫了一個圈,你居然不知道嗎?”然后他開始相信,自己其實是睡過了。那為什么他睡過了,卻認為自己一分鐘都沒有睡呢?
在臨床中是有這么一種失眠的現象,稱為睡眠感覺缺失,也叫主觀性失眠。失眠的患者中多有夸大其入睡困難和低估其睡眠維持時間,這是普遍現象,但是主觀性失眠患者的主觀和客觀睡眠感覺的不一致性更為顯著。這類患者通常也是長期慢性失眠患者,往往也會伴有焦慮抑郁情緒,他們通常不同程度地應用催眠藥物,甚至出現藥物依賴。因此在治療上是有一定難度的。
當然多數失眠的人并不是長期慢性失眠,他們都是以入睡困難、早醒、易醒、多夢、睡后不解乏為主,但會影響其白天的效率。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失眠人數占總人群20%左右,比例逐年上升,且年輕化趨勢明顯。20~40歲是主要人群,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高壓力、腦力勞動強度大的人群更容易出現失眠現象。我的病人當中,律師、醫生、企業管理者相對多一些。
失眠產生的原因比較常見的是跟情緒有關,源頭大多是有壓力。也有一些原因是工作三班倒,經常倒時差所致。除此之外,身體本身疾病,如甲亢、尿毒癥等也容易引起失眠癥狀,同時服用精神活性物質例如酒精、毒品、激素類藥物也會導致失眠。
然而,偶爾出現失眠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失眠癥患者。禹華良表示,入睡困難半小時以上,或者早醒提前兩個小時以上,或者維持睡眠困難型一晚醒轉兩次或以上,并且一個月有一半時間出現以上情況的,才能診斷為失眠癥。“長期有失眠癥狀不一定都是失眠癥,也有可能是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的伴隨表征?!?/p>
沒有達到一定程度或者失眠癥情況較輕的人,一般都不會首選藥物干預,而是先通過作息時間的調整,以及一些放松技術的學習及自我情緒調節來改善睡眠。同時可以輔助一些健康行為來幫助自己,比如在睡前兩小時適當做一些有氧運動,避免在床上辦公、玩手機、看視頻等,學習冥想或自我催眠也會有助于更好地進入睡眠。禹醫師說,在他的臨床工作中,教會了不少失眠者學習自我催眠,這能很好地改善睡眠。
目前,對于睡眠障礙的藥物治療也是非常成熟的技術。受益于生物醫藥的快速發展,現代的新型藥物療效更佳,副作用更少,而且也不必擔憂長期服用會造成藥物依賴。對于長期受困于失眠的人們來說,如果通過非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也需要借助于藥物幫助自己睡眠,但藥物治療應該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合理規范用藥才行。
編輯/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