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昱+陳玲
摘 要:古詩語言簡練、字字珠璣,和普通的課文教學有著顯著的不同,一堂優秀的古詩教學課,能看出一名教師的語文素養和教學水平,因而古詩課堂教學就更值得廣大語文老師去探究、去學習。
關鍵詞:古詩;背景;內容;意境;韻律
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古代詩歌以精煉的語言、明快的節奏、和諧的韻律、優美的意境,而深受人們喜愛。它既是文化和歷史的傳承與再現,更是小學語文教材不可缺少的組成。小學古代詩歌的教學也因此有著其獨特之處,今天就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來談談我對小學古詩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了解背景,縮小時空差
引導學生了解詩人及其創作的時代背景,縮小時空差,是學習古詩必不可少的一步。如《示兒》一詩中,如果把陸游的生平以及當時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在課前給學生做一個介紹,那么學生就會更容易把握詩文所表達的感情。這樣學生對作者的愛國情懷的理解就顯得自然,正所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背景的介紹對于詩文的講解起到了很好的鋪墊,從而讓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字詞,幫助學生理解詩的語言
在古詩的課堂教學中,切不可以詞解詞,即以一大堆抽象的概念去注釋某個詞。要聯系上下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淺化”字詞。如在韓愈筆下的《早春》一詩中,一個“酥”字,使人仿佛看見蒙蒙細雨飄灑,如酥油一般滋潤大地,一派活鮮鮮的大好春光展現在人們眼前。一個“無”字寫出了在細雨之下、山坡上、田野里,遠遠望去,剛返青的草兒一片新綠,秀色可人,令人賞心悅目。可是當你興沖沖走近前去,綠色卻消失了,哦,原來草兒剛剛發芽,草色還很淺。作者運用這個“無”字,把早春這種奇特的景色刻畫得惟妙惟肖。可是如果老師只是要求學生僅僅了解“酥”和“無”的字面意思的話,那就割裂了詩歌的美,對后面深入感悟詩歌意境是很不利的。
三、注重引導,幫助學生感悟詩的意境
意境是詩的靈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啟發學生憑借想象深入詩的意境中,具體并逐步深入地理解詩的內容,感悟詩歌的意境。具體的可以從下面兩點入手。
1.通過提問、談話,引導觀察,誘發想象
例如,在教學《題臨安邸》這樣的古詩時,我們除了引導學生體會詩文中南宋統治者偏安一隅、耽于安樂的社會現狀外,更要引導學生把握作者關心民族命運、鞭笞社會現狀的愛國情懷。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提出了下面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誘發想象。
“同學們,你們看詩中描寫了什么景象?”“聽到了什么呢?又看到了什么?”“此情此景,作者想到了什么?表達了他內心的什么情感?”
2.通過擴寫等形式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古詩內容,深化對古詩的理解
古詩因受格律的限制,要用極其有限的詞句來表現盡可能豐富的內容,從而使詩歌具有語言凝練、內容跳躍的特點。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就要注重引導學生對古詩內容進行補充,加強學生對詩歌中人物形象的感悟,藉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例如,教學《尋隱者不遇》一詩時,教師可圍繞下面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作者為什么去尋隱者?在松下見到童子時問了些什么?童子是怎么回答的?當時周圍的環境怎樣?童子說不知道師傅在哪里時作者的心情怎樣?故事的結果如何?學生通過教師引導,進行獨立的思考,也就很容易感悟到詩的意境了。教師也可以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把這首詩歌改寫成簡短的記敘文,這不但深化了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更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力。
四、指導好朗讀,感悟詩歌的韻律美
古詩句式工整,意境優美,韻律鏗鏘,讀來朗朗上口。有人說:“詩是有聲的畫。”指導學生對古詩進行感情朗讀,能幫助學生體會詩的音樂美,也有助于把握古詩內容和情感,并借以增強詩的教育影響。在指導朗讀時,教師要做好師范,幫助學生把握好節奏和韻調,從而吸引學生,把學生帶進詩的意境。當然學生朗讀時,不同詩句的重音、節奏、停頓、速度、音調等方面的指導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師也應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幫助學生積累這方面的知識,最終獨立掌握這種能力。對于朗讀方法的訓練,即可以一人讀大家聽,再共同評,也可以齊讀或分批組合讀,邊讀邊體味,這樣一步步把學生帶入詩情畫意中,從而真真正正地品味詩歌的
美來。
教無定法,同一首古詩,不同的老師有著不同的教學設計,也會有著不同的教學表達,因此,在詩歌教學中,對于那些優秀的、獨特的教學方法,還是需要我們虛心地學習和借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只有博采眾家之長,才能把古詩課堂教學變得有聲有色,才能極盡所能地把古詩的美展現給學生,才能把這一文學精華的種子深植到學生的心田,讓他們愛上它,并開出燦爛的花,結出豐碩的果。
參考文獻:
[1]周家庭.小語文教學與研究[M].南海出版社,2006.
[2]周健.有效上課小學語文[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