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新倩
摘 要:數學教學中的“說”,就是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問題的思考、理解和解答的過程,以此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想說;多說;會說
沒有語言,就沒有思維的發展。數學教學中的“說”,就是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問題的思考、理解和解答的過程,以此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創造條件,引導學生想說、多說、會說。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想“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最大推動力。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圖。”可見,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產生說話的內驅力是多么關鍵。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關系到教學的成敗。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導語的精妙、懸念的設置、情境的創設、鼓勵性的評價、現代教學手段的利用等都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表達欲望,產生不吐不快之感。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在課堂上創設的小銀行、市場貿易情境中運作,讓學生在貨幣流通中接受知識,相互交流,感受人民幣之間的兌換。“我買2支鉛筆要多少錢呀?”“你給我五元,我找你一元二角。”……學生通過生活中的情境再現,認識、使用人民幣,體驗“數學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這樣的情境讓學生將“日常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再從“數學語言”中抽象出“數學知識”。同時也可以滲透給學生“說”的重要性,如“數學也會說話,它會告訴我們很多知識,請你再把它告訴你的小伙伴們”“不要做數學的小啞巴”……使每個學生知道“說”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敢說、樂說,體驗到越說越敢說、越說越會說的無限樂趣。這樣的教學設計,恰到好處地激發了學生的說話興趣。
二、尋找切入點,讓學生多“說”
愛因斯坦曾說:“一個人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教學既要學生動口訓練,啟發學生把思想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又要為語言表達提供內容。說話要“言之有物”。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潛心鉆研教材時,要善于尋找說話的切入點、訓練點,確定說話訓練點的要求以及與其他訓練點的相互關系,既不喧賓奪主,也不蜻蜓點水;既要注重訓練點之間的關系,又要注意說話訓練的深度和廣度。這樣,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實效。課堂上尋找的說話切入點很多,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
1.教學媒體尋“說”點
低年級是學生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在數學教學中要加強說規范話的訓練,就是讓學生用簡潔、清晰、準確的規范語言敘述事情。借助圖片、課本中的插圖、投影片、錄像帶、多媒體等進行說話訓練,在低年級應用題訓練方面尤為必要。如,在教學加法的意義時,在初步感知圖意的基礎上,先投影出示兩塊磚頭,讓學生說一句話,再出示小貓又推來一塊,又讓學生說一句話;然后問:“合起來有幾塊?”也就是說一共有幾塊?再讓學生用三句話連起來說一說“原來……又……一共……”以逐步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習慣。通過說學生在理解加法意義的基礎上,能順理成章地說出“2+1=3”各數所表示的意義,也有意識地滲透了應用題的教學。這樣不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2.填補情節空白引“說”
填補情節空白通常是將一個正確的數學命題寫成當中缺少一些語句的形式,要求學生將缺少的語句填寫在指定的位置上,使之成為一個完整而正確的數學命題。填補情節空白的方法,形式靈活,可以有目的地綜合一些問題,突出訓練學生準確、嚴謹、全面、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基本運算能力,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在教學“比較多少”時,教師在出示小白兔8只,小山羊10只,小猴子6只。小白兔比小山羊 ;小山羊比小白兔 ;小白兔比小猴子 ;小猴子比小白兔 。這樣的訓練既擴展了學生的思維,又豐富了教學內容,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教學結尾續“說”
低年級學生想象力較豐富。根據這一年齡特征,我在教學中每當遇到有趣的內容,都要求學生結合實際續說故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可設計:今天我們學習了“小明的一天”,你們覺得小明的一天時間安排得不太合理,那么聽了你們的建議,小明會怎么說呢?他又會怎么安排自己的一天呢?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課堂氣氛也相當活躍。此時,我鼓勵學生把自己想說的內容寫下來,并點明學生讀出所寫的內容,讓大家評議,這樣可以將所學的知識巧妙地進行滲透。
4.尋找思維發散點
啟發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地聯想和想象,豐富教學內容。如“七巧板”的教學可設計如下的說話訓練:我們課本上有許多用七巧板拼成的圖形,那我們來試試拼出你喜歡的圖形,邊拼邊說:“老師相信你們見多識廣,一定能拼出比書上更多的圖形來。”最好能說得具體生動些。很多同學邊拼邊說:“我用XX圖形和XX圖形拼出了一只蹦蹦跳跳的小白兔”“我用XX圖形XX圖形拼出了一只驕傲的大公雞”“我用XX、XX、XX圖形拼出了一座美麗的房子……”這樣的訓練拓展了學生的想象力,還增強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說話訓練點,除了上述幾點外,還可以從學生質疑、設疑、解疑等處進行說話訓練。訓練時,要定點精確,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定向要明晰,明確與教學內容的關系,設計內容要考慮學生實際,有坡度和層次,同時還要注意訓練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三、善于引導,讓學生會“說”
說話訓練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它既是日常生活需要,又能促進學生編、寫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在數學教學中,訓練學生完整、準確、有序地說話尤為重要。
1.教給方法,完整地“說”
完整地“說”就是用數學語言把意思講清楚,講完整。小學生的數學語言是伴隨知識范圍的不斷擴大和認識活動的不斷深入而逐步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在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完整性時,教師要循序漸進,先教方法。如對低段學生可指導其看圖時從上到下、從左往右看,學會看圖中物體的動態等;對高段學生可指導其從整體入手,弄清知識之間的聯系,概括主要內容等等。
數學是精密的學科。在課堂上,許多學生回答問題不夠準確完整,比如在教“觀察與測量”一課中,教師讓學生相互測量一下同桌的身高后,指名匯報,很多同學回答:“我1米1”“我1米24”“我1米28……”學生在介紹自己的身高時,容易忽視米以后的單位,遇到這種現象時,教師要有意識地予以適當的提醒,提示他們:“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1米1后面的1是1米還是1厘米、或是1分米?”使他們有所領悟,逐漸納入教師要求的回答軌道上來。在以后的課堂提問中,逐漸省略提示,直接要求學生把話說完整。這樣既培養了說話能力,又讓低年級學生有了句子的概念,為以后學習簡單的應用題打下基礎。
2.在概念敘述中,準確地“說”
準確性是數學語言在表述時最基本的要求,沒有準確也就沒有了數學。特別是數學概念,它具有精確、簡練、邏輯性強的特點。因此,教師可利用概念對學生進行準確的“說”的訓練。如:小學數學中關于“整數”的概念表述應該是“自然數和零都是整數”,而決不能讓學生說成“整數就是自然數和零”;又如講到奇數、偶數時,可說:“5是奇數,20是偶數”;但講到因數、倍數時便不能說:“5是因數,20是倍數。”而應說:“5是20的約數,20是5的倍數。”可見,數學語言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表述時決不能以學生說出大體的意思就滿足,而應加強學生對概念中重點詞語的理解和準確表述的指導。
3.在看圖列式中,有序地“說”
有序地“說”就是學生在表述自己的想法、做法時前后有序、條理清楚。在教學過程中還會遇到學生說話順序顛倒的現象,例如:許多學生在看圖列式中經常把圖中的已知信息顛倒過來。在教學“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就加(減)幾”時,圖片展示小紅跳繩跳了68下,小芳跳得比小紅多10下,而小明跳得比小紅少10下,問小芳和小明各跳了多少下?學生在初次看圖片后容易把這幅圖的圖意顛倒,老師在讓學生觀察圖片時運用啟發和暗示的方法,讓學生明確一定的順序后,按順序整理,加工說話的材料,組織好語言,讓學生參與表達,使學生表達得更有序、更完整,從而提高理解能力。
教學實踐表明,學生表達過程反應的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只有學生的數學語言得到發展,才能逐步擺脫動作和表現的束縛,從動作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由此可見,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說”的訓練十分重要,它能提高學生思維的邏輯性、靈活性、準確性,同時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劉兼,孫曉天.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林崇德.小學數學教學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