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泓
摘 要:游戲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活動形式,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幼兒園借助游戲中情感的力量,去溫暖、滋潤幼兒的心靈,將“啟蒙冶情”教育滲透到幼兒園學習性區域活動、角色游戲、混齡游戲、音樂游戲、體育游戲等各類游戲中,將幼兒的養成教育生活化、游戲化、趣味化,讓孩子在快樂的游戲中習得和養成最基本的良好行為習慣,體驗好的行為習慣帶給自身及他人的愉悅。
關鍵詞:啟蒙冶情;游戲;幼兒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指出:“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有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不好,則終身受其害?!笨梢?,人生啟蒙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我園在十二五課題研究中提出了“啟蒙冶情,快樂養成”的概念:在幼兒的養成啟蒙教育中不僅是講道理,規范要求,更是維護幼兒的心力,用情感的力量去溫暖、滋潤幼兒的心靈,使幼兒保持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從而形成一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心理定勢,以促進幼兒的自我調節和體驗好習慣帶來的愉悅,讓他們在快樂的游戲中習得和養成最基本的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笨梢?,只有在生動的、具體的游戲活動中,經常讓幼兒親身嘗試正確的實踐行為,才能促使其不斷積淀踐行行為規范的深切體驗,由此逐步強化為良好的行為意識,并在不知不覺、快樂游戲中逐漸固化為自覺的行為習慣,從而日趨成為自身“良好行為習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才能逐步反應性地表現為自覺的日常行為。
因此,我們幼兒園用游戲化、情景化的形式來開展各類養成教育,幫助孩子在快樂、和諧的氛圍中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將“啟蒙冶情”教育滲透到幼兒園學習性區域活動、角色游戲、音樂游戲、體育游戲等各類游戲中,將幼兒的養成教育生活化、游戲化、趣味化,通過啟蒙冶情的教育方式,讓他們在快樂的游戲中習得和養成最基本的良好行為習慣,體驗好的行為習慣帶給自身及他人的愉悅。
一、學習性區域游戲
學習性區域游戲是一種開放、自主的學習活動,在學習性區域活動中,孩子在老師創設的環境、投放的材料中主動觀察、大膽探索、創造表現,充分體現了孩子的主體地位。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創設寬松、自主、愉悅的游戲環境,提供多層次、多結構的活動材料,讓學習性區域與學習活動成為促進孩子發展的兩條主線,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
在學習性區域游戲中,我們通過內容滲透、圖示暗示等方法幫助幼兒建立規則意識,培養他們整理玩具、謙讓合作、動手操作等好習慣,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在生活區,老師們利用墻面、桌面、柜面、地面,給孩子提供了給娃娃扎辮子、疊衣服、鋪床、做圍脖等游戲,讓孩子在快樂的操作中發展自理能力,也能獲得幫助他人的快樂。結合我園國際象棋特色,在益智區教師還自創各類游戲棋,如文明禮儀棋、交通安全棋、進餐禮儀棋等等,讓幼兒在玩棋的過程中判斷對錯,養成在公共場所的各種文明行為。
二、幼兒角色游戲
角色游戲是幼兒反映社會、反映成人活動的一種游戲,這種游戲帶有很大的模擬性,是幼兒園孩子最喜歡的游戲。在角色游戲中,我們充分挖掘幼兒園周圍具有蘇州本土文化的教育資源,將蘇州園林、特色餐飲、老字號店鋪等民間文化融入角色游戲,開展“錢塘茶館、采芝齋、扇子坊、珍珠坊等特色主題,并在原有主題中豐富游戲情節,如在建筑工地搭建蘇州園林,在大舞臺欣賞、表演蘇州民間歌曲,讓孩子們在做做玩玩中感受蘇州特有的民間文化,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周圍生活的積極情感與態度。
同時我們借助角色游戲與現實生活接軌的特點,開展飲食店、銀行、醫院、公共汽車等游戲,創造性地模仿現實生活的活動,理解不同角色間的交往方式,逐步認識各角色的義務與職責,從而了解到社會交往的行為準則和方式方法,體會感受到文明禮儀在人與人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在再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幼兒模擬社會、熟悉社會、了解社會,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
三、混齡晨間體育區域游戲
混齡晨間體育區域游戲是我園開展的一種特殊的體育活動,在打破班級界限、大帶小的活動中孩子們自主參與、自由游戲,我們為孩子準備了豐富多樣、具有挑戰性的體育活動器械:勇往直前——孩子在兩組輪胎上架著的竹梯上緩緩前行;海底探險—— 一個孩子躺在大大的滾筒里,另一孩子推著滾筒前行;登月上天——手扶小車把手,腳踩小車踏板,如宇航員般飛快前行。在各具挑戰的游戲中,孩子們鍛煉了身體、提高了自信、發揮了想象。
活動中老師并不主動地參與、指導幼兒的游戲,只是每個活動區域的服務者和保護者,幼兒在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中,與其他孩子一起游戲,碰到問題了自己解決,需要幫助時自己尋求幫助,特別是在大班孩子帶小班孩子一起的活動中,小班孩子開闊了眼界,大班孩子有了責任意識,每次開始游戲大班哥哥姐姐都主動征詢弟弟妹妹的要求,游戲后哥哥姐姐又會安全地將弟弟妹妹送到他們的班級。在這種相對自主的活動中,孩子們了解交往合作的方法,養成了分享的意識,感受到自己解決問題的快樂,享受了幫助他人后的幸福。
四、其他規則游戲
規則游戲是由老師依據教育目標編制的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游戲,在音樂游戲、體育游戲等集體游戲中,老師巧妙地變換各種游戲道具,將適宜的生活情節、有趣的故事情境貫穿其中,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們參與游戲的興趣,使孩子們在生動具體的游戲情境活動中親身嘗試正確的實踐行為,逐步強化為良好的行為意識,如,在體育游戲“開汽車”中,教師設計了一個“駕照”制度,即在游戲中如果司機亂闖紅燈,交警就要沒收他的駕照。就這樣,一個“駕照”制度免去了老師許多不必要的講解和強調,讓遵守“交通規則”成為孩子們的一種自覺行為,培養了他們的規則意識和自制能力。
實踐證明,在老師有目的地預設目標、設計內容的規則游戲中,孩子們通過不斷的游戲體驗,逐步懂得了遵守規則、友好交往、互相幫助的重要作用,萌發了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感,從而使良好的行為習慣潛移默化地遷移到孩子今后的現實生活之中,真正發揮游戲“啟蒙冶情”的功效。
我們從“知、情、意、行”的行為訓練入手,利用各類幼兒喜歡的游戲,將幼兒從集體的活動內容與空間中解放出來,在自選玩具、自由結伴、自由交談的活動中了解了交往合作的方法,養成了分享的意識,增進了孩子之間的感情,形成了良好的道德修養,為以后的人生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梁志燊.幼兒好行為養成指導手冊[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04.
[3]林格.教育,就是培養習慣[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1.
[4]焦艷,范茜,曹亦.幼兒常見不良習慣矯正[M].金盾出版社,2005.