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他,6歲半起到景山少年宮學習繪畫,在李可染、啟功、田世光等大師的教導下度過了難忘的學畫時光。在那里,跟隨老師們學習勾勒臨摹、景物寫生,在老師們的教授下受益匪淺;
如今,他力求探索更加現代的工筆畫風格,設色濃烈,雅俗共賞,描繪出帶有北京特色的景色;
他就是工筆畫畫家崔西民。
少年宮的學畫時光
崔西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6歲半被推薦到景山少年宮學習繪畫。
在那里,他從素描、色彩等基礎課程學起,10歲時開始學習國畫。當時,正逢李可染、啟功、田世光等大師被下放到少年宮,崔西民因此和同學們成了他們的學生。
對他來說,那是一段很美好的時光,幾年的時間里,崔西民跟隨老師們從最基礎的勾線、白描開始學習國畫。周末,到故宮珍寶館看古代名畫,到美術館看展覽;五一節前后,外出寫生;“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曾經在夏天最熱的兩個月里勾勒臨摹《八十七神仙卷》。
談起那段經歷對自己的影響,崔西民說,老師們在做人方面對自己熏陶感染,也鍛煉了做事毅力,開拓了藝術眼界。
“老師們不善言辭,但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不光講道理,而是以身作則。”比如,據崔西民回憶,由于那時候學生們的年紀小,常常畫得忘記喝水了,老師們就給學生打水,還告訴學生為什么要喝水,為什么要尊師。慢慢地,學生也就學會自己給老師打水,學會了尊師重道。
這些書畫大師們對藝術的態度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們。
“那時候晚上我們不熄燈,一人一個小桌還在畫,學生們廢寢忘食,因為老師就是這樣創作的。”有一次周末,崔西民和其他學生到李可染家中拜訪,當時李可染正在畫一幅大山水畫。“從下午3點開始畫,我們就在旁邊看著,后來我們去吃晚飯,叫老師吃飯叫了2次,到晚上9點半才吃飯。我們就問為什么,老師說,干什么事要干到底一氣呵成,尤其作畫,否則再畫就連不上了。”崔西民說,老師們對藝術非常虔誠,自己也很懷念那個踏踏實實做藝術的年代。
當年,少年宮的后門一走出去就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珍寶館內的藏畫一周更換一次。在那里,崔西民有機會觀摩到很多大家的真跡。那時,沒有能夠拍照的手機,所以完全要靠現場臨摹鍛煉記憶力。
“古畫里的營養非常豐富,無論是構圖、色彩還是創作手法上,都讓我學到很多東西,尤其是畫中的神韻,讓我久久不能釋懷,有時我會在一幅畫面前逗留很久,體會畫中的意境。”崔西民說。
老師傳授學畫捷徑
田世光老師教導崔西民,畫畫要把基礎打牢才能成“家”,而工筆畫是基礎,就像書法的楷書一樣,從那時起,崔西民開始了自己畫工筆畫的藝術歷程。
根據老師們總結的經驗,有很多繪畫的捷徑,比如用色、勾線,都有技巧和訣竅,即便是小地方,也是老師們自己摸索出的經驗,教授給學生。
比如臨摹,老師帶著學生們在玻璃上勾勒臨摹——將玻璃壓在古畫上,透過玻璃去臨摹。這樣做的好處一是當時條件艱苦,可以節約紙張;二是在玻璃上勾線比宣紙難度大,在玻璃上勾得好,在宣紙上自然而然運筆更加自如。
崔西民主要臨摹宋畫,那是中國工筆畫的最高峰。
他說,在臨摹時,一是要讀臨摹的畫:一幅花鳥畫,畫的什么花,用的什么顏色,有什么寓意。二是要把握精髓:為什么這么搭配,用的什么技法,在什么狀態下畫的,都要在臨摹中體會。“老師告訴我們,怎么把握畫眼、寓意、整體布局,就像作曲一樣,繪畫有序曲、高潮和收尾。”
再比如寫生,崔西民說:“比如畫花,要畫出風情雨露,像人的喜怒哀樂一樣。要親自去看才能了解。所以那時候下雨天就打著傘、穿著雨衣去觀察。但是一大片花叢,不知道從哪看起,老師們就教,要一朵一朵地看,找最美的角度。”在觀察的時候,花開了多少瓣,像什么形狀,要觀察到位,寫生之后,創作要有取舍,進行藝術再加工,畫出景物最美最漂亮的那一面出來。
探索現代工筆風格
直到現在,崔西民仍然以工筆畫創作為主。
對于古今工筆畫的不同,他說:“宋代工筆花鳥不論大幅和小品,都是全景式布局或折枝式經營,境界都比較宏廓深遠。有些只是用全景的一部分,就算是一個小枝頭,也能被他們表現的淋漓精致,疏密得當,密的地方用一些小枝條也能讓畫面變得充實。空的地方就算不畫也會和密的地方形成一個很好的空間,這就是宋代畫的精彩之處。當代的工筆,色彩表現方法更加豐富艷麗,在畫面的處理上有不少的裝飾,還配有許多的肌理效果,讓整個畫面看起來特別豐富,在視覺效果上奪人眼球,在畫面上呈現出精彩紛呈的感覺。”
20多年前,崔西民的工筆畫很古典,風格傳統、嚴謹,通過慢慢摸索,崔西民逐漸探索更加現代的創作風格。
在題材上,崔西民以畫花鳥為主,也有人物創作。在風格上,他強調要雅俗共賞,設色比較濃烈,同時要有工筆畫的“寫意性”。
例如,在他的一幅花鳥畫中,描繪了一只畫眉鳥站在枝頭上向遠望的情景。畫眉鳥使用鈦白粉顏料,筆觸非常細膩,而枝干則畫得老一點,葉子糙一點,和畫眉鳥形成了筆墨的對比,突出工筆畫的虛實變化。在顏色上,除了小鳥使用了鈦白粉,掛著秋天小果子的樹枝使用了綠松石顏料的顏色,這些用色不同于傳統。
傳統工筆畫用色少,而崔西民常使用英國漢莎的顏料、礦物質顏料,和傳統畫有所不同。同時他也借鑒民間泥塑的用色,比如兔爺、陜西泥塑的用色。用“民間的大俗大雅,搭配到位,雅得到位,俗得到位”的顏色,在創作時加以借鑒和使用,形成自己獨特的用色風格。
崔西民的書畫作品有“北京名片”之稱,畫作曾經作為國禮贈送各國外交官員。作為老北京人,他常創作有北京特色的銀杏、香山紅葉等題材的作品。在他眼里,北京是一個擁有無限美景的城市,雪覆紫禁城,春柳斜紅墻,夏荷珠懸葉,秋紅香山梁,這都成為崔西民筆下表現對這座城市無限熱愛的題材。
對于未來,崔西民說,還將繼續探索創作風格,嘗試將南方畫派的清秀細膩和北方畫派的大氣結合到一起,摸索藝術風格,探索藝術之路。
藝術簡歷
崔西民,北京市美術家協會會員。1963年生于北京,自幼喜習繪畫,6歲半入北京市少年宮繪畫班學習,先后得到諸多書畫名家的悉心指導。近年來其創作多以花鳥為主,作品曾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故宮博物院、毛主席紀念堂及國際友人、社會各界人士收藏。2012年9月在北京成立的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崔西民工筆畫作品作為指定國畫禮品贈送給出席北京香山峰會的聯合國官員及各國城市市長;2014年3月應邀參加在美國舉辦的“2014中國文化周”,活動期間舉辦崔西民個人作品專展,榮獲最高獎項“山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