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永強
今年,自己有幸參與了陜西省學科帶頭人張瓊老師工作坊,并參與了關于《小學語文教材中哲理性散文教學策略》課題研究。通過調查問卷,發現老師們在哲理散文教學方面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1.對散文文體的認識不清。不能很好地區別散文、哲理性散文與其它文體的區別。
2.對哲理性散文的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不能很好地確定教學重點、難點。
3.沒有對哲理性散文進行深入研究,不能很好地把握哲理性散文的主旨要義。
4.教學方法、策略單一,與其他文體的教學方法相同,不能體現哲理性散文的教學特點。
5.不能很好地品讀哲理性散文的語言,無法把握文字背后所要說明的道理。
北師大版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很多哲理性散文。哲理性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講哲理,是以描寫人或物來揭示道理,啟迪人生的文章。哲理散文不但具有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之外,在表達思想上更上一籌,內容豐富,含義深遠。比起詩歌、記敘文、議論文來說,語言也更加優美,內容更加深刻。針對哲理散文的特點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如下教學策略:
一、確定目標,有的放矢
哲理性散文教學,要在文本解讀的基礎上,確定適當的教學目標。既要細心領會作者對人和物的描述及表達方法,又要感悟所要揭示的道理。在教學中,要根據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確定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目標。通過多樣朗讀,讓學生深刻體會課文內容。例如《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描寫的是1985年8月季羨林先生重返德國的所見、所感,教學中要抓住描寫德國街頭景象的語句,感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之美,發現其背后的文化之美。可以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一是學習生字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二是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三是感悟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也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可見興趣的重要性。針對哲理性散文教學,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搜集相關資源進行展示,讓學生在創設的環境中自然、快樂地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和學習動機。讓圖、文、聲、像并茂,化抽象為具體。不僅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教學《桃花心木》一課時,由于學生對桃花心木樹了解較少,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前,我從網上搜集了關于“桃花心木”的各種圖片和資料,當這些逼真的圖片呈現在學生們眼前時,我感受到了學生渴求的眼神:這種樹有什么特點?發生了什么故事?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當然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三、指導朗讀、把握內容
朗讀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小語教材中的哲理散文,由于作者的情感變化起伏,讀起來輕重緩急應變化不斷。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哲理散文的特點,精心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把讀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力求以讀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把課文中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文章的精妙。例如《釣魚的啟示》一課,在課文的結尾處有這樣一句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朗讀,引導學生體會,了解內容,揣摩情感。讓學生懂得在遇到類似違背規定、規則的誘惑、制度、道德甚至法律時,要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四、品味語言,感悟道理
葉圣陶先生說:“文藝鑒賞還得從語言、文字的透徹了解入手。”散文具有語言優美、凝練、富于文采等特點,所以散文又被稱為美文。而哲理性散文,除具備了散文的特點之外,又有寓理的特點。品味語言是哲理散文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學生能從文章的語句中,獲得對作者思想感情的體會,也能獲得對語言所要表達的內容的感知。并通過精讀抓住重點詞句、節段來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表達的中心。如《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中,在描寫德國人種的花時,有兩個詞語:“花團錦簇”和“姹紫嫣紅”,教學中要抓住這兩個重點詞語,引導學生去理解,去聯想,對花的美麗景色自然會理解地更加透徹。《落花生》這篇課文,通過對“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句話的品味,體會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的道理。
五、體會情感、拓展延伸
情感是寫作的基礎,散文都是有作者豐富感在里面的文章。因此,僅僅是朗讀和品味語言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學內,要將作者描寫的人、事、物關聯起來,將課內與課外關聯起來,走進作者的感情世界,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例如,《白楊》這篇課文,作者運用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讓讀者體會白楊樹直,高大挺秀,適應性強,堅強,不軟弱,不動搖的特點。作者在描寫上非常含蓄,沒有過多直接的敘述,而是以神傳情,意境深遠,通過父親神態的變化來表現感情的波瀾。并將白楊的形象、特點和父親的行為與邊疆建設者的特點聯系起來,感受作者對邊疆建設者的贊美之情。只有引導學生用情去感悟,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才會真正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寓意。
總之,哲理性散文,不等同于一般的議論文、記敘文,常用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先記敘、議論,再畫龍點睛,借事、借物喻理,托物言志。教學中,要與其他類文章區別對待,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確定好教學目標,通過朗讀,抓住重點詞、句,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感情,體會文字背后所要說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