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秋天是收獲的季節,金黃色的樹葉飄落,多美呀!老師采集了一些漂亮的樹葉,想來欣賞一下嗎?(課件演示)好看嗎?有兩只小螞蟻也被漂亮的樹葉吸引過來,圍著樹葉爬行、玩耍。它們兩個想進行一場爬樹葉比賽,誰能先爬完樹葉的一圈誰就獲勝,咱們來當裁判好不好,預備——開始。現在哪位小裁判來宣布一下比賽結果?你同意嗎?為什么?
(預設):紅螞蟻爬的樹葉大,一圈長,比賽不公平。
老師聽懂了同學們的意思,之所以認為比賽不公平是因為兩個樹葉一圈的長度不一樣。“一圈”在數學中有一個名字叫“一周”(板書)
(追問:師:樹葉一圈叫什么?生:一周。師:哪一周是指樹葉什么的長度?生:樹葉一圈的長度。)
一、認識周長
1.理解“一周”(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你認為,屏幕上哪幅圖上紅色部分表示的是這個物體表面或這個圖形的一周?
第一幅:小螞蟻爬樹葉(沒沿著邊線),老師介紹“邊線”。
第二幅:小筆頭畫桌子的表面(中間斷開的)。
第三幅:紅線沿著窗戶畫(沒有回到原點)。
第四幅:紅線沿著不規則五邊形畫(重復的)。
第五幅:紅線沿著三角形畫(正確的)。
通過剛才的觀察,誰來說說什么才是一周?
(從一點開始,沿著邊線,不間斷,不重復,又回到這一點。)
1.用手摸一摸一周
你能用指摸一摸數學書表面的一周嗎?
找一個同學到前面來摸,老師引導邊說邊摸。
全班同學都用小手來摸摸數學書表面的一周,提示邊說邊摸。
你能找到課桌表面的一周嗎?和同桌一起來邊說邊摸。
2.提示周長的概念
(指著大屏幕圖片說)在數學中,像物體的表面或圖形一周的長度就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
3.找生活中的周長
周長的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現在你能找一找你身邊(某些物體表面)的周長嗎?(先指名說兩名學生,之后全班同學可以在教室中自己找,找到之后摸一摸)
提示同學在說時一定要強調準確,是物體表面圖形一周的長度才是周長。如果學生說不到,老師可以提示一下腰圍。
二、周長的計算
(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是周長?)
你能快速地算出下面圖形的周長嗎?
1.規則圖形、不規則圖形的周長(給數字的)
三角形、長方形、梯形、不規則的五邊形(你是怎么求的周長?)建議:讓學生自己說出;把各邊的長度加在一起。
匯報時小結:只要把圖形各邊的長度加在一起就可以了。
2.不給數字的
你怎樣才能知道下面這個正方形的周長呢?
正方形(重點看哪一名學生有巧妙的辦法)。
3.沒辦法用直尺來測量的
你有什么辦法知道下面圖形的周長嗎?4個人一組,兩行一個圖(學習卡)。
樹葉、圓形
學生利用手中學具袋里的工具分組進行。
【教后反思】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的平面圖形周長的教學。它是學習平面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教材呈現了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結合“什么是周長”這一具體情景,通過觀察與操作(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認識周長。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在于能夠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感受和體驗什么是周長;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在老師語言的激勵下,學生先通過觀察發現生活中周長無處不在。又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選用合適的工具去測量樹葉等等。通過這個環節拓寬學生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這節課中,我覺得不足之處就在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比較少。由他們之間的質疑碰撞后產生的火花其實是學生最大的收獲。在今后的課中我應該思考老師在課堂中如何發揮引導作用。
這節課雖然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活動,加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受和體驗,關注孩子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情感體驗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嘗試,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如:
(1)課堂教學語言有點平淡,對于重點應該再加重語氣突出。
(2)理解“一周”不夠深入。本節課是概念的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在一系列活動中感悟與理解,而不再過分地強調學生口頭表述上的嚴謹與完整。對于“一周”的理解是本節課教學的突破口。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突破得不夠好。如果在活動中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你是怎樣理解一周的?”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表達,這樣效果會更好。
總之,我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小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周長的含義,而這也正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過程性目標中學生“體驗”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