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摘 要: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真正理解了數學知識,感悟了數學的理性精神,才能使數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數學活動經驗內化為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觀察;探究;總結;數學活動經驗
“加法運算定律”一課是學生學習運算定律單元的起始課,知識點并不是很難,但為什么可以花15分鐘讓學生明白的定律需要用一節課的時間來探究呢?課堂之后,要讓學生內心留下些什么?筆者在執教“加法運算定律”一課時的研究,會很好地說明這些問題。課堂中,筆者并沒有在學生觀察幾組算式后直接給出運算定律的結論,也就是“魚”。而是通過學生經歷一系列探究活動之后自己發現了運算定律的規律和結論,并在探究的過程中掌握了今后探究這類問題的活動經驗及思想方法。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常說的“漁”。
一、授“漁”過程中的精彩片段
授漁之一:聯系生活,思考生活
課堂的導入,用古代“狙公養猴”的故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思考:“養猴的老人為什么偷著樂?”巧妙直入知識的本質,得到4+3=3+4的等式。接著,出示“李叔叔騎車”的問題,通過不同算式的計算得到56+40=40+56。這兩個情境雖然一古一今,但都與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并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思考生活。
授漁之二:聯想遷移,應用經驗
通過探究“加法交換律”,學生積累并總結了研究經驗:“觀察發現—舉例驗證—總結規律”,教師將這些重要經驗及時板書。并問:“這些方法還可以探究其他運算定律嗎?”再次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在后段探究“加法結合律”時,學生聯想到研究“加法交換律”時的一系列活動經驗,并將研究的方法和思想遷移到研究“加法結合律”中,通過翻書自學順利地發現規律,總結出完整的定律。
授漁之三:比較鑒別,靈活運用
在得到兩種加法運算定律之后,老師問學生還有什么不懂的。學生提出這兩個定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比較,可以發現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更容易找到事物的變化規律。學生通過表格形式對比了兩種定律的異同,此教學環節的設置進一步為學生積累了研究經驗,認識到在研究同類事物規律后通過比較,來鑒別它們的本質特征,并更好地區分和應用。
在最后的練習活動中,教師設計的各星級題,考慮了練習設計的層次性和綜合性,同時還考慮了各種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以利于因材施教。學生根據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選擇做題,尤其是最后兩題考查學生知識靈活運用的程度,充分體現在實施新課程標準實踐活動中,讓全體學生都參與數學活動,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和提高,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二、授“漁”過程的美中不足
從整節課的教學來看,課堂的學習效果是不錯的。但“教學永遠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對于此課的教學設計,我認為還是有一些不足之處:
1.不要為討論而討論
課堂小組討論是學生合作學習的一種主要形式,這種教學方法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課堂教學。本人在學生探究完“加法交換律”之后,問:“剛才我們是怎樣探索出加法交換律的?”接著學生相互討論。到這里,其實學生對問題已基本弄懂,討論的意義不大,反而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如果將小組討論交流放在學生探究完“加法結合律”,但還未得到真正的結論時,學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小組內取長補短。
2.注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學完兩個“加法定律”后,可以讓學生回憶這些定律,在以前的學習中出現過嗎?如:低年級時的一圖多式、加法驗算等等,都出現過兩個定律的身影,只是今天為它正名而已。并讓學生想想學了定律有什么作用,為后面的簡便運算做個鋪墊。
3.整合教材內容,創新設計
整合教材內容,便于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在以往教學中,都是按照教材的編排程序,按部就班,首先教學加法交換律再教加法結合律,最后對比兩個運算定律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雖然感覺教學有條不紊,但是總感覺缺失點什么,好像這樣一雙手在禁錮著教師的思想。如何讓教學更能適應新形勢下課改教學的要求,以學生為本,順應學生認識發展需求,我想本課會更有生命的活力。如,學完“加法交換律”后,教師問:“剛才我們研究了加法中有交換律,你們還想研究什么計算方法?”這樣學生可以用先前積累的活動經驗自行研究“減法、乘法、除法”中有沒有交換律。這樣嘗試另一種教學思路,可能會有更多驚喜!
通過對本課的教學,讓我再次感受到《老子》書中一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本課最好地詮釋了此話的精髓。作為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教給學生基本思想和基本的活動經驗,這些對于學生今后研究更多更廣的知識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